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探索与创新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

2019-03-03 02:53
阴山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理论课思政

杨 冬 梅

(包头师范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教育的目的是习得知识,更在于培育、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和自由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关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所以,立德树人不仅要讲政治、讲信仰,还要讲思维方式、讲智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引导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和思维,把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批判性思维本身是一种重要的理智品德和思维习惯,也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石。它是在辩证理性和开放精神指导下的认知思维活动和过程,以一种合理的、反思的、心灵开放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地论证,终而培养思辨精神。目前国内公认的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罗伯特·恩尼斯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1]批判性思维是理性与创造性的核心构成,具体体现于凡公共领域的说理与评估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关注事实、逻辑和情理。它围绕理性和开放两大习性和能力、反思与合理两大核心立场,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与说理、审慎宽容的态度、探究的思考方法和力求责任担当等四大方面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精神,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不足。

从受教育者主体来看,“思政课有点‘水’”,这种观点在大学生中似乎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了一种人人心知肚明的共识,“思政课有政治说教的嫌疑”,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令受众产生逆反心理,还没等接受,就先拒斥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学习目标模糊等等,又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课程被当成理论课程,教师通常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研究和挖掘其深度,而“启发式”教学方法大多流于形式,导致大学生在思维方法上习惯于接受传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进展也相对缓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第一,课堂讲授避免说教,重在说理。作为学生,学会从纷杂的现象中提炼出一些指导性规律性的东西,最关键的是教师不能照书本教书本、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而是提供给学生一把思考的钥匙,即能够更清晰地看待问题的眼界和视角。多结合国家历史事实和过程,从中华民族伟大奋斗史中寻找和考察不同的故事,进行解释和论证政治信仰的文化根基、现实依据与逻辑支撑,关注“知事”和“明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和升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理论,重在“求道”。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价值观,也不是所谓的“灌输”,而是让学生评估和分析各种相抵牾的价值理念,结合国情和实际进行理性选择、反省,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使之内化于心,其根本在于“信道”;不是照理论讲理论、照书本讲书本,而是通过社会生活中一些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充分了解学生道德认识发展水平与阶段,激发学生从问题和困境中进行理性选择,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和认识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推理和分析能力;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第二,营造包容宽松的学习氛围。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采纳创造性建议的宽松的教育环境。教师给予学生探索的空间和发展的自由,通过倡导质疑反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积极情感的开发,调动和维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决心,增强其自信心,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精神。比如,理论性与研究性相结合,针对选题组织小组,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小组内任务的分解充分体现分工、合作与探索精神,从搜集寻找材料、构思策划、协作设计,直到课堂展示,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讨论,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为了达到最优学习效果,特别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聚焦在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上。这就要求,在新理念下教师角色需要转变,建立新的教学范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视角,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于课堂;追求真理,剖析偏见,接受批评,开放、宽容、有建设性,打破在知识探索道路上的“唯书”、“唯师”。同时,在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教师的视野和观念,以及对学生独特性的理解感悟和爱心、耐心尤为重要,它诠释着教育的功能以及当代教师的教育理想与人文情怀。因此,教师自身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精神,理性地思考和质疑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客观评估自己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构建自我、完善自我。

第三,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问题意识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决策者和操作者仍然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既强调彰显学生主体,又注重教师的点拨。有很多方法可以指导学生提问,但目的始终如一。比如,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置创新点和亮点,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识和个人潜能发展的内化是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引导是思想政治课教师都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反馈又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互动式、实证性的问题讨论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历史和国情的全面认识,关注当代中国传播理论与实践,深刻理解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及其深入发展,引导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四,实现从坚定信念到行动澄清的教化。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性思维,它是创造知识、合理决策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也是对社会的责任体现。思政课上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其自我省察能力,学会如何以公平、客观、理性的方式学习、识别和反思,并掌握在不断解决和反思问题时应用知识的能力。做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学习者,在纷繁的社会发展洪流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明辨是非、善恶,保持冷静的态度和立场,恪守正道,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做到思想公正、透彻、客观、尊崇真理和合理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远大的理想信念,还要彻底释放思政课的力度,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责任精神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勇气和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外化于行,“信道”并“行道”;学会批判性思维方法,并将之践行于生活中,能够直面选择,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以深厚的情怀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即用独立的头脑行走,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公民和负责任的个体。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现代人的独立人格素养,包括独立思考、质疑的精神和审慎的反思态度。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应在不断地学习与自我反思中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有效融合。新时期,如何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的教育策略,加深思政课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铸魂育人的立意和宗旨,仍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批判性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政课“需求侧”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