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中渗透德育

2019-03-01 02:33朱丽青郑艺
中国教师 2019年1期
关键词:日常行为伦理道德道德行为

朱丽青 郑艺

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熏陶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将其与德育完美结合,真正做到“文以载道”,对小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一、批判与传承相结合

我们在小学德育中渗透国学经典的伦理道德时,选择学习内容一定要慎之又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取其精华

《三字经》等道德类经典,坚持了榜样故事,包含了日常伦理、行为礼仪等伦理道德内容,且语言概括、通俗易懂,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是当今很多德育教材所难以达到的。而且国学经典读本中的伦理道德内容大多选自家庭道德以及社会公德方面,贴近生活实际,利于小学生接受以及学习。例如,“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增广贤文》);“冠必正,扭必结,袜与履,惧紧切”“衣贵洁,不贵华”(《弟子规》),教育孩子要尊敬老师,并且学习基本的礼仪。

2.去其糟粕

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些国学经典中,也存在着一些腐朽、落后的封建伦理思想。有的宣扬宿命论,有的宣扬忠臣烈女的封建观念,有的宣扬读书做官的名利思想,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例如,“一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主,烈女不嫁二夫郎”“百年还在命,半点不由人”(《名贤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帝德如天大,君恩似海深。在朝与在野,总要截忠枕”(《神童诗》)。

我们在借鉴国学经典的伦理道德思想时,应分清精华与糟粕,谨慎地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国学读物,避免国学经典诵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步入歧途。

二、教化与践行相统一

道德教育绝不能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大道理”,而是应该将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大道理”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小道理”,从日常行为、生活小事着手,进行指导,并反复强化。

1.“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训练身边日常行为,形成道德习惯

小学生的德育应该从打扫卫生、待人接物、对师长以及朋友的态度等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中,培养学生的伦常礼仪习惯。

上海某校在校园内布置了大量的绿化物,养殖了孔雀、鸳鸯、红腹锦鸡、小鱼等多种动物,这些设施没有专门的饲养人员来看护,全部依靠学生。学校实行班级值日制,学生轮流当“清洁工”和“饲养员”。这样的做法,不但在日常行为训练中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国学伦理道德思想从口头诵读不知不觉渗透到日常行为之中。

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所做出的行为及时给予评价,肯定并表扬正确的,否定并纠正错误的,培养善习,根除恶习,以提高他们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巩固他们已接受的道德知识,从而达到认知与行为相统一,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做一天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强化行为习惯,量变促成质变

道德教育以受教育者的思维发展为前提。然而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尚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认知水平以及必要的生活锻炼,导致这一时期的道德行为,常常表现出认知与行为相脱节、言行不一致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应注重对他们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通过实践训练,使儿童的道德认识变成道德行为,从而最终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甚至在无形中成为不可动摇的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经过多次反复训练从而形成道德習惯,而道德习惯是一种不需要任何监督就能够自然而然形成的行为,所以,在对道德行为的基本训练上,应注重强化,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坚持不懈,使小学生通过这些习惯化的行为训练,最终形成和成人一样的道德行为,达到德育效果。

三、课内与课外相辉映

1.课堂内,求活求实

多诵读。每周应抽出2~3天,利用早读、午自修等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国学经典,并且选择性地背诵,以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诵读的同时,还应该讲究气韵和声调,注重形成读诗背诗的氛围,从而引发学生对于蒙学的学习兴趣,促进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精讲解。教师在课堂内教学时,应少讲、精讲或不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偏重于他们个人的感悟和体会,让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与理解中认识到国学的德育内涵,这样会比直接由教师将德育思想或道理灌输给学生有效得多。

巧辩论。虽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以及体会,但是由于受到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小学生知识水平不高,自我是非意识观并不清晰,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及困难。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挑选一些学生普遍迷惑或是有争议的“德育点”,在班会课上进行交流甚至是辩论,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加深理解和感悟。

2.课堂外,求新求变

以编故事、国学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开展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从而寓教于乐,在玩中渗透德育。不仅可以通过国家课程教学推进国学教育,还可以选择将国学经典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创办有特色的国学教育,让学生更为系统和全面地学习国学。还可以通过班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平台传播国学德育思想。

四、政府与学校共努力

政府政策大力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并加以落实,使国学经典诵读受到重视,不能因为教学工作安排紧张,或面临考试,就将国学经典诵读搁置一旁。相关政策的颁布要能够保障国学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并渗透到小学德育之中。同时,政府部门以及学校不应仅仅依靠小学语文这支非专业的国学教育师资来弘扬国学的伦理道德理念,而是要大力培养一批对国学教育有热情有想法的教师队伍,使得国学经典诵读更为

专业化。

学校营造良好氛围。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同化、激励、协调和融洽等功能,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升。因此,想要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渗透德育,就不能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单纯的教育工作,而是应该把它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把它视为一种校园文化来营造,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国学的伦理道德思想设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思想。

在校园的环境布置上,可以在班级板报及学校橱窗等处,张贴各种经典国学读本中包含着伦理道德思想的名言警句或是德育小故事,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国学伦理道德的熏陶,利于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更好地渗透德育。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中山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日常行为伦理道德道德行为
黄河文化对眷村文学的影响
小学生命教育策略研究
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农村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促进一年级学生好习惯养成的小妙招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