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2-20 07:37王素琴徐丽丽
山东高等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学建设

王素琴,徐丽丽

(山东协和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7)

民办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民办高校文化,是办学的灵魂,是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标识。民办高校文化具有显著的独特内涵,对其提升内涵建设、凝聚师生力量、塑造高校品牌与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竞争和高校价值观多元选择的背景下,高校的竞争由传统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为主导的有形资源竞争扩展到文化层面的无形资源竞争,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加强文化建设无疑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特征

高校文化是指高等学校在长期发展积淀中形成共识的一套价值体系,也是大学办学精神与人文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内涵。民办高校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不同于公办高校文化的特定内涵。民办高校文化是指民办高校在长期办学活动中,在社会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被师生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文化氛围的活动方式和物质形态。[1]从内涵来看,民办高校的文化建设主要由以下四者组成,一是在长期积累中不断强化的办学理念,二是以师生员工为文化建设主体,三是以物质环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为文化载体,四是以教风、学风、教学实践活动为外部表现。民办高校办学理念是在社会文化、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在办学过程中自发生成的,具有引领性的特点。民办高校的中高层领导、教职员工、学生群体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即受民办高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又主动创造着更加丰富的民办高校文化。文化主体构建了文化载体,文化载体又影响着文化主体,二者互动形成的现象或行为就是文化表现。民办高校的文化理念、文化主体、文化载体与文化表现构成了统一整体,共同影响文化建设的成效。

对民办高校文化来说,不仅具有高校文化的特征,也具有企业文化的特征,两者融合组成了独特的民办高校文化。首先,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必然具有大学的文化特征。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彰显个性特色的重要标志。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正因为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才得以历久弥新,永葆生机和活力。[2]这种特色表现在办学的各个方面,如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民办高校的效益评估虽然以市场为导向,但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中,仍然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高校文化精神融入到课程中去,坚持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坚持培养社会公民。把操作技能课程与基础文化课程结合起来,既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除此之外,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学术讲座,也是民办高校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其次,民办高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企业文化的特征,也是区别于普通高校文化的所在,主要是市场观念、服务意识和运行方式这三个方面。第一,民办高校更具有市场观念。民办高校以高等教育市场需求为指导,办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均围绕市场需求展开。第二,民办高校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这与商业组织一致。在市场竞争中,服务质量是取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已经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关乎生死存亡和永续发展的衡量指标。第三,在运行方式方面,民办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管理工作,以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民办高校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不仅扩大了生源,而且打造了独特的学校品牌。

二、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也趋于多元,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民办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教育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原则下,以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为目标,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实现自身“长远”、“持久”的发展。[3]优秀的、持续发展的民办高校文化,既能够引导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使之与学校长远发展相统一,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实现有效经营与管理,又能够塑造民办高校品牌形象,提升社会满意度。

(一)民办高校文化有助于塑造核心价值观念,增强教职员工凝聚力

文化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亦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可推动民办高校的全面发展。第一,民办高校文化推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和设备材料等物质条件的建设,也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民办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发展,必须加快校园硬件环境和办学条件的建设,提升学校物质文化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第二,民办高校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对全体师生的价值观念塑造影响极大。民办高校文化建立起的价值观念对师生的心理、行为起着引导、制约作用,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此,民办高校只有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契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打磨、锤炼,获得全校师生认可的价值观念和理性诉求,才是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高校文化。最后,民办高校内部的自我提升能力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将全体师生员工凝聚在共同的理想目标下,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胜任力。通过共同的行为准则、习俗风尚及价值观念,形成一种精神力量来影响组织成员,表现为一定的软约束力,避免一些个体的行为偏离常轨,及时调整价值观念,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

(二)民办高校文化有助于坚守育人职责,增强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的高校文化能形成一种积极的文化“场域”,本质是一种隐性课程,在有些方面比显性教育更为有效。作为一种暗示性的、非意识性的教育方式,通过长时间浸润式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要在文化场域下进行,良性文化气氛越浓厚,对学生的影响便越大,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民办高校文化能对学生的人格素养、道德观念和心理成长起很大的助推作用,也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起很大作用。融合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的人文环境,以及优美、有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校园环境建设,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形成,形成有益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高品位文化氛围,发挥高校文化大熔炉的熏陶作用,以培养更有质量的学生。[4]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优势不断革新,促进了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三)民办高校文化有助于均衡结构与效益,促进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处理好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学校结构、经济效益和办学质量之间的关系。[5]这四个基本要素协调发展,民办高校才能可持续发展,而民办高校文化对之具有促进作用。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既追求学校的规模,又注重办学质量的提高。在规模和质量增长的同时,通过办学结构的优化、专业的调整,进一步得到发展。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包括学校学科文化建设,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工作,根据教育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策略。这对学科结构、办学模式的优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民办高校文化还有助于塑造学校的商业品牌,传递学校办学特色的相关信息,不仅对学校师生是一种正向激励,而且有助于学校对外宣传,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

民办高校品牌形象的形成,关键在于文化建设,鲜明的文化特征是塑造品牌标识的主要因素。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民办高校唯有通过特色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民办高校还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需要广泛参与到社会舆论和媒体宣传中,与社会一起协调互动,既把自身文化传递到社会领域,也不断融入代表主流方向的社会文化内容。民办高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学生作为文化主体,会将务实、奉献和服务的民办高校文化带入社会当中,让社会认识并接受民办高校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质。在民办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多元互动中,不断增强民办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现状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相适应性,首先是对经济效益的重视优先于对文化建设的追求;其次是尚未深入理解文化建设的内涵,未曾获得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最后是缺乏对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则和战略性举措。基于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审视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时间较短,文化底蕴尚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民办高校恢复发展仅仅四十年时间,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多数学校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偏重经济效益的获得而不是文化建设的成就。相关主题的研究内容较少,缺乏权威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所以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大多是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探索而来。也有些民办高校借鉴国外研究、国内普通高校的研究成果,然而适切性又得不到合理解决。缺少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使得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相应的实践策略和现实做法也亟待完善。

(二)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主体复杂,文化传承难续

民办高校学生知识储备较为薄弱,人文素养相对不高。他们的高考分数普遍低于公办高校学生,有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偏低,导致厌学情绪产生。除学习外,在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也值得关注,如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奢侈享受,心理上表现脆弱敏感,对就业缺少提前规划的意识等,都需要通过文化建设的方式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教师是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虽然近几年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师资水平在不断提高,流动率逐渐下降,然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积累还不够,稳定性还不够强,使得师资队伍整体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这也导致民办高校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难以持续性。

(三)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水平不高,文化载体有限

民办高校物质环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建设都存在滞后的现象。办学经费并不充足,导致物质资源无法得到保障。受制于办学经费的投入,物质环境建设倾向于实用,而在文化艺术呈现上比较薄弱。在师生的行为准则建设方面,缺乏规范有效的举措和长效措施,组织管理和文化引导都相应比较松散。另外,制度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民办高校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灵活多变的情况,主要是适应追求短期内办学效益的实现,其稳定性、系统性还有待加强。

(四)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效果欠佳,文化表现单调

民办高校学术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水平有待提高。学术活动和文化活动不仅奠定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然而,民办高校教职工教学研究任务较重,有限的课余时间也常常被备课或是教研活动所占据,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更为丰富的文化建设活动。虽然说教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高校文化的养成与传播,但是缺少丰富文化活动的足够供应,使得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欠佳。民办高校的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质量与学生需求之间有着较大的矛盾,其质量不高让师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大。这些活动存在走过场的形式化问题,对学生的自由发展帮助不足;活动创新性不足,对学生吸引力太小,这也是文化活动影响力不足、效果欠佳的重要表现。这些问题使得民办高校文化活动的教育意义缺失,也使得整个文化建设受到负面影响。

四、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上述分析可知,高质量、高品位、高强度、高频率的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提高办学质量、塑造办学品牌和提供办学效益意义重大。考察现实,民办高校的文化建设仍然存在很大的开拓空间,从文化建设理念、主体、载体及活动形式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凝聚思想共识,树立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理念

民办高校文化可持续建设应在厘清发展轨迹中,在历史传承中,不断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品格。首先,树立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在思想上明确文化建设需要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这需要学校找准自身定位,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将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中,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使高校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其次,凝聚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共识。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高校文化有利于形成一种具有教育力量的氛围,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教职工来说,良好的高校文化有利于教师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努力进取的工作环境。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凝聚思想共识,领导、教师、职工和学生树立全员重视高校文化建设的观念,从思想出发,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去。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学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在观念上形成共识是搞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6]

第三,明确以创新为方向的文化定位。创新是大学精神的价值所在,民办高校在文化建设中要以创新为方向,营造创新性文化氛围。[7]高校文化是继承、发展、耦合与创新的综合结果,作为民办高校的无形资产,高校文化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斗志,激发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方法,增强教师的整体能力。民办高校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不知不觉中调节着教职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之形成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动力,[8]从而孕育了此类高校发展的能力和竞争优势。在当今社会,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型的要求,民办高校文化创新力能够为其发展提供渊源不断的动力。

(二)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创建良好的教风学风

师生是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活跃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教师更加具有主导地位。其中建立起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能够引导师生的心理素养和行为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引导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或执行组织目标。抓住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才能有的放矢,而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是其重点所在。首先,明确目标,形成教师团队精神。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职责和目标,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岗位目标和职责,打造教师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理想信念。其次,营造氛围,培养教师团队责任感。只有整个教师团队的氛围与高校文化形成合力,才能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然后,建立激励机制,创造积极向上的风气。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改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促进高校文化的建设。

(三)推进组织文化建设,提升民办学校凝聚力

民办高校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竞争力,最基本的前提是组织内部有较强的价值共识。高度重视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在内的组织文化建设,要创建自由开放的工作氛围,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与信任,丰富工作、生活内容,使他们能在组织里自由平等地交流。民办高校应建立一个开放的沟通系统,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促进上下级之间的意见交流,促进工作任务更有效地得到传达和执行。

首先,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的建筑、设施、景观等能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既可向社会展示学校的形象,又可对置身其中的广大师生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激励、熏陶作用。让师生在舒心、适宜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增强生活幸福感和组织归属感,对提升民办学校的内在吸引力和教育力意义重大。

第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根本上改善目标追求、基本信念、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学校精神。精神文化是凝聚着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的核心,最终达到的是学校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统一,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9]加强民办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要注意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价值理念,在内涵建设上推进各项工作扎实、严谨地开展,服务于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和谐完整。

第三,完善制度和规章建设,建立健全民办高校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民办高校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载体和不可忽缺的支撑。对于环境设施和制度建设,既要统筹规划,从整体出发,使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思路相适应,又要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的主动参与和集思广益,自主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和维护隐性的文化环境。这不仅能够促成民办高校文化的顺利生成,还增强了师生对校园文化环境保护及传承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

(四)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丰富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

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主要表现为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次第开展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环境,营造特有的符合民办教育精神风骨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因此,民办高校要注重增强文化活动的内在质量,增强其育人效应和品牌魅力。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改变过分专业化的偏狭倾向,注重隐性课程建设,倡导学生组织并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此外,还要重视并建设网上校园文化,采取适当措施减少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也要善于利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即时性,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多样性。

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应充分发挥在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尽量满足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要求。一是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文化生活的全程参与及精心指导,通过师生文化共同体的打造,最大限度发挥活动的育人作用和价值引领作用。同时注意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结合,释放年轻人的文化创生活力,减少教师“放手不管”和“抓得太紧”两种错误倾向。二是民办高校要建立有效的社团管理制度,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指导,形成“团委指导—社团联合会服务—学生社团自主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场地、资金和组织等便利条件。三是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面向全体学生提前计划和严密组织。学术活动需要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开展讲座、报告和研讨会,文艺活动突出积极向上、情感健全,面向学生的服务活动要身心兼顾、内外兼修。总之,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主体的文化活动,使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立意高远、效果持久、成效卓著,推动新时期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办学建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