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春,梁筠,杨文涛,盖保东,宋德锋
作者单位: 130033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李清春、杨文涛、盖保东、宋德锋),健康管理中心(梁筠)
患者,女,31岁。因出生后间断腹痛31年,加重伴恶心5个月入院。患者自出生后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腹痛,为阵发性,频次不定,无恶心、呕吐,排气排便正常。因腹痛可自行好转,未在意。5个月前再次出现腹痛发作10余次,进食后显著,持续时间不定,伴恶心,无呕吐,无腹胀,可自行缓解。入院查体:T 36.5 ℃。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软,右侧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活跃,未闻及气过水声。入院后行血常规等检查无明显异常。腹部增强CT检查示小肠位于右侧腹部,肠系膜上动脉向右侧弯曲,提示可能为先天性异常(图1)。全消化道造影显示结肠位于左侧腹部(图2)。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由于患者未出现肠梗阻、便血、腹膜炎等并发症,因此未行手术治疗。给予调整饮食结构、改善排便习惯、促进消化等保守治疗,患者症状缓解后出院。随访2个月,患者自诉恢复良好。
讨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较罕见,是由于发育过程中肠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旋转不良,导致肠道处于异常位置,继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根据旋转异常导致解剖位置的不同可分为10个类型[1]。根据旋转不良严重程度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分为3种[2]:无症状型、不全梗阻型和急性梗阻型。不全梗阻型以间断腹痛为主要症状,可自行缓解;急性梗阻型可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由于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不能及时确诊,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图1 CT示小肠堆积于右侧腹部,肠系膜上动脉向右侧弯曲图2 全消化道造影示结肠位于左侧腹部
该病确诊需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消化道造影、腹部增强CT及CTA、MR等。超声可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异常血流信号。消化道造影可表现为肠管位置的异常。腹部增强CT、CTA及MR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异常分布。对于急性梗阻型小肠旋转不良,由于常合并肠扭转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积极手术探查,因此多数于术中确诊。
无症状型小肠旋转不良由于缺乏相关临床表现,患者多数于偶然行CT等检查中发现[3],不需要特殊治疗。不全梗阻型患者症状多可自行缓解,常无手术指征,仅给予对症治疗即可。急性梗阻型多合并肠扭转、肠坏死等腹膜炎体征,需积极手术治疗,手术要求遵循Ladd’s原则。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可以考虑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4]。无症状型及不全梗阻型小肠旋转不良均有可能出现急性梗阻,应予注意。
本例患者表现为间断腹痛,可自行缓解,因此考虑为不全梗阻型小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示小肠位于右侧腹部,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向右侧弯曲,结肠位于左侧腹部,属于中肠旋转不良型。由于无完全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坏死等急性腹膜炎体征,因此暂不需要手术治疗,给予调整饮食节构、改善排便习惯等对症治疗,必要时给予促进胃肠蠕动、拟酸、抑酶等药物治疗,以达到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目的。本例随访2个月,患者自诉症状已缓解,疼痛未再出现,目前仍在进一步随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