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原地区组建应急兵站医疗队的经验

2019-02-21 01:20次仁云丹
西南军医 2019年6期
关键词:兵站军医伤病员

次仁云丹

卫勤保障能力就是在执行卫勤保障任务时,满足军队卫勤需求的能力[1]。现代战争具有发生快、准备时间短、武器装备杀伤范围广且受伤人员病情重、复杂、救治难度大等特点。卫勤保障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卫勤建设工作的好坏需要用作战标准来衡量,因此,卫勤要从过去的追求数量规模向优化保障力要素的性质和质量进行转变[2]。美军因常年都有海外军事行动,对卫勤保障要求非常高,但是为了节约成本,美军长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技术来研究军事问题、探索军事行动规律[3-5]。2011年,德军对卫勤进行了改革,将卫勤指挥管理体制结构更加精简、更具能力[6]。

应急兵站医疗队作为一个临时组建的卫勤保障单位,主要任务是完成战时对前线参战部队的应急医疗保障任务,在战时是离前线最近的医疗单位,具有装备精良、人员精干、反应迅速等特点,是我军在新的军事变革中,为适应新的军事形态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我军目前尚无类似应急兵站组建的完备数据及教案,更没有在海拔4300米以上地区组建类似单位的经验。我院虽在藏多年,拥有丰富的高原驻训部队保障工作的经验,但以往的军事演习准备时间长,人员素质要求不高,驻地条件完备,此次我们接到上级命令到人员、装备整建制出发只有3天的时间,而且部队需要摩托化机动2天,行程500多公里后才能到达集结地域,并迅速展开工作区进入工作状态。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在平原地区都是比较困难的,在高原更是难以实现,这对我院的医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通过4个月的反复拉练及研讨,我们发现在以往驻训经验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应急兵站医疗队,存在工作重复、分工过细、通过性救治能力不理想、人员体力分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完成战时高原地区应急医疗保障任务,会造成重大人员、物资的损失。经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驻地独特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制定了一整套全新的应急兵站医疗队人员组建、工作流程,并在实地进行了模拟化演练,能显著提高在高原地区进行应急医疗保障的能力,可以在高原地区类似军事活动中推广应用。

1 现有应急兵站医疗队的构成、编组和职能在高原环境下的弊端

根据《战时卫生勤务学》[7]要求,医疗队按现行的构成及编组,工作流程是指挥部受领任务,通知医疗队机动至集结地域并全要素展开,等待伤病员救治命令。现有的医疗队分组及分工,能把每一名医疗队的队员定位准确,甚至能做到一岗一人,一人一专业,这样的工作编组及流程,在平原地区能很好的发挥每个战斗员的能力,对于一个营级的应急兵站医疗队而言,足够完成上级要求的通过性治疗任务。然而,高原地区具有高寒、低压、低氧、低湿度及地广人稀的特殊性,虽然我们的工作职能都是以通过性治疗为主,但是因为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很多伤员在到达我们医疗队时,已经出现很严重的并发症,比如高原反应、冻伤、脱水、感染等,需要进行比平原地区更加深入的治疗,甚至有时因为道路交通不畅,我们在前线需要完成部分确定性手术,方能保证相对较好的愈后,按照平原的标准进行简单的通过性治疗,显然不能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通过多次在海拔4300米地区贴近实战化的拉练演习,发现现有标准组建的应急兵站医疗队的构成、编组及职能对大批量伤病员的救治效率低,在未来高原作战时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人力、物力的损失。经过反复研讨现有医疗队构成、编组及人员职能,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整改:

2 对目前应急兵站医疗队构成、职能及人员编制的改进

对于以上问题,通过认真的研讨,我们认为改进现有的医疗队构成、职能及人员编制,使应急兵站医疗队的构成由指挥组、分类洗消组、救治组及后送保障组组成,并进行职能重新分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具体如下:

2.1 国外主要军事强国一直非常重视卫勤与军事部门的有序衔接,他们在每个级别的卫勤指挥部门设置军事作战人员或部门,以此来有序衔接卫勤和作战指挥体系[8]。因此指挥组内应设置一个作战人员编制,主要的工作任务同前,无特殊变化,仍然以统筹、指挥、协调为主要职能,人员编制不变。

2.2 分类洗消组只完成前接分类和洗消任务,人员编制同前。伤病员只需分成留队救治伤员和后送伤员。考虑到现代战争可能使用核武器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生化武器损伤时有发生。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风气候多见,受生化武器袭击后会造成很多伤病员的沾染,此类伤员早期不一定会有典型的生化武器损伤症状及体征,反而会以其他常规武器损伤为主要特点,如果按照以往的工作流程,将此类患者后送至医疗队前分类场进行二次分类,那么就有可能污染整个前分类场,导致分类场内的未污染伤病员及救护人员受到污染,继而污染医疗队所有人员。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将原来的洗消组并入分类组。要求洗消组前置进行前接分类洗消,这样就可以在前接场对可疑污染人员,在前接时就进行大面积的洗消工作,并就地隔离,杜绝出现交叉感染。

2.3 救治组由原来的手术组、重伤救治组、轻伤救治组、医保组及血站组成,编24人,组长兼军医1人,护士长1人,麻醉医师2人,政治工作兼军医1人,心理医师1人,军医8人(其中2名军医能完成开腹、开胸手术),护士10人(2名护士能胜任手术室器械护士工作)。在救治组内除麻醉医师外,不分明确的手术医师,所有军医要求为全科医师,且均能完成清创手术治疗及术后一般处理事项,这对新时期军队医疗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规范医学教育培养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9]。伤病员进入救治组后,军医对重伤病员进行首诊负责制,即完成伤病员在救治组内的所有救治工作,包括术前准备、床旁清创缝合治疗(所有无需全麻手术治疗的伤病员,原则上不进入手术车,全部在床旁通过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完成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需要开胸、开腹等全麻手术的伤员交由能完成相关手术的军医,将伤病员送至手术车上并请麻醉军医进行深度麻醉后,进行手术治疗。因在高原地区,地域辽阔,交通条件较差,运送伤病员距离远、时间长,山谷间不稳定气流多等特点,战时甚至有可能出现空中和地面转运困难,此时就地或前沿治疗的效果显得非常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部分伤病员的伤情救治,所以在时间和人员允许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扩大手术范围,进行一些确定性手术。轻伤员统一交由1-2名军医处理,医患比例控制在1:4,配备2-3名护士;政治工作人员对死亡伤病员予进一步的处理,心理医师对战创伤后出现心理应激创伤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治疗,必要时可以进行全组人员的心理疏导。这样的分类和救治,能最快分类伤病员,对重伤员能较好的进行连续、有效的救治;轻伤病员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医保组和血站并入救治组,能最快完成医疗区的保障工作,减去了指挥组协调的过程,保存了相关人员的体力(在高原,体力的保障就是战斗力的保证),争取了更多的救命时间和体力。

2.4 后送保障组主要担负伤病员前接、后送及医疗队后勤保障任务。后送人员不但要熟悉驾驶技术,也要进行伤病员转运急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转运伤病员过程中,不用医护人员陪同就能完成后送及前接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救治工作,为医疗队保留重要的医疗人员,更好的完成医疗救治任务,提高工作效能。

改进应急兵站医疗队后进行推演,发现模拟高原战时较大批量伤病员的救治过程较之前顺利、高效、省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医护人员作用,保障了医疗救护的能力和效果。

3 工作区展开

高海拔地区展开医疗工作区是对医护工作人员体力的又一次较大挑战,合理的人员分配,较好的组间距离及协同不但能缩短展开时间,也能节省不少体力。在医疗帐篷的分配中,指挥组1顶帐篷,在工作区上风侧展开,距离救治组5-8米;救治组6顶帐篷外加手术车、放射车和血站储运血车,6顶帐篷中除2顶帐篷为轻伤救治组使用,其余4顶帐篷均相互连通,形成Y型或半圆型结构,组成统一病房,尽量减少各组室帐篷间的间距(一般不超过5米),按手术室要求分成3区3通道布局,其中手术车为无菌区,用于进行全麻及重大、危重手术治疗,清洁区用于进行清创手术治疗,其余为普通工作区,可用于救治治疗;医保组及血站靠近救治组展开,可减少组间协调和组间跑动距离,提高工作效率;前接后送车辆在靠近道路侧展开并承担警戒防卫任务,炊事保障组在前接后送车辆的相反方向展开,完成生活保障任务,后保组的全体人员除需要较好的驾驶技术外,还要在无医护人员陪同下完成前接、后送伤病员的任务,这样就能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伤病员生命体征安全的同时,也能圆满的完成未来可能的边境战争的卫勤保障任务[10]。

如上展开的工作区对自我防护及战时炮火下生存能力较弱,虽然按照国际公约,红十字标志为受保护的非战争设施,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非常有可能受到炮火和一些非常规武器的袭击,因此我们认为对医疗队的警戒防卫力量需要加强,最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医疗队的警戒防卫任务。

高原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对官兵野外军事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急兵站医疗队是一支着眼于未来高原边境作战的单位,在海拔4300米地区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贴近实战的军事训练卫勤保障工作,获得了宝贵的高原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经验;并且对现有的应急兵站医疗队的构成、编组和职能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为将来高原边境作战时的高效、持续、稳定的卫勤保障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在此次的军事演习中,没有能很好的对血站的持续、稳定供血能力及消毒供应组的持续性供应上想出较好的解决办法,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加强。同时还应注重向军事卫勤发达国家军事训练思维的学习,将计算机模拟及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到日常的卫勤训练中,探索出适合高原的军事行动卫勤模块,改革卫勤组训方法,通过提高卫勤保障能力来提升军事作战效能。

猜你喜欢
兵站军医伤病员
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战时中国社会观察的一个新视角——评戈登的《一个英国军医的中国观察实录》
我的军医爸爸
拓展健康教育新途径 驻疆某军医训练大堆健康教育微视频展示掠影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福尔摩斯·住院病人(上)
兵站:抗战中的“补给脐带”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针刺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难忘的进藏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