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军 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人类生活在一个以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中。作为人类的栖息之地,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我们在获益于自然馈赠的同时必须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否则必将在损害自然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将受到惩罚。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这种伦理观念在国内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这条伦理原则的秉持上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发达的科技提升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在带给当代人各种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塑料污染和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各种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所带来的破坏逐渐逼近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人类所生活的这个生态系统将会逐步变得支离破碎,分崩离析,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失去这个充满生机的地球家园。
正是在上述现实背景下,生态承载能力成为各国制定发展规划时都会慎重考虑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生态建设也被广泛纳入其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的范畴。各国都在采取积极措施,以寻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我国党和政府一直很重视生态建设工作,近年来更是提出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水、空气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工作报告和调研讲话等文献中系统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和目标方向,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下文拟在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他在十九大报告及随后工作中的相关论述,浅析这一思想的新发展,探讨其对我国未来各项相关工作的启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政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各项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具体的指导方针。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既体现了他本人从自身工作经历出发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也反映了其对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生态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正如一些学者的调研成果展示的那样,习近平不同时期所倡导、参与和领导的生态建设都与其当时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1][2]具体说来:
1969年至1975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的知青生活使习近平同志对中国西部缺水少粮的恶劣自然环境有了切身认识。作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因地制宜,倡导沼气利用,变废为宝,标志着其绿色发展工作理念的发轫。1982年至1995年习近平先后在河北正定县和福建省厦门、宁德、福州等县市任职。其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概念,标志着他对利用生态优势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问题已经有了相对具体的认识。1995年至2007年在任福建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等省市领导期间,习近平相继提出了打造“生态省”和“既要GDP,又要绿色GDP”的观点,倡导“让生态文化在社会扎根”,反映了他对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有了系统的认识。2008—2012年任国家副主席期间,习近平开始将生态文化建设上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并提倡国家和全球层面都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开始任国家主席后,习近平更是将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战略位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的重要论断,并就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我国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各项工作一脉相传。[3]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重视对自然环境的整治,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和“一定要根治海河”等水利建设思想。这是其结合我国当时生产、生活实际对相关问题做出的科学判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观,并重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主张依靠科技来提升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效率,以法律来保障生态环境建设。这是邓小平等领导人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生态保护问题的认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发展理念,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环保工作的国际合作。这是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现实背景下,江泽民等领导人对生态资源可承受的约束条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有了新认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反映了胡锦涛等领导人逐步将生态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的大框架中,以求更好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五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做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生态文明决定文明兴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重大判断,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4]
以“生态文明”为关键词,以“内容”命令为检索项,在人民网建设的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搜索一共得到498条结果。[注]检索时间为2019年4月5日,网址为:http://jhsjk.people.cn/。这些检索到的文献里涌现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一些媒体将这些金句总结如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里有很大的政治”“将生态环境比作‘眼睛’‘生命’”“算明白生态环境这本账”“突破红线的念头不能动”“绿色发展要去掉紧箍咒”“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应该终身追责”“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用老中医的办法‘治病’”和“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注]检索时间为2019年4月6日,信息来源:http://www.sohu.com/a/299718458_120040741。。以这些警句以深刻内涵的阐释为核心,以相关文献丰富内容的解读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及随后的工作中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方面的新发展可总结如下:
我国党和政府不同时期的各项工作相互衔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新发展还可以视为其对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相关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实质是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总布局,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种文明并列,将生态文明视为整体发展有机构成的一部分,以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目标,推崇协调发展。十九大报告则明确提出,在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5]为更好实现上述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向:
1.推进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方针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使大量的中国人口摆脱了改革开放前贫穷落后面貌,走上了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把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绿色发展意味着节约资源,提升其循环利用效率,实施国家节水活动,实现生产和生活的有机循环。因而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发展的方式、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尤其是要将其置于绿色怀抱之中。
推进绿色发展的内涵是我们要重视水资源的承载力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做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推进绿色发展的外延是我们要重视产业布局,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使得各地经济社会各方面能够取得较大进步的同时仍然能够保持山清水秀的自然面貌。另外在发展的谋划阶段,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各地的生态特点和产业优势,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在发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升广大劳动人民的环保意识,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引导,将绿色GDP考核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方法
当前各地区、各领域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过去所欠环保债的积累,也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毒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改革开放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我们很多体制和机制问题没有理清,经济社会发展仍有很大拓展空间。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对并不突出,但这种不突出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改造自然能力太弱所造成,因而不是我们想要的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被释放出来,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水污染泛滥等突出问题。这两种状态都不是理想的经济社会发展应有之道。我们当前提出的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既是对原来产生的问题的解决,也是为未来发展扫清环保上的障碍。
环境问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方法上,我们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契机,先抓主要矛盾,再逐步解决次要矛盾。最终为绿色发展扫清障碍。拿水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我们要加快水污染防治,加强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非政府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全球合作,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始终坚守的重要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个政治层面问题,也是一个科学层面问题。在政治层面,我们要将生态保护提升到重要高度,从发展规划上来重视相关问题的解决,为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政策依据。在科学层面,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我们需要大力倡导生态学研究,积极借鉴和利用相关成果,提升生态系统保护的效率。生态系统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其自身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都可以有效地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途径。
在具体到生态学层面,我们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生态恶化前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重视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在良好生态的保护中要开展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和城镇开发边界等工作;三是在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上,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各项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要想实现绿色发展,我们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监管体制,以为其保驾护航。水是生态之基础。水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处于核心的基础地位。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完善河长制等方面的水利法律法规,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法律支撑;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借鉴联合国水人权先进理念,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水素养和水意识,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水情教育方面的支撑。
另外在监管体制的改革上,在宏观层面我们要加强相关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家层面的跨部门、跨领域合作机制,解决环境保护中的复杂问题;在微观上,我们既要加强监管人员的培训,提升其工作效率,还需要普及水情教育,提升人民水素养,为监管工作提供群众基础。
在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新出现的具体问题,对相关工作做出了新的论断。相关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2018年生态保护大会上发表的讲话和2019年两会期间的论述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1.在全国生态保护大会上及随后的相关论述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这篇讲话的内容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题刊登于《人民日报》2018年5月20日1版。其主题思想又与习近平随后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6月14日)和发给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的贺信(2018年7月8日)等相关内容相结合,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题,刊登在2019年2月1日出版的第3期《求是》杂志上。[6]
在这些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目标和途径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他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归纳为六个方面,即:(1)在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层面,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层面,我们要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关系层面,我们需要明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在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基本关系层面,我们需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5)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法制建设关系层面,我们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6)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层面,我们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从上述原则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措施归为六个方面,即:第一,在战略规划层面,我们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第二,在发展路径选择层面,我们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第三,在环境与民生关系层面,我们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第四,在生态污染的预警层面,我们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第五,在制度机制保障层面,我们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第六,在生态环境的治理层面,我们要不断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当然,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作用是这些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得到贯彻和污染防治措施得以执行的前提条件。
2.在2019年两会上的相关论述
2019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四个一”的概念。“四个一”是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四个一”的论述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梳理,又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地位的确立。以“四个一”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归纳如下:(1)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2)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3)大力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4)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每个时代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当前需要的是一种能够适应中国现代和未来一段时间实际情况的新发展。生态承载力所带来的发展约束是当代人面临的重要基础性问题之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正是在对上述问题深入认识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将生态发展视为中国全面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在十九大报告中,他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框架,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发展原则。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奋斗目标,创造性地将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所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到一个新高度。在随后的2018年全国生态保护大会和2019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结合我国十九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的具体问题,将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目标、原则和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我国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展的总体布局为参照,用“四个一”的表述精准地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及随后工作中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新发展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各项事业推进的启示主要体现为:
在发展决策层面,从生态约束的现实条件出发,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发展模式层面,从水是生态之基础的科学事实出发重视水事务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基础性核心地位。
在发展保障层面,从我国全面综合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落实十九大对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的各项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