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红
摘 要:数感,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认数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实际例子,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活动感受和体验,通过多元表征的方式,在深刻理解数的概念的同时,感悟数的本源,逐步提高对数的感悟水平。
关键词:数感; 多元感悟; 数的認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2-055-002
数感的体验和建立依靠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受一年级学生特有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的水平局限,在生成与发展数感时学生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主要有:(1)不会用“数”说话。(2)对数的意义感受不深。(3)不会用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克服这些障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
一、学会观察——建立数感的前提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例如《准备课别:数一数》。
教材展示了学生熟悉的儿童乐园情境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一指看到的物体或人分别在哪里,数一数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然后再按照数量的多少由小到大在图里重新数一数。从随意观察到教师指导下的有意识观察,从总观全图到学生有序地观察,观察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炼上升。
例如上面用点子分别表示图中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意在帮助学生在物体的个数和相应的点子之间进一步建立一种联系。一幅简单的图,充分利用,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探究身边事物。
二、创设情境——发展数感的源泉
在数的认识中,不能单纯为了认数、学数而简单的让学生识记,必须要结合具体生活经验,通过体验数学活动才有感受。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比如,找找自己身上的数:体重、年龄……找找家里的数:家里有几口人,每人的年龄是多少,晚上新闻联播几时开始,天气预报明天最高几度……找找班级里的数:一共有几个同学,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
三、经历活动——培养数感的支撑
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经历活动交流能力的培养,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交流的过程中建立数感。
1.实践操作,发展数感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动作体验,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儿童形成数感极为重要的方法。例如《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
(1)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 )个一是1个十
(2)摆12根小棒,怎样就能看得很清楚?→1捆是10根,再加2根是12根。
建立“十”的概念,教材不仅让学生经历用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0个一是十”,还多次出现一捆小棒,帮助学生强化“十”的概念;它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也是数感的一次提升。
2.猜数游戏,培养数感
猜数游戏是学生培养数感的重要活动方式。例如《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的游戏活动,就采用了猜数的方式:
(1)猜猜我卡片上的数是几?→18(大了)→14(小了)→15(对了)
(2)“已经挖了7个树坑,够吗?” “不够,还差很多。”大约一共要挖多少个树坑?
8个□ 10个□ 16个□
第一题的猜数,在教师“大了、小了”等概念的引导下最终猜出了正确答案。第二题在“还差很多”这种表述数的关系的词语中感悟到这个数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游戏,既让学生学会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又学会了一种问题解决的策略。
3.估计推理,发展数感
估数是介于推理和猜测之间的心理活动。在估数活动中,教师应注重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活动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以增强对数量的敏感程度。
(1)抓一把小棒,数数有多少根?
(2)在教科书上,先数出10张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丰富学生对物体实际数量的感知,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四、数形结合——发展数感的积淀
在一年级“数的认识”领域,我们的“数形结合”就是将数的“形”由眼入心、由手入脑,真正理解数的概念。数形结合,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灵动起来,强化学生的数感。
画图综合应用,例如在排队时,小明前面有4人,后面有5人,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人? 在排队时,从前往后数小明在第3位,从后往前数,小明在第5位,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人?
这样的练习,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容易混淆,这时要引导学生自己画一画,如小明用○表示,其他同学用△表示,这样学生对数的感知自然加深了,而且学会了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数感不能凭一时的兴趣和偶尔一次的感觉就可形成,也不能靠强化记忆和多次传授得到,它是一种数学上的直感,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所以,培养学生数感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重组资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培感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第1版
[3]潘小福著.《小学数学教材的专业化解读》,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