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灿东教授治疗肿瘤用药经验分析

2019-03-01 00:58房盛懿陈丽钦林雪娟
福建中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李师频数脏腑

房盛懿 ,叶 晟 ,陈丽钦 ,林雪娟 ,3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3.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李灿东教授(以下称李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中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师从事科研、教学、临床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对肿瘤的临床诊治有独特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经验。笔者现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治疗肿瘤的用药经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术后病理或影像学诊断技术(CT、MRI)确诊。

1.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年龄、性别不限;肿瘤良性、恶性不限。

1.3 排除标准 ① 主诉、现病史记录不完整者;②处方中药物及剂量记载缺失或模糊。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5—2018年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国医堂及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健康管理中心门诊向李灿东教授求诊的肿瘤患者136例,选其初诊处方136张。其中男性患者62人,女性患者 74人,年龄 26~91岁,平均年龄(55.53±11.71)岁。

2 方 法

2.1 数据收集与规范化处理 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医案数据由2人分别单独录入,采用Excel 2016收集、录入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日期、现病史、处方药物、药物剂量等。医案数据录入完成后交由第三方进行校正核对,确保与原始医案数据一致。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十三五”国家规范教材《中药学》,对处方中的药物名称进行统一规范。①对处方中药物的别名、俗名进行规范(括号内为药物学名):生地(生地黄)、熟地(熟地黄)、丹皮(牡丹皮)、苏子(紫苏子)、元胡(延胡索)、薏米(薏苡仁);② 关于半夏:本文所统计处方中,半夏有姜半夏与法半夏2种炮制形态,合并为半夏进行统计。

2.2 数据库建立 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收集李师治疗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与处方信息,将每一种中药作为一个统计变量,按有=1,无=0对药物赋值。

2.3 统计方法 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频率描述,采用系统聚类的指标聚类分析,组间联接,平方Euclidean距离。

3 结 果

3.1 药味统计 通过对136张处方的统计,共使用130味中药,用药总频数为1 642次。由于使用频率前23位的中药占总使用频数的3/4,故本文仅对使用频数前23位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

3.2 药物频数与频率分析 见表1。

表1 药物频数与频率分析

3.3 药物的聚类分析 基于筛选出的频次前23位的中药,将药物聚为5~7类,结合临床审证,取5类分析结果。包括理气、化痰渗湿、活血化瘀、补虚、清热5个方面,详见表2。

4 讨 论

肿瘤是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并伴有疼痛发热、机体消瘦的疾病。本病属中医“癌病”“岩病”“癥瘕积聚”等范畴。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不外乎外感、内伤、起居等方面,《黄帝内经》认为寒主收引,阳气不通可致气滞、血瘀、津液凝滞,发为本病;五志过极、起居不慎,脏腑内伤,引起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痰瘀互结而成肿瘤。张仲景认为肿瘤的发生与寒凝血瘀有关;《中藏经》认为“脏腑蓄毒”与外邪相合而为此病;巢元方认为虚劳亦可导致肿瘤发生。现代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存在外源性因素与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界中诸如物理、化学、生物致癌等因素;内源性因素是指机体内部结构、功能的改变,如遗传、免疫、代谢、神经体液调节等[1]。

表2 药物聚类分析

李师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分析认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极易生郁,加之饮食上多膏粱厚味,导致痰邪内生,当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经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肿瘤也是如此。因此肿瘤的形成虽与先后天、自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但多与“痰”“郁”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是气滞痰凝[2]。疾病初起,多以痰凝、气滞、血瘀等实性病证为主;但恶性肿瘤好夺人精气,患病日久,易致人体正气虚损,脏腑功能损伤,疾病后期多向虚实夹杂转变[3]。

对于肿瘤的治疗,李师认为谨守病机尤为重要,虽然肿瘤的症状多样,但其基本病机不易改变。故李师临床诊治肿瘤多从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入手,强调辨证论治,常以温胆汤、柴芍温胆汤、小柴胡汤等方剂随证加减。根据不同患者的健康状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治疗。如以气病为主,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痰湿瘀阻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利水渗湿、活血通络、清热燥湿之法。

通过对李师治疗肿瘤的用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其在遣方中的核心药物、治疗侧重及配伍规律,以此总结李师治疗肿瘤的用药规律。从药物的使用频数、频率来看,李师治疗本病常用的药物依次有:甘草、半夏、柴胡、陈皮、枳实、茯苓、黄芪、黄芩、竹茹、白芍、神曲、丹参、生姜、党参、山慈菇、大枣、生地黄、莪术、胆南星、川芎、川楝子、赤芍、白术等23味药材。借助聚类分析法,将5类药物和其他药物明显区分开来,代表了李师治疗肿瘤的常用药物组合,反映其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的治疗思路。

第1类理气类,代表药物有柴胡、陈皮、枳实、川楝子。肿瘤的产生与“郁闷”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气机阻滞,影响正常的脏腑功能以及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易产生痰、湿、瘀等病理产物,病理产物随气升降,血脉不通,津液阻滞,故不通则痛。因此选用柴胡、枳实、陈皮、川楝子等理气药,可调气机升降出入,调畅气机,从而起到止痛以及恢复脏腑功能的功能,标本同治。

第2类化痰渗湿类,代表药物有半夏、竹茹、胆南星、茯苓。痰、湿作为气滞不通后形成的病理产物,其致病特点有“重”“浊”“粘”“滞”的特点,其为阴邪,易困清阳,损伤阳气,如朱丹溪所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为阴邪,易阻滞气机,不通则痛;易损伤阳气,影响脏腑功能。故选化痰药与渗湿药相配,有利于加强祛除体内停聚之痰湿,使气机顺畅,减轻病理因素对脏腑功能的损伤。

第3类活血化瘀类,代表药物有丹参、莪术、川芎。瘀血阻滞,影响脏腑功能,病证繁多,且易致局部痞块疼痛,又易夹热夹湿,故运用活血化瘀药物以疏通局部瘀阻,消痞散结,缓解疼痛,防生他疾。

第4类补虚类,代表药物有黄芪、党参、大枣、白术、白芍、甘草、生姜、神曲。痰、湿、瘀等病理因素的产生与中焦脾胃密切相关,脾为生痰之源,肝气郁滞,最易克伤脾土,且《医宗必读》云:“唯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生痰。”因此,运用补益脾气的药物培补后天之本,与化痰渗湿类药相合,增强脾胃升清降浊之力,运化痰湿;同时,中后期肿瘤病人常常患病日久,正气有所耗伤,祛邪还当扶正,以求阴阳平和。

第5类清热类,代表药物有黄芩、山慈菇、生地黄、赤芍。清热药药性多寒,药味多苦,清代著名医家尤怡提出“痞坚之下,必有伏阳”,认为积聚日久,易闭阻阳气而化热。痰、湿、瘀等病理因素阻滞气机,日久郁而生热,故佐以清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清热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具有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新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4-6]。

笔者通过跟随李师学习,并采用数据挖掘分析的方法,总结李师治疗肿瘤的用药经验。李师用药讲究平和,推崇费伯雄“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即是神奇”。善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黄芩等中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达到纠正气血阴阳失衡、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的方法研究名老中医的用方经验及学术思想,对于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猜你喜欢
李师频数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李灿东辨治咳嗽经验拾萃※
夜雨初夏(外一首)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频数和频率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