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平县浰东中学
数学学科在学生整个学业和实际生活当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初中的数学学困生来说也不例外。对待学困生,我们应先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有利于改变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而教师要平等和尊重学困生,给予学生关爱与信任,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才能让学生从怕学和厌学,转换为爱学和乐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成绩。
针对学困生的数学教学,首先应从基础解题策略入手,通过培养学困生掌握基本解题策略的方式,着力提高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基础解题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数形结合,通常的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形结构加以表现,由于图形解题具有较高的直观性与趣味性,相比数字的枯燥与晦涩更容易激发学困生的兴趣,而数形之间的诸多联系点可以提供解题的突破口,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二是反向思维,其实质在于转变解题思考角度,直接从结论推导方法,降低正向思考的难度,其中,反证法就是以反向思维为基础,通过反例寻找解题突破口,反向思维方式的简便易懂,为培养学困生的数学兴趣提供可能;三是先易后难,解题策略不仅仅针对某一个数学问题,还包括针对数学问题的套题等,先易后难策略主要针对多个数学问题,先解决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题目,可以充分增强学困生的解题信心。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的分数复习课时,为了引起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我把学困生导入到一个开放且具有挑战性的,又联系实际的问题情景中,从复习平均分开始,先是请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剪成两半,点名请其中一位学困生说出其中一半叫做二分之一;再让他们把其中一半剪成三块,再引导另一位学困生说出其中一块叫做三分之一,其中两块叫三分之二;以此类推,层层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分数的意义。实践证明,这种引导方式培养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困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更加有动力对数学进行更深一层的探索。
数学课程往往都是逻辑思维很强的科目,一道题目基本会有多个解。教师在数学课程中讲解题型的时候,最好多提问学困生,一是可以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二是数学题型的多步骤适合再次提问,让学生保持注意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就感,从而促进数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九年级的复习课中讲到半圆时,这个问题对学困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为了引导学生懂得学习数学要从细节入手的道理,我特意为学困生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圆周长的一半等于半圆的周长,正确吗?”大部分学生第一反应认为是正确的。我先不做出结论,而是请了一位学困生上讲台把我准备好的圆动手剪成两半后观察,通过学生的实践之后,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半圆的周长是原来圆的半条弧加上它的直径。我当场表扬了他,该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收获了成就感,在往后的数学课上表现更突出,成绩也有所进步。
数学特困生往往不太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但是基础并非比其他学生差,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漏洞,并且加以补充。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学生不理解如何导数代入,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三到四种例题,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根据学生的步骤,推断出学生需要补充之处,然后教师再运用一些典型的题型或者实例为学生进行有效的讲解。教师对于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方法的弊端一定要及时发现并改正,中学课程连贯性比较强,特别是在初二阶段的数学课程,学困生很可能几节课没听懂,再加上自己本来就不太好的基础,导致跟不上后期的课程,教师要在学生产生厌学态度之前,及时解决学生的数学弊端。
首先,教师要用心去爱学困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站在平等的角度与学生相处。其次,给予他们学习的希望,让他们相信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努力也一定能转变,把握好对学生的态度。
总之,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优等生、中等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关照”学困生,从基础出发,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除了情感上的关注,更应该为学困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引导他们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