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资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相关研究分析

2019-03-04 19:12:52闫冬梅李丹琳赵慧慧施梦瑶
关键词:暴力事件年资暴力

闫冬梅, 李丹琳, 赵慧慧, 施梦瑶

(甘肃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患者就医观念不断改变,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风险已成为医疗行业的共识。目前我国医院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护士已成为高风险的职业之一[1]。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更多关注医院普通护士的情况,对低年资护士遭受暴力情况的研究较少。低年资护士是指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1~3年的护理人员[2]。由于其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及沟通技巧,与患者接触相对较多,遭受暴力的风险更大,且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容易出现不良心理状态,职业倦怠;而遭受暴力后,也会影响其职业价值观,最终影响护理队伍的健康发展[3]。本文对国内学者针对低年资护士医院暴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简介、小结和评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医院暴力的涵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医院暴力定义为:卫生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和攻击,对他们的安全、福祉和健康造成明确或隐含的挑战[4]。暴力形式包括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身体暴力多见殴打或肢体碰撞等,精神暴力多见语言暴力、歧视和威胁等形式[5]。医院暴力事件将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恶性暴力伤医事件。

2 低年资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

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国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侵害的从业者中,护士的比例普遍高于其他服务类行业,其发生率在56.5%~70.6%[6-7]。陈祖辉等[8]的调查研究显示,学历低、职称低、经验不足的护士更易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侵害。有研究[3]显示,新入职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比例占到68.33%。Al-Ali等[9]通过对约旦的100名低龄护士的调查,发现63.9%的护士遭受过来自家属及患者的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其比例各占7.2%和3.1%。卫娟等[10]的研究发现,因医院暴力事件而产生职业失落感,并有强烈的离职意向的护士比例约为17.84%。医院暴力容易对招聘新护士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护理队伍人员流失,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之一。

3 低年资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原因分析

3.1 患者及家属方面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主要来源于患者及家属,可能是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患方情绪激动或焦虑[11-12]。国外相关研究[13-14]显示,患者的焦虑情绪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及判断力,这可能成为医院暴力事件产生的导火索,尤其是有嗜酒、吸毒史、暴力史,存在精神疾病或意识不清、经济条件差且病情无好转或自认为无好转的患者[15]。由于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使患者对医疗效果的期望过高,一旦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就成为医疗纠纷和医院暴力的导火索[16]。有研究[8]表明,低年资护士最可能承受来自患者的不信任,认为低年资护士专业知识、技能及临床经验各方面欠缺,所以先入为主存在不信任感。

3.2 护士自身原因

护理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安全相关,护士作为专业人员,掌握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持护患良好关系的重要环节[17]。隋树杰等[18]在调查中证实,60.2%的护患纠纷的发生与护士的操作技能有关。根据詹琴华等[19]的研究,具有2~3年工作经验的护士被暴力袭击的发生率高达94.72%。这是因为有2~3年工龄的护士开始独立顶班并独立面对患者,而其各方面经验尚不足,护理技能及知识体系仍不够完善,对患者的病情掌控及预见力不够完整,很容易引起并加剧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暴力事件。

3.3 医院方面原因

目前我国护理行业普遍存在人员短缺和结构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有些工作量大、风险大的科室人员配置总体年轻化,长期的工作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不仅会造成护理人力资源的流失,也使在职护士没有足够时间与患者沟通或听取患者诉求,患者及家属在护理服务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愤怒情绪。有研究显示,50%~70%的护士未接受过暴力安全预防培训[19],医院缺乏关于医院暴力安全防范方面的培训。在医院暴力事件发生时,医院各部门存在沟通不及时现象,不能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从而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3.4 社会舆论导向

在医疗卫生事业新闻报道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的医护形象逐渐变少,取而代之的是“粗心大意”“不负责任”“服务态度差”等负面形象。孙璐露等[20]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媒体工作者认为医疗纠纷的报道往往是片面而不科学的,这降低了医护与患者的信任度。

4 有效应对低年资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策略

4.1 加强医院管理,制定防暴措施

针对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紧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应根据本院护理人员的编制情况,借鉴国外医院经验,结合医院各部门工作量,制定相应的护理人员配置计划。对急诊科、儿科等工作量大的科室,人员配置应该有一定的倾向[21]。医院管理者也要加强预防意识,提高医院应对暴力事件的能力,定期组织相关法律知识学习,积极开展实际防范操作技能培训。胡亮等[22]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Wi-Fi的医院暴力预警系统,用于室内无线定位和实时追踪,通过进行主动监控和早期干预,尽可能在第一时间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或减少事件发生后的破坏力。

4.2 提升低年资护士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4.2.1 改善低年资护士对暴力事件的预见及应急响应: 医院暴力是可以预防和减少的,大部分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过程通常经历3个阶段:①相对平静期,这个阶段人的神态变为不安;②攻击前的作战行动状态,这个阶段人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表现出潜在威胁;③攻击状态,这个阶段人表现为极其兴奋和暴躁,出现语言和肢体的攻击行为[23]。美国急救护士协会(ENA)的调查结果显示,应尽早发现针对工作场所暴力行为,大多数的暴力事件在爆发之前已经存在隐患,暴露出危险迹象,如患者或家属突然改变谈话语气、音调变高、脸部涨红等,都提示其可能有暴力倾向,但多数护理人员都忽略了其存在[24]。医院应该采取积极的培训,提高护士对暴力事件预兆的认识,预防和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使暴力被制止在潜伏状态。

4.2.2 加强低年资护士操作技能培训: 在临床工作中,低年资护士缺乏临床经验,对病情观察不全面、不及时;当遇到特殊事件或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应对能力差,往往紧张甚至无助。研究显示,93.3%的护士认为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流程及实施过程进行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邱艳芳等[25]研究指出,多元化教学有利于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急救知识水平,增强专业自信感。罗旭文等[26]研究也证实这一点。培训内容应包括:①一对一带教: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应急救护培训;②护理查房及业务学习:每月组织护士集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③情景模拟与案例结合法:参照护理部制订的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程序及详细培训计划,培训中带教老师引入临床真实案例,开展情景模拟练习,并根据具体情况变化,及时引导和启发,强化理论知识,培养低年资护士抢救及面对突发事件的判断和协调能力。

4.2.3 进行有效沟通,改善护士服务态度: 护士遭受医院暴力多数与护患沟通不良、沟通障碍[27]及服务态度[28]有关。护士每天需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重复回答相同的问题,繁重而琐碎的工作,导致其难免缺乏耐心,说话急躁、语气强硬,从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Park等[29]研究还指出护士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医院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换位思考法,强化沟通技巧、改善护士的服务态度。护士通过亲身体验就医全部环节,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体验患者的困难及诊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患者提供更加耐心的人性化服务。在情景模拟过程中,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学习者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更加直观、逼真的模拟工作场景[30]。可设计成情景剧的形式进行编排,事件演变应该合乎逻辑,如与具有暴力倾向的患者沟通时,注意用词、语气、动作,使用应对技巧与摆脱技巧,多次加以演练,以便每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应对暴力事件的措施,尽量将暴力的危害最小化[31]。

4.3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在工作过程中,护士应将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护理程序中[29],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更加了解,增强患者的自觉性。对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属加强宣教,告知其检查及治疗方法,加强护理巡视,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使其及时获取疾病相关知识、饮食及康复训练等,了解护理操作的意义、注意事项,从而使其积极配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确保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此外,设置家属休息区,及时安抚家属情绪。

4.4 加强与媒体交流,提高公众对医疗的正确认识

媒体的宣传对暴力事件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减少媒体的负面报道,加强对医院的正面宣传,是预防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媒体应在医疗纠纷报道中采纳多方意见,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而不是盲目的夸大。

5 不足与展望

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高,对其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由于低年资护士专业思想不稳定,暴力事件的发生使其感到前途迷茫、缺乏专业自信,从而产生离职的意愿,不利于护理队伍的建设及医疗事业的发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内针对低年资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多数研究是从医院、患者、媒体、社会等宏观性角度入手,概括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实施困难较大;②应对策略中欠缺暴力后团体支持、护士心理健康及干预方面的研究;③已有研究多以护士为研究主体,而忽视了医院暴力的另一方——患者及家属,且心理方面的研究多以心理问题的宽泛研究为主,较难把握实施。

鉴于此,笔者认为:①首先可以着眼于护患属三方,由于护患属三方是医院暴力事件发生的直接当事人,这区别于从医院、患者、媒体等宏观角度的研究;②心理方面的研究可以侧重于护理场所暴力中的情绪因素,使切入点更加具体化,区别于心理问题的宽泛研究。情绪是一个涵盖心理、生理等多层面的综合体,自然渗透于行为表现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对情绪发生、情绪分类和情绪变化等因素的研究,继而探讨护理场所暴力中护患属三方情绪的识别与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干预技术,培养其自身识别和调控情绪的能力,提高三方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有效防范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年资暴力
反性别暴力
环球时报(2022-03-09)2022-03-09 22:44:18
混合模拟工作坊在低年资胸心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暴力”女
2019年资管行业十大猜想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8
暴力云与送子鹳
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向暴力宣战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运用“三阶梯”方法的实践与体会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