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教育模式的路径探析

2019-02-20 14:26庄文婷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

庄文婷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随着网络信息发展的白热化,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教育模式,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高校要充分认识朋辈心理互助的内涵和特点,把握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教育模式的优势,探寻网络心理互助的实施路径,引导大学生达成“助人自助,互助成长”的目标。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4.083

网络自1969年诞生以来,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突飞猛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普及率达55.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目前,可以说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达到了全覆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虽然使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等方面更加便利,但也造成了部分学生网络成瘾,与现实社会隔离,人际关系冷漠,心理问题凸显。现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资源配置不足的实际问题,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之间形成“助人自助,互助成长”的局面就显得尤为迫切。

1朋辈心理互助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1朋辈心理互助的内涵

朋辈心理互助是指由经过一定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对身边有需要心理援助的同辈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 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向周围的同学、朋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被帮助者在辅导者的心理支持和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下,释放了消极情绪,消除了心理困惑,而辅导者要也在助人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增强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达到了与被辅导者一起成长的目的,也就是“助人自助”。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 非专业心理咨询”, 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咨询的局限性,产生较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1.2朋辈心理互助的特点

(1)覆盖范围广泛。笔者曾做过一项调查,当问到“遇到心理困惑时,你首先选择的求助对象”,半数以上学生选择“要好的同学或朋友”。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向同伴开放的特点,朋辈互助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朋辈心理互助理论的前提是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心理帮助,每个人都可以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因此,朋辈心理互助具有参与人员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2)操作简便易行。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互助行为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较少。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只要发现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便可随时随地进行辅导,既不需要特定场所,也无需提前预约,还可以不用按照固定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样不会对求助者造成壓迫感,让他们可以更放松地来倾诉问题。

(3)效果显而易见。朋辈之间年龄相仿、成长经历相似、社会文化背景相同,高同质性会导致他们更容易进行心理沟通,产生情感共鸣,出现行为模仿,也会使他们之间能很快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大大提升了心理辅导的效果。同时朋辈之间空间距离接近,交往较为频繁,因此,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态恶化。

2网络环境下高校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教育模式的价值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教育模式提供了新鲜血液,大学生网络心理互助更能保证“助人自助,互助成长”效果的推广,有着其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价值与优势。

(1)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网络心理互助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交流场所,学生在此可以学习感兴趣的心理知识,自由探讨心理话题。由于网络具有隐秘性,每个学生都可以敞开心扉,不用担心隐私外泄,也不会感到低人一等或不被接纳,大家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前提下各取所需、互相帮助,这就为心理互助发挥最大功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整合了教育资源,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共享,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专业与权威优势,对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集体解答,形成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库。这样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和空间,又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

(3)及时传递心理动向,进一步增强了预警功能。在网络出现以前,教育工作者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问题往往一发现就已相当严重,甚至无力回天。现在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倾诉心声和发泄情绪的主要空间,他们在网上大胆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压抑与苦闷,放飞自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地收集信息,掌握动态,识别危机,对症下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灵敏性。

3网络环境下高校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教育模式的路径分析

(1)建立一支“网状辐射”式的工作队伍,为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提供主体支持。做好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一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既有党政领导、专职教师主导全局,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五级联动的工作队伍,工作范围可辐射到全体师生。这种“网状辐射式”模式,每一个教育主客体就是网格中的一个节点,他们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双向式交流、“一对多”的辐射式交流、“多对多”的网状式交流。这三种方式协同配合可以使教育主体即时、全面、准确地获取学生心理动态的第一手资料, 为消除共性问题、预防心理危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高校还要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与指导,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心灵导师”的作用。

(2)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主动掌控“话语权”。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要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以参与体会为主”的互动型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心理互助网络平台在界面设计上要既体现出专业性,让学生学有所得,还要不乏趣味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音樂、图片、故事来呈现资源,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内容设计上我们要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做到要让学生愿意说、有话说、“找对地儿”,基于以上考虑,心理互助网络平台在内容上应该包括心理课堂、心理小知识、心理美文、心理测试、心理论坛、心情故事、心理咨询七个栏目,具备教育、咨询、测评、调试、互助、预警六大功能。我们还要应与时俱进地对各模块的内容进行更新,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另外平台应设计多种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通道,如在线留言板、QQ等即时聊天,这样可以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心理互助,最终达到“助人自助,互动成长”的目标。

(3)线上线下齐抓共管,实现“一人求助,多人相助;网上求助,网下帮助”的效果。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必须紧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体部署,线上线下齐头并进、齐抓共管。我们要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适时开展各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心理互助网络平台使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网上与网下实现了有机联动,学生们可以在此畅所欲言,坦露心声,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网下”看同学们的“网上”状态,而是要根据学生在网络空间中传递的数据信息,见微知著地分析学生的心理诉求,并通过朋辈互助工作者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对学生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切实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由此可见,“一人求助,多人相助;网上求助,网下帮助”的新路径更有利于提高朋辈心理互助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廖桂芳,郑廷友. 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2).

[2]杜琼,王业祥. 大学生网络心理互助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1).

[3]沈晓梅.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4]成媛,赵郝锐. 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互助”平台的建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5]虢晶,林识音.试论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2).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