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霞
摘 要: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到教学形势的变化发展,构建起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从目前实际来讲,初中英语课程强调教学的综合性,也就是要将阅读和写作综合起来对学生展开教学。因为阅读和写作本身就存在相互关联性,融合起来展开教学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此,首先分析了英语写作和阅读教学融合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对应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阅读;融合教学
从目前实际来看,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个直观的现象,那就是写作和阅读往往是分开教学的,并未形成一个整体。分开教学,这就导致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没有实现同步提升,出现了写作能力和阅读水平差异化发展的情况。如此一来,就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不是很好,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水平。所以,打破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之间的隔阂,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这是新时期推动初中英语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初中英语教学融合写作与阅读的必要性
初中英语教学,目前读写分割教学的局面导致了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均衡。将写作和阅读融合起来展开教学,就有了很强的必要性。第一,融合写作与阅读,这是解决目前学生能力差异化发展的有效手段。阅读本身和写作就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但是人为分隔,导致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未能形成统一。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畏惧写作,根本原因就是平时教学对写作的涉及不多,学生的写作能力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对写作也没有形成积极的兴趣,从而导致了能力发展的差异。第二,融合读与写,这也是新时期英语教学的全新要求。在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要求英语教学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对于英语课程,阅读理解和写作创作都是英语核心素养的一个部分。将写作和阅读融合起来教学,就能够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实现有效的培育。第三,阅读和写作融合可以加强教学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阅读具有理论性,而写作具有实践性,将两个方面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可以大大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课堂的实效性,让理论阅读和实践写作结为一体,这样能够推动初中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初中英语教学实现写作与阅读融合的有效策略
融合写作与阅读,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英语教师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将阅读和写作放到一个空间中对学生展开教学。
(一)基于英汉互译实现读写融合
翻译,是联系阅读和写作的一个关键载体,英汉互译,实际上就把阅读和写作都牵涉进来。汉译英,实际上就是根据汉语句子翻译写作英语句子,这就是一个写作的过程。而英译汉,就是阅读并理解英语句子,然后将其翻译为汉语。汉译英的核心是写作,英译汉的核心是阅读。所以,在课堂上创设有效的英汉互译教学环节就可以实现阅读和写作的相互融合。比如,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构建一个“我是翻译官”的趣味游戏,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话的情境,中国人说汉语,美国人说英语,让学生将自己想象为翻译官的角色,将中国人的话翻译为英语,将美国人的话翻译为汉语。通过创设这样的一个趣味游戏,让学生有效实现英汉互译,对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形成了有效锻炼。
(二)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写作活动
除了在课堂导入环节构建读写结合的综合性活动之外,还需要把握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实现读与写的相互融合。具体来讲,可以将阅读教学作为基础,融入写作教学。比如,在讲解课文文本的时候,一般会包含很多人物对话的文段,其中会涉及一些具体的英语表达句式。讲解到这些句式语法的时候,就可以创设仿写造句的活动,让学生运用这个句式来作一个新的句子,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形成锻炼。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进行拓展写作,创作一些新的对话,让课文文本实现延续发展。通过这样的写作创设,也就是实现了写作和阅读的融合,在课堂上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写作,同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在写作教学中开展阅读活动
读与写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融合还可以将写作教学作为基础,把阅读融入进来。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讲解到一个具体的语法知识就可以引入一段英文文本,让学生阅读文本,从中找出对应的语法知识点,并且分析其具体的用法和体现出来的效果。此外,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写作,然后彼此之间交换作文相互阅读评改,这样也可以让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同时涉及这两个方面能力的锻炼。
阅读和写作融合,这是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需要关注到的重点要求。在当前的时代环节下,教育教学需要积极创新,尤其是對于初中英语课程,需要将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对学生同步展开两个方面的能力培育,这样才能推动学生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探究[J].学周刊,2018(3).
[2]杨敏.对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的应用与研究[J].南北桥,2017(23):144.
[3]汪小艳.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途径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9(3).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