刘 颖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 吉林 132000)
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神圣而光荣。身为人师者必须具有“爱学生、尊师德、钻教研”的职业素养。要将对具有这样三方面要素的职业修养和专业成长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到履职尽责的新层次新境界。必须承认,这种教师的职业修养和专业成长会受到来自教师主观因素和社会环境客观因素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双向影响,但无论从学校的教学管理说来,还是从教师的个人自律说来,都必须努力的消除消极因素,努力的争取积极因素。
《礼记》云:“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其实,“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在教师中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但教师是否真的能从情感上与学生的感情相互融通,真的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成长进步的关爱之情却不尽然。那么,教师要从情感上真爱学生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以情暖生。师生间的情感是互相传递和影响的,正如同光的折射的道理,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会反弹,教师给予学生的情感是温暖的,则学生回报给教师的情感就会是阳光的。教师与学生情感融通的先决条件在于教师,而不是在于学生。因为任何一名学生都是乐于和教师建立融洽的乃至亲密的关系的,没有哪个学生会主动拒绝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因此,教师要在情感上保持真爱学生的情感,主动地与学生拉近感情。特别对高校教师来说,大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是敏感的,他们不会像小学生一样的将亲近教师的情感外露出来。随着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表现而带动学生亲近教师的感情,相反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是矜持的,他们不愿意主动向教师示好,会把亲近教师的情感封闭起来。唯有教师能够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好,乃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情感沟通才会打开学生同自己相近相信的心门。
其二一视同仁。教师对待学生的感情不能有远有近、有亲有疏,必须要平衡好自己和每个同学的关系,这是一门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艺术,也是教师真爱学生的必然要求,否则,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感情上出现了三六九等之分,被疏远了的学生又怎么会与教师保持和谐的情感。教师对学生情感上的一视同仁,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应有的尊严和自信心,就能够对自己所要面向的全体学生都产生享受到班级环境中和学校生活中集体的温暖,并能够在教师示范效应的感召中培养起学生们之间相互爱护、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情感。
其三立德励学。教师爱学生要从情感上真爱的目的是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要将对学生的真爱付诸于对学生立德励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引路人,学生立德励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分不开的。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应该被教师所掌握,三突即突破教师、突破教室、突破教材,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勇于打破以教师、教室为中心并僵化于照本宣科教材的教学惯式,善于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了解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对象,因材施教。在当前媒体发达的情况下,学生对信息传递保持着相当敏感的状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学习状态向正向发展。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是真爱学生的根本,由于一些教师的错误认识或不负责任的态度,发生了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的一些问题,致使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和授课进度,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了教学两层皮的状况。虽然表面上来看教师是把课讲完了,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学生们并没有收获应有的知识,甚至是因此使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和厌倦,影响了部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古语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共同努力,而人民教师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造就人才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伟大光荣的任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且也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榜样。教师的思想风貌、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乃至劳动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师德具有强烈的教育功能。”鉴于教师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教师工作十分辛苦的特点,要在社会上大力提倡尊师重教,但同时更应当强调教师对自身的师德修养,通过强化师德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
第一,敦品励行见操守。师德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行,师德的规范是具体的,是教师职业修养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于教师必须遵守师德规定是明确的。对于每一名教师说来,无论职务和职称有什么差别,都必须修养师德、遵守师德、做师德的表率,将师德变成个人品质的操守,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岗位上和教学过程中努力见诸于实践。决不允许教师将师德挂在嘴边,说起来明明白白,做起来我行我素。教师之间的师德表现是会相互影响的,教师的师德对学生的立德励学发挥着示范性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师德修养要形成人人争先个个争优的生态空间,教师的师德修养要能够让学生认可和赞许,让良好的师德修养成为教师操守的主流,以优良的师德修养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
第二,恪守规范成自然。每名教师对于自身的师德修养要坚持不懈的持之以恒,达到恪守规范成自然的实际效果,曾有俗语表述,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好事;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无论在这个积少成多的意义上做何种表述,都适用于教师师德修养要重视过程性、长期性,以至于最终形成习惯性的意义。这就在告诫和起发每一位教师要始终一贯地加强师德修养,不能只重一时一事的表现,更不能时紧时松,而且在师德修养的过程中不能被私心杂念和周围的不正之风所困扰,要勇于同不良师德作斗争。
第三,三省吾身为常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修身思想适用于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并非生活在社会的真空中,其师德修养也不会总是基于一方净土,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都会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教师的师德修养要意志坚定、目的明确、严于律己,经得起来自不同方面的诱惑,也要坚持经常性的自查自省,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要注意向身边师德修养好的同事学习,也要眼光向外学习师德修养经验。对于师德修养要学习正面典型和正面经验,也要汲取反面典型和反面经验的教训,真正能够将三省吾身的自查自律形成为师德修养的常态。
教学和科研能力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专业成分,是教师职业要求的核心竞争力,每名教师都不能甘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现状,都必须开拓进取、发奋图强,力居上游,争当名师。
其一大兴学习之风。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是学习,教师的学识储备和科研能力的储备永远处于不断求索的过程中。正如有研究者提出的观点“大学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大学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面对21世纪大学发展新的要求,大学教师可通过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各环节,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学习,努力从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其二形成研讨之风。这种研讨之风需要内外力的凝聚与合力,也即从教师个体来说,要主动增强科研意识,积极探讨科研课题,不断提交科研成果,并能够以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从学校说来,一是要形成学校内部的研讨之风,在研讨中让教师学会交流中吸收经验、在观摩时能够思考,努力打开个体教师自我思维的狭隘空间;二是要形成定期研讨交流的机制,给予教师学术研讨以观点相互交流和碰撞的更多机会,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三是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培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形成常态化,起到以小见大的“蝴蝶效应”,浓厚研之风;四是要促进科研成果向指导教学实践的转化,提高教师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率;五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在搞科研上勤奋公关和取得有成就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