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为调研对象

2019-02-21 09:42王万民孙金玲
山东工会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师德职业道德青年教师

王万民,孙金玲

(1.曲阜师范大学 工会,山东 曲阜273165;2.曲阜师范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 曲阜273165)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P21)“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师德建设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巅峰。2014年9月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做“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意见》,为高校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了目标与措施要求。青年教师是高校德之本、学生德之源。目前,山东省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教师队伍40%左右,他们是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群体,对学生“三观”影响力大。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对近年来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做出一个最基本的评估,预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发展态势;同时梳理出近年来山东省高校在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方面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效措施,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管理决策,进一步健全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一、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高校青年教师,指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在高校专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2]。从学理上来看,教师职业道德内容主要由八个因素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3]。鉴于这是研究型调查报告,调查问卷主要依据学理上的八个职业道德因素来设计,分别为《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问卷 (教师版)》(以下简称 《教师版》)和《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以下简称《学生版》)。问卷内容包含了受测对象基本信息与八个职业道德因素,其中,教师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从教年限、职称等人口学变量;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

(二)研究方法

山东省有公办普通本科高校44所,课题组选取了其中32所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主题为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现状。课题研究采用随机取样的调查方法,每所高校发放《教师版》《学生版》问卷各100份,每种问卷共发放3200份。最终,《教师版》问卷回收2944份,回收率为92%;《学生版》问卷回收2887份,回收率为90%。本课题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一)受测对象基本信息

接受 《教师版》问卷测试的高校教师共计2944人(男教师1322人、女教师1622人)。其中,青年教师有1982人(男教师818人,女教师1164人),占受测教师总数的67%;从教年限在10年以上的教师有1343人,占受测教师总数的46%;高级职称教师有1117人,占受测教师总数的38%。接受《学生版》问卷测试的学生共计2887人。其中,大二以上学生有2117人,占受测学生总数73%。

(二)青年教师职业理想

教师职业理想是指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的向往与追求[4]。既包括对职业种类的追求,又包括对职业成就的追求。它可以将青年教师追求的远大目标与平凡的职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问卷调查变量主要有:职业满意度、职业目标、“好教师”标准、最关心问题。

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主要从 “喜欢教师职业”“择业原因”“职业满意度”三个变量来考察的。调查数据显示,青年教师对于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24.9%的人表示 “非常喜欢”,62.5%的人表示“喜欢”;至于选择高校从教的原因,31%的人选择“工作环境好”,30%的人选择了“职业稳定”,26%的人认为这是自己的“职业理想”。青年教师对于职业的满意度,16%的人表示“很满意”,67%的人表示“满意”。总体来看,山东省高校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对在高校从教职业还是比较满意的。

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的调查主要设计了四个变量,分别是“学术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校管理者”“教学型教师”。调查数据显示,50%青年教师把做“学术型教师”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目标,36%的青年教师立志做“学科带头人”。这体现了现阶段山东省高校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有着较高的职业目标追求。

考察青年教师心中“好教师”标准,主要设计了“四有”“教学好”“科研能力强”等变量。调查数据显示,67%青年人选择了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23%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能力强”就是一个“好教师”。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高校多数青年教师对于职业道德规范有着正确的认识,体现了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上有着较高的职业素养。

调查问卷设计了五个变量来考察青年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分别是“经济收入”“职业发展”“学校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前途”。调查数据显示,36%的人最关心“职业发展”,26%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18%的人最关心 “学校发展”,11%的人最关心“家庭幸福”,5%的人最关心“国家前途”。同样的变量,受测学生群体认为青年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依次为“职业发展”“学校发展”“经济收入”“家庭幸福”“国家前途”。尽管变量选项有差异,但都认为“职业发展”是青年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这表明山东省高校大多数青年教师的职业追求一直向上。

(三)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

教师职业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与任务[5]。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主要由高校办学的目标与功能决定,应“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6](P339)。《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可以肯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高校青年教师最基本、最重要职责。

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利用一定的载体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正面教育引导和鼓励。一个青年教师是否可以做到教书育人、育人程度如何,只能通过包含有育人因素的载体间接反映出来。问卷调查显示,59%的青年教师愿意、尽心做学生导师,60%的青年教师愿意做指导学生就业的工作,70%的青年教师愿意做指导学生考研的工作,75%的青年教师表示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表明,山东省高校多数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愿意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受测的学生也给予了肯定。

为人师表指教师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问卷调查侧重教师人品,选取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四个热点问题。问卷调查显示,53%以上的青年教师能够做到举止文明,57%以上的青年教师能够做到遵守社会公德,59%以上的青年教师能够做到不行贿不索贿,57%以上的青年教师能够做到不找家长办私事。受测的学生群体也给予了相应的认可。这表明,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为人师表”素养总体是向好的。

(四)青年教师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即劳动态度,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以及履行义务等。职业态度的终极趋向是形成职业价值观。积极的职业态度成就向上的人生目标。教师积极的职业态度应该是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积极主动、乐观进取、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问卷调查主要从工作态度、授课态度、关心学生、师生关系等因素来考察青年教师职业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94%的青年教师表示工作非常敬业或比较敬业,79%的青年教师表示做到非常关心或关心学生,56%的青年教师与学生保持着良师益友的关系,66%的青年教师表示在与学生交流中鼓励学生积极向上,97%的受测学生认为青年教师授课还是非常认真或比较认真的。由此表明,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上是敬业爱生的,呈现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

(五)青年教师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纪律,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8]。包括师德师风纪律、教育教学纪律、学术纪律、工作纪律等。问卷调查着重从教育教学纪律、学术纪律、廉洁自律等方面考察青年教师职业纪律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87%的青年教师表示做到上课不迟到,53%的青年教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少接甚至不接电话,68%的青年教师表示很少在外兼职,59%的青年教师表示自己没有学术不端行为,59%的青年教师表示在工作中做到不行贿不索贿,57%的青年教师表示在工作中做到不找家长办私事。由此证明,山东省高校大多数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做到遵纪守法。

(六)青年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教师有效地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职业技能应包含基础教学技能、专业应用技能和学科专项技能三大模块[9]。问卷设计侧重于专业应用技能的调查,主要从课堂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等因素考察青年教师的职业技能。

数据显示,89%的青年教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对话、讨论、借助新媒体,避免出现满堂灌现象,96%的青年教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9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能做到或基本能做到有效控制课堂。可以看出,山东省高校大多数青年教师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专业应用技能。

(七)青年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荣誉,是指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做出的肯定评价和教师本人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意识。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对教师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赞誉,二是教师履行社会义务而产生的自我道德情感上的满足和自豪[10]。调查问卷主要对青年教师是否珍惜“教师”这一荣誉称号进行了考察。

调查数据显示,69%的青年教师表示自己非常珍惜“教师”称号。这表明,山东省高校多数青年教师珍惜“教师”这一职业荣誉,受测学生也给予了肯定。

(八)青年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的职业作风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必备条件[11]。具体表现为实事求是、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平等待人、团结互助等。问卷调查主要从工作态度、平等待生、师徒关系等因素来考察青年教师职业作风。

调查数据显示,58%的青年教师表示自己对待工作比较敬业,36%的青年教师表示自己对待工作非常敬业;56%的受测学生认为青年教师授课非常认真,41%的受测学生认为青年教师授课比较认真;在课堂上,当师生观点发生分歧时,58%的受测青年教师选择“保留意见,课后讨论”;42%的青年教师表示自己能做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54%的青年教师表示自己基本能做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48%的受测学生认为青年教师对待学生非常公平,45%的受测学生认为青年教师对待学生比较公平;56%的青年教师表示经常与同事探讨教学问题;57%的青年教师表示非常愿意与老教师结成“师徒”关系。诸多数据证明,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上来看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建立了正确的师生观,职业作风整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

综上所述,山东省公办本科高校大多数青年教师能够拥有较高的、正确的职业追求,坚守以教书育人为本的职业责任,工作认真踏实,掌握了基本的教学科研技能,遵守教学科研方面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树立了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工作作风,尊重并珍惜“教师”称号。尽管青年教师都是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但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公办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总体呈现向上发展的态势。这与近年来山东省公办本科高校全力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分不开。但是,课题组在梳理大量数据过程中,也发现高校在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找到破解难题的有效途径。

三、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青年教师职业理想有待提升。青年教师是否喜欢教师职业,10%受测青年教师表达 “一般”,15%受测中年教师对此也选了“一般”。这说明并不是所有青年教师都真正喜欢教师职业。在择业原因选项中,只有26%受测青年教师认为选择“教师”是自己的职业理想,19%受测中年教师认为是“不得已选择”。23%受测青年教师与24%受测中年教师认为“好教师”标准是科研能力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认为“科研能力强”就是“好老师”的人数比例应该高于24%。这是高校长期坚持科研奖励激励的结果。

青年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依次为:职业发展、经济收入、学校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前途。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如果从师德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青年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应该依次调整为:国家前途、学校发展、职业发展、经济收入、家庭幸福,或许会令人更加满意。其中,职业发展、经济收入、家庭幸福,三者孰轻孰重,这又是一个值得争辩的问题。家庭幸福会促进职业发展,但职业发展、经济收入并不一定会推动家庭幸福。遗憾的是,青年教师似乎没有时间去考虑家庭幸福的重要性。青年教师处于成家立业时期,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和生活现状的关注明显要高于学生、学校和社会。因此,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二是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有待强化。青年教师是否愿意做学生学业导师,38%受测人选择了“一般”;是否愿意邀请学生参加课题研究,34%受测人选择了 “很少”;是否愿意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19%受测人选择了“很少”。青年教师是否愿意承担学生工作,49%受测人选择了“一般”;是否愿意指导学生考研,23%受测人选择了“很少”;是否愿意指导学生就业,32%受测人选择了“很少”;是否主动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20%受测青年教师选择了 “很少”。青年教师是否愿意与学生交流,44%受测人选择了 “一般”;是否主动关心学生,19%受测青年教师选择了“一般”。70%受测青年教师、64%受测中年教师与39%受测学生认为青年教师“重业务轻育人”。由此可以看出,强化青年教师职业责任刻不容缓。

三是青年教师职业态度有待监督。21%受测学生认为青年教师 “上课不守时”,11%受测学生认为青年教师 “讲课不太认真”,16%受测学生认为青年教师“经常私自调课”,5%受测中年教师认为青年教师“不太敬业”。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教师在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方面不及老教师。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态度的监督还是非常必要的。

四是青年教师职业纪律有待抓实。在学业考试方面,青年教师存在着送人情分、暗示或划定考试内容、监考不严和考题重复现象,其中,暗示或划定考试内容所占比重较高,60%左右的受测师生选择了 “不清楚”。在学术剽窃方面,51%—61%的受测教师选择了“比较多”,24%—27%的受测教师选择了“不清楚”。在学术不端方面,16%—20%的受测教师选择了“不清楚”。20%左右的受测师生认为青年教师上课期间“偶尔”接听电话。另外,21%受测学生认为青年教师“上课不守时”,16%受测学生认为青年教师“经常私自调课”。因此,在加强职业纪律教育与监督的同时,有必要建立起奖惩机制。

五是青年教师职业荣誉感有待提升。大多数受测的师生认为青年教师非常珍惜“教师”称号,但是,25%青年教师、21%学生与37%中年教师在“青年教师是否珍惜‘教师’荣誉称号”选项上选择了“一般”。从中可以看出,更多中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持怀疑态度。针对“您的学校有针对青年教师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吗”的问题,35%受测教师选择了 “偶尔有”,8%受测教师选择了“较少有”。 由此看来,加强青年教师职业荣誉感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是部分青年教师职业作风有待养成。绝大多数受测师生认为青年教师能做到、基本能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或对学生比较公平、非常公平;但是也有7%受测师生认为青年教师“不可能”做到对学生公平。只有半数左右受测师生认为师生之间属于良师益友关系。在是否愿意与老教师建立“师徒”关系上,31%受测青年教师与45%受测中年教师选择了“一般”。3%受测青年教师与6%受测中年教师选择了“不愿意”。10%受测青年教师与11%受测中年教师选择了“不清楚”。在“青年教师与其他老师备课或探讨教学问题”选项上,31%受测青年教师与29%受测中年教师选择了“偶尔”。7%受测青年教师与12%受测中年教师选择了“很少”。6%受测青年教师与8%受测中年教师选择了“不清楚”。鉴于此,高校应该采取措施重视青年教师职业作风的养成。

(二)原因分析

从教师层面来看,影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职业目标认知模糊。教师职业责任是教书育人。正是这一特殊职责决定了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即职业道德要求具有特殊性。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完成育人的使命,离开了教书过程,育人使命是难以完成的。育人才是教师职业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新时代教师的“主业”。调查数据证实,70%左右的受测青年教师认为 “个人价值观”“职业认同感”是左右其职业道德水平的主要因素。遗憾的是,部分青年教师的高学历、高职称与其职业道德水平之间没有必然关系。青年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前经过了长期的科研训练,养成了按时完成任务的意识;再加上高校重奖科研的诱导,许多人简单地认为,教师工作与社会上其他职业一样,就是在规定的课时数内按时完成授课内容;育人是学校其他人的责任,完成科研任务才是自己的“主业”。由此引发了诸多“师德滑坡”的教育乱象,表明部分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知模糊,甚至缺失职业信念。

二是师德养成缺乏反思。道德反思是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师德自我养成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组织力量对教师言行的约束,甚至怪罪社会不良环境因素对师德的消极影响。调查显示,31%的受测青年教师表示自己“偶尔”有过道德反思的体验。这表明大部分青年教师还没有养成道德反思的习惯。原因或许是教师长期满负荷工作,无暇反思自己的教学言行是否符合师德规范;或许是青年教师没有意识到道德反思是师德养成的重要途径。最可怕的是有些青年教师表现出了“师德自恋”,善于发现或勇于批评他人师德不足,从来不会发现或查找自己在为人师表、责任担当、遵守规章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三是师德养成缺少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同理,师德养成也需要同伴间的相互感染或熏陶。调查显示,31%的受测青年教师表示“偶尔”与其他老师备课或探讨教学问题,7%的受测青年教师选择了 “很少”;在青年教师是否愿意与老教师建立“师徒”关系上,31%的受测青年教师选择了“一般”。教师在一起探讨教学问题或建立师徒关系,不但在专业成长上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在师德方面也会起到相互影响或相互传承的作用,对于不良的师德表现还可以相互制约或相互批评。遗憾的是,传统的教研室不存在了,教师之间失去了相互交流的场所,彼此之间成了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师德水平也就难以评价了。

从学校层面来看,影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师德教育缺乏信心。师德教育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如何把师德教育落到实处、抓出实效,高校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似乎缺乏信心。表现在:一是对于身边的师德榜样不敢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宣传;二是师德教育满足于宣读文件,不愿意调研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不良师德表现,不愿意批评违犯师德规范的言行,更不愿意查处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三是否定了传统的师德教育载体,但无心也无力去探索尝试新的教育载体。部分高校师德教育陷于了停滞状态。

二是师德管理不到位。师德管理包括师德制度、师德监督、师德考评、师德奖惩等内容。从调查反馈来看,近年来,高校在建立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过程中,纷纷加强了师德制度建设。但是,相比之下,师德监督、师德考评、师德奖惩却没有及时跟上来,出现了有制度却无人执行的尴尬局面。师德建设缺乏合力、师德监督缺乏有效途径、师德考评软弱无力,或许是导致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在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职业荣誉感等方面出现诸多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新时代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建议

高校师德建设不仅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而且也是一项常规性、复杂性的工作,不仅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推进,而且更需要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调查数据显示,70%左右的受测青年教师认为“个人价值观”“职业认同感”“敬业精神”对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较大。关于“您的学校有针对青年教师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吗”的问题,35%受测教师选择了 “偶尔有”,8%受测教师选择了“较少有”。在“采取措施改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调查中,受测教师选项排序依次为:建立健全师德长效机制、加强人文关怀、完善师德管理制度、提升教师自身修养。这表明,教师自身因素与学校管理因素是影响师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只有将青年教师内在的道德自省与学校外在的有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青年教师成为自觉的道德主体,高校才有可能真正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一)建立完善的师德教育系统

系统是指将零散的东西进行有序的整理、编排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整体。这个“整体性的整体”发挥的作用一定大于“零散的东西”,而且这个“整体性的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师德教育系统是师德建设系统的组成部分,应该包括师德教育对象、师德教育目标、师德教育内容、师德教育形式、师德教育途径、师德教育载体、师德教育过程等若干子系统。加大师德教育研究,建立师德教育系统,是高校提高师德建设实效的基础工作。师德教育对象固然是教师群体,但是,鉴于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教师队伍40%左右,应该把青年教师作为重要的师德教育对象。师德教育目标是做“四有”好老师。师德教育内容应该把传统优秀的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规范与政策性、法规性要求结合起来。师德教育载体应该把传统的有效的教育载体与新媒体时代教育载体有机结合起来。

(二)整合师德建设力量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性工程,需要多个单位或部门齐抓共管。凡是与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相关的单位或部门都负有师德建设责任。如,宣传部门或教师工作部主抓师德建设工程,负责建立和推行师德建设制度;人事部门负责青年教师入职教育和师德考评;教学单位负责师德的日常监督和教育;科研部门着重负责青年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师德监督和考核;教务部门着重负责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师德监督和考评;学校工会负责师德先进人物的评选及其事迹的推介。由此看来,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配合,既要有宏观的规划和设计,又要有具体的措施和行动。只有多个部门联手形成合力,高校师德建设才能抓出实效来。

(三)提高师德管理效力

目前,高校师德建设不缺少制度,缺少的是师德考评与师德奖惩。首先,建立健全“学生—部门—学校”三位一体的师德考评机制。每学期对师德进行一次考评。考评分为自评和他评两种形式。自评要求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反思,对照师德规范检查履职情况。他评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对照师德规范评议青年教师;另一种是青年教师对照师德规范开展互评,即同行互评。教务与科研部门负责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学术进行日常监督。在此基础上,教学单位根据师德考评办法为每位青年教师写出师德评语和等次。师德考评材料应该是个人档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完善师德考评奖惩机制。调查显示,职务晋升是青年教师最看重的师德奖励形式。因此,应该将师德考评与青年教师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师德表彰奖励办法,尤其是对获得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的青年教师,在年终考核中给予优秀等次,在职称晋升考核中给予加分。建立师德违规惩处办法,尤其是对师德有瑕疵的青年教师,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考核中应该给予一票否决,真正凸显师德考评的价值。再次,建立法律制约监督机制。在我国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符合高校实情的相关法规,增大法律法规对师德的约束和执行力度。总之,把师德奖惩与法律约束紧密结合起来,应该是高校提高师德管理成效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师德职业道德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