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发表了重要讲话[1],其中提出:“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切实加强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我国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既关涉中国的未来,也关涉各个家庭的幸福,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教育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础教育对青少年成长成才又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学校体育是基础教育的“3个基础”方面的基础,学校体育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同时也要求全社会的重视。本文基于以上观点进行阐释。
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一直备受党和国家的重视。从1985年开始到2006年,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青少年的饮食结构与营养越来越丰富,但体育锻炼却越来越不足。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公布的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在不断下滑,特别是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近视发生率初中生达到60%,高中生为76%[3]。这一监测结果的公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团中央在2006年发起15名社会人士向党中央建议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4]下发,指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从2007年开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
到2010年,《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5]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之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6]。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7]中也提出:发挥足球育人功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又一次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8]。
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主张“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也曾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主张[10]。
基础教育要打好“3个基础”,即身心健康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步入社会的基础。首先要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基础教育阶段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期,只有在这个阶段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才具有实现其他2个基础的可能。其次是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不仅包括知识的积累、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包括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和学习的兴趣。第三是打好步入社会的基础。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要了解社会,学会共处;要培养青少年社会情绪,学会尊重别人、理解他人、与人沟通交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增强自我管理能力[11]。有研究表明,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与学业成绩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情绪能力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12]。
显然,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学校体育从身心健康、终身体育和社会适应3个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学校体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首先,学校体育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可以对青少年形成近视的相关因素产生积极影响,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提高视功能水平,从而促进身心健康[13]。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智力发展,而且能够培养青少年意志力。笔者认为,青少年通过参加校内外的体育活动,能够增进身心健康,例如,通过参加学校足球队、学校组织的校外徒步等体育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与增长知识,又可以培养坚韧等意志力,以及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
其次,从终身体育来看,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为终身体育学习奠定基础。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而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学校体育需教会学生通过体育增进健康的能力,形成体育增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就是树立“健康第一”理念的实现。从人的个体一生而言,学校体育是为其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阶段,学校体育在思想层面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体育行为层面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最后,学校体育在社会适应方面为学生奠定基础。基础教育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基础,而学校体育能够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在一些体育项目中,特别是球类项目,青少年能更深刻地体会团队精神、学习如何与他人配合和遵守规则等。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校园足球活动,就是既要通过足球活动实现强健青少年体魄的目的,也要培养青少年精神追求和团队意识等。例如,北京某小学近些年比较重视挖掘校园足球的育人价值,提出“始于足球,并不止于足球”的教育思想,强调“绿茵场是教育场”,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足球文化活动:建立足球文化馆、建立啦啦队,使不喜欢踢足球的女生也有机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校园足球活动。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实现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目的,为终身学习和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可见,学校体育既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必须要充分认识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学校体育对打好“3个基础”的重要作用,以及学校体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充分发挥体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8年8月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显示,我国八年级体育周课时数不达标的学校占比达到60.8%[14],小学四年级体育周课时数少于3节的学校占44.3%[15]。小学四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达到36.5%,八年级达到65.3%,在一些严重的省份更是高达80%以上[14]。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强调了“健康第一”理念和体育课的联系和重要性。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首先,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层面的践行。这就不仅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保障体育课课时设置、体育教师充足,同时也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中来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通过体育课课程改革和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以此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 h。其次,需要每个家庭的践行。要发挥家庭在青少年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调动家庭配合学校开展体育活动,鼓励父母与子女共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这也是增进代际沟通的有效途径之一。最后,需要青少年重新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上注重体育知识教育与健康知识教育的结合,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既要传授体育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理念,使学生掌握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为其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青少年树立起“健康第一”的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其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也是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体育学习兴趣的动力。为其终身体育学习和进行体育锻炼筑牢基础。从学校体育角度而言,需要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例如,应保障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等。总之,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不仅要重视体育课,而且需要动员全社会重视学校体育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基础作用。需要调动全社会为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创造条件和营造参与体育活动的氛围,形成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家庭积极支持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局面。
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其成长成才和幸福生活的根基,事关亿万家庭的福祉,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落实“健康第一”理念,以体育筑牢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基础,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重视。体育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