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纪游诗,顾名思义,因“游”而记,它们以诗人具体的游历经过为主要内容,记述诗人外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1]清乾嘉时期统治者为求朝政稳定,加强对士人的钳制,用文字狱,科场牢笼等手段对士人施压,高压的环境迫使士人不敢触及当时的时政问题,士人以文化事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领域,山水诗成为主流,许多诗人寄情山水,甚至“十诗九山水”,这就为纪游诗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吴省钦作为清中期诗坛的官员型学者,其纪游诗与其仕宦经历紧密相连,呈现出典雅平和的韵味。吴省钦(1729-1803)字充之,号白华。著有《白华前稿》六十卷以及《白华后稿》四十卷。乾隆二十二年高宗南巡,召试省钦,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大考一等,擢侍读,迁侍读学士、光禄寺正卿、顺天府尹,擢礼部右侍郎,调补工部,历吏部右侍郎,转左晋督查院左都御史,嘉庆四年罢归。吴省钦他迁陟清华,七典乡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广泛游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文选取学界关注较少的前期记游诗,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阐述吴省钦记游诗的创作。
吴省钦此类诗歌主要为青年时所作。该时期,诗人年少轻狂,笑傲泉石,纵情山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该时期为乾隆执政初期,四海之内河清海晏,江山无虞。山水纪游诗为此时诗坛的主流。吴省钦顺应诗坛潮流,在云霞嬉戏间寄托人生,融情山水。通过整理他的《白华前稿》,其纪游诗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山水之爱、行旅之感、与友交往。
自古以来,文人对山水都有着不同的情结,从摹写山水“追求形似”到“形神兼备”,山水诗有着不断发展的过程。到了清代,文人更是追求内心与自然的水乳交融。柳宗元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2]山水与诗人相得益彰。吴省钦所到之处,总会流连于当地的山水风光,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如途径江西境内浔阳江头而作的《湖口见月》:
彭蠡春秋雁,浔阳上下潮。迴肠对江影,古月满清宵。五老碧云外,微茫如我招。关河有羌笛,夜夜旅魂销。
诗人视线由近及远,目光所到之处,是雁伴潮水而飞,月随江波而动的静谧景象。其间融合诗人由景而生的奇妙禅思,“五老”俗指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在此刻俱已变幻成诗人旅途之伴,恍惚之中 似向人招手,给予诗人些许慰藉。尾联“关河有羌笛,夜夜旅魂销。”化用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之句,一声羌笛,几许凄凉,又将诗人从幻想拖曳回旅途的孤独之中。诗人写景倾心于在诗中创造出朦胧典雅,与现实不隔的美学氛围,如《七宝宿》
迢迢孤舟夕,莽莽华月晕。竹外几人家,携灯隔烟间。
该诗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月照孤舟图:竹外几户人家手持灯火,在烟雾缭绕之际各自归去。这片朦胧之境,恍若隔世。又如《江晓》中营造的残星江树,沙鹭渡船的意境:
气白梦初觉,推篷行悄然。残星带江树,明灭化苍烟。网势吞潮天,钟声出谷圆。一行沙鹭起,如避渡头船。
天色朦胧,诗人刚从梦中醒来,零星的星光在烟雾氤氲之际若隐若现。眼前一片宁静美好之景,颈联“网势吞潮天,钟声出谷圆”由静转动,江水汹涌奔腾,悠远的钟声穿过山谷。一行沙鹭自由翱翔,静与动,景与声相映成趣。诗人深陷美景中不可自拔。再如《山家》
连山蔽朝日,吠犬出田家。餘粒降饥鸟,古藤缠蚤花。相逢宽礼数,不解涉喧哗。借问小儿女,可能歌采茶?
这首诗清新隽永,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怡然自得,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道来。诗人徜徉其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纪游诗虽然以自然景物作为支撑通篇的审美对象,但又兼及诗人的行旅之感。诗人在辗转于跋山涉水的行旅过程中,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借助笔触描绘出来。诗人的行旅过程不仅仅是行旅记录,更是精神历程的告白。不同的文人由于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际遇不同,纪游诗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吴省钦作为清朝官宦重臣,从穷困潦倒到身居要职,大起大落的一生使得他的纪游诗歌意蕴格外丰富。在他广泛游历过程中,内心的情感得以表露。自古以来,中国讲究落叶归根,对远在家乡的游子来说,回归乡土的情怀始终萦绕在他们心头,正所谓“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3]诗人的行旅之感包括对思念亲人以及个人感怀两部分。如《旅夕》
罢琴憺无豫,单絺振新沐。稍稍东月生,绿萝汎清澳。元化时不居,参差念骨肉。迢迢钟梵里,掩户空城曲。
这首诗从细处落墨,诗人漂泊在外,世事变化无常,骨肉亲属,分崩离散。对亲人的思念与钟声和诵经声融为一体。再如《重宿烟水亭》,是诗人再度离乡之作,尾句“故园想象烟波永,稳饭红莲鱠白鱼。”引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中提到的“莼鲈之思”之典,表达独在旅途的自己正有着当年张季鹰的思乡情志。同时,诗人在行旅过程中的喜忧也借助诗歌表达出来,如《沧浪亭》
窅窅沧浪吟,沧浪清至今。如闻楚渔唱,重见逐臣心。隄护千花暖,祠藏万木阴。春愁似流水,晥晚付朱琴。
该诗是诗人在授内阁中书后不久写下的诗歌,此时诗人满怀欣喜,感慨皇恩胜昭。行旅过程中的忧愁也有诗句表述,如《晚登青浦佛寺塔》
霞天丹碧涌楼台,独上云霄小迟徊。九点高撑仙屐舀,三潭寒挂客帆开。乡书黄犬沈沈泪,战舰青龙浩浩灰,莫怅英雄与名士,登临须醉月当杯。
诗人视角由远及近,从远望去,晚霞云层层层叠叠拥满楼台,诗人独自上楼,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当诗人登上塔,触目远望是帆船将要开去,诗人由眼前景想到心中事,他唯有安慰自己不要徒羡名士,把心中所愿都融解在酒中,让酒来消化。全诗思路清晰,层层递进,正如《瀛奎律髓》“暮夜类”序说“道途晚归,斋阁夜坐,眺暝色,数长更,诗思之幽致,尤见于斯。”[4]
吴省钦交友广泛,结识了许多与他志同道合的文士,如赵文哲、徐玉厓、郁长裕等。与友人的交往也是其纪游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重之九江寄答璞函》一诗:
几片春云霭碧空,笔床茶灶载匆匆。菜花风里潮初上,杨柳隄边酒正中。禽夏未辞游岳远,潛夫多爱著书工。九江秀色无人揽,待尔题襟汉上同。
该诗是诗人奔赴九江时寄答璞函之作。此时诗人满怀壮志,对于这无人问津的九江秀色,一展文采,吟兴勃发,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友人分享。再如《中秋夜渡洞庭寄雨堂》:
铜盆湾口烂银窝,手引箜篌阻渡河。惟有江东谢希逸,推篷看煞洞庭波。荻芦淅淅响无眠,渔火三更水拍天。一等江湖狂杜牧,阻风中酒问何年。
诗人怅望洞庭湖,即使眼前浪花拍天,仍然有信心克服困难。尾联化用杜牧《郑瓘协律》:“自说江湖不归事,阻风中酒过年年。”之句,诗人感慨杜牧远离官场以半官半隐为惬意,却说阻风中酒,令人回味无穷。当与友人分别时,则是“萋萋满别情”,如《舟夜寄故园诸子》
愁风愁雨夜模糊,短梦幡然皓月孤。古岸编芦时陷马,暗帆移树不惊鸟。引杯看剑教长往,翦韭捞虾付后图。何限江湖萧瑟感,小园回首隔蘼芜。
这是诗人于深夜感怀友人所作。文中首句连用两个“愁”字凸显了忧愁万分的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从梦中惊醒发现身边只剩皓月陪伴着自己。诗人流转迁徙,江湖萧瑟之感涌入心头,这真是一位满腹辛酸愁苦的文士。
纪游诗与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白马秋风塞上”容易催生诗歌中的雄浑之气,“杏花烟雨江南”则易于雕琢诗歌中的清新工丽。吴省钦生于南方,因此他的前期纪游诗歌以清新为主,擅长白描。白描本来指的是一种绘画术语,后来运用到文学中指的是用简练的文字朴实而又生动的进行描写的手法。鲁迅阐释白描:“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5]如七言绝句《泖口》
渔舍田庄入望孤,琉璃千顷界菰蒲。一声沙鸟背人去,西日半竿黄满湖。
寥寥数字勾勒出泖口的波光粼粼之状,渔社田庄杳无人烟,诗人独坐于此,垂钓半日,此种悠闲静谧,只可意会,难以言说。再如《牐港舟夜》
养养复寥寥,扁舟酒乍销。竹深光漏火,荻短响迎潮。岁月新华发,关河旧板桥。何当买田隐,微尚老渔樵。
夜晚诗人独自在小舟上畅饮,触目所及灯火辉煌。然而岁月无情,白鬓悄悄爬上了发梢。诗人望着眼前的一切,希望回归平淡的田园生活。整首诗落笔自然,语言平实。王昶云:“白华少日与赵损之、张少华同学渔洋、竹垞,既而别开蹊径,句必坚凝,意必清竣。”中国古典诗歌讲求韵味,王士祯的“神韵说”强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朱彝尊的诗歌强调清正雅直,吴省钦年少时学习了他们诗歌的特点,并加以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秀之诗,尤其以他的前期纪游诗为代表。吴省钦的纪游诗在诗中得以抒发真实的情感,将人与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富于言外之味。
通过爬梳诗集,可见吴省钦诗歌在意象选取上,多以鸟、月为主。中国古典诗词以鸟为意象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对鸟的意象的认知也越来越饱满。如《周浦塘》中的“白鹇一只水天远,野寺晚风人候潮。”《野泊》中的“何鸟影翛翛,衔鱼上沙埭。”等,在这些诗中,鸟是诗人渴望摆脱尘俗,追求自由的心灵寄托。《小孤山》中的“鸬鹚千百群,半山来晒翅。将集复将翔,骇此龙骨蜕。”描绘出一幅百鸟高飞图,尽显豪迈壮阔之势。《江馆答璞函玉厓薛少文龙光送行之作》中的“有翩飞鸟还,思君未由已。”之句寄托着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无论是借鸟抒发思念之情,还是借鸟抒发对自由的向往,都是诗人将鸟意象运用的高妙混融的体现。
明月亘古如斯,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引发不同朝代人的情感共鸣。月意象的出现可追溯到《诗经.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之句。月有阴晴圆缺,月的圆满使人想到团圆和谐,月的残缺则使人想到人事的残缺。月在吴省钦的诗歌中亦是情感的寄托,如《夜过淮上》:“鱼跳远渚驚残月,虫背孤村诉早寒。”又如《召伯埭晓发》:“苍茫下残月,犹道夜珠圆。”用残月衬托羁旅的感伤。此外,月静谧的特点与诗人清冷的气质相吻合,诗人以月为友,借月宣泄。《宝城对月》:“水依天到岸,人与月同船。”月如影随形地陪伴着诗人,是好友也是知己。《舟夜寄故园诸子》:“愁风愁雨夜模糊,短梦幡然皓月孤。”在这风雨交加的夜晚里,只有那一轮孤月陪伴着诗人。由此联想到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唯有明月相伴,其实不可避免地带着形影相吊的自怜。
傅道彬说:“中国士大夫失意彷徨无可奈何之际,总是引月为知己,借以自慰,由此月也构成了士大夫孤独的心象。”[7]
在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叠字的运用有着悠久的传统。古诗中运用叠字,《诗经》中已滥觞。从《诗经》第一句“关关雎鸠”到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女星”等都巧妙运用了叠字。宋人叶梦得认为:“诗下双字极难,须使七言、五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细致,全见于两言,方为工妙。”[6]明人杨慎亦认为叠字最难。
吴省钦诗歌好用叠字,这与他扎实的学术功底不无相关。叠字由两个相同的字紧密相连。通常如淅淅、潺潺、嘈嘈等可以用来描写听觉,盈盈、翛翛、绵绵等可以用来描写视觉。叠字可以描摹声音,有余韵不绝之妙。
如《入庐山九峰寺》“溪声潺潺泻珠玉,树声淅淅鸣松篁。”溪水之声倾泻而出,树叶淅淅之状跃然纸上,连用“泻”、“鸣”两个字眼增添了诗歌的动态美。《西汊》中“翏翏远岸风,淅淅半帆雨。”连用“翏翏”、“淅淅”两个叠字把远处袭来的风声,雨水打在帆船上淅淅沥沥的声音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了,骤添了诗歌的形象色彩。叠字也能写景状物,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宿龙潭山家》中“苍苍人影寒,杳杳牛迹返。”二句,“苍苍”描绘了人影稀少渐远的空旷寂静,“杳杳”有昏暗幽远之感,牛迹逐渐消失在迷蒙中,营造出幽远苍茫之景。再如《渡钱塘江大风雨》“沈沈赭龛晦,黯黯临安夕。哑哑水凫呼,羃羃岸沙黑。”“沈沈”极言水深之貌,把赭龛在大雨滂沱下忽明忽暗的情形形象的描绘出来了。“黯黯”衬托出傍晚的情状,“哑哑”描摹出野鸭叫声,“羃羃”形象写出岸边一片昏暗空寂,尽现眼底之貌。
清诗是中国古典诗坛的最后一座高峰,乾嘉诗坛名家辈出,人才济济。吴省钦作为名臣,尝四督学政,教士子以博文好学不惑于时尚,其中身居高位的和珅曾经也是他的学生。他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青年时期的吴省钦得江山之助,游心皋壤。本文虽是吴省钦前期纪游诗,然窥豹得一斑,尝鼎得一腐。吴省钦诗歌创作丰赡,佳作蔚然可观,理应受到今人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