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尚梦玉,潘昆峰
教体结合指在普通学校中进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这种方式是区别于“举国体制”的另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近年来,在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领域兴起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1-2]。足球竞赛是对运动员相互配合要求极高的体育活动,需要运动员具备综合智力素质与团队意识,这就需要对足球竞技人才进行相对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训练,采用“教体结合”模式在普通学校中培养足球运动员是可行路径。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的足球队就证明了我国开展“教体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足球项目上的可操作性[3-4]。当前,我国普通学校的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部分学校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兴趣不浓,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场地、经费等保障不足,校园足球的普及面不广及校际足球竞赛体系不健全,等等,导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较多。综上,本研究探究“教体结合”视角下普通中学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运用个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A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A校)足球队35名学生的参训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推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及普通中学培养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1)国际上足球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国际上的足球强国通常高度重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并且多采用“教体结合”的模式,立足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同时选拔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其特征主要有4方面[5]:①足球项目回归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及学校足球活动的开展拓展足球竞技后备人才范围;②强化基地建设、训练中心建设,形成多途径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拓展后备人才的训练途径;③贯彻“教育为先”的足球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后备人才的教育,促进教学与足球专项的共同发展;④足球协会进行引导,成为青少年足球活动开展的助力。例如,德国为了提高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储备,推出了“天才促进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青少年足球活动。德国的校园足球在足球协会、职业足球俱乐部、文化体育部和体育协会的共同参与下开展,拓展职业足球俱乐部的选材范围,形成足球竞技人才培养体系[6]。又如,在日本足球的竞技人才培养中学校发挥基础作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足球活动,并且多数学校拥有足球队;同时,多数职业足球俱乐部具有青训体系,通过足球梯级人才培养为俱乐部补充人才[7]。韩国同样也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建立了教育系统的足球竞技人才培养体系[8]。
2)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我国青少年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认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中存在着足球运动员目标人群单一[9]、队伍管理问题和队伍梯队不合理问题[10]、文化教育缺失问题[11]、学校足球运动员激励机制欠缺问题[12]。但对如何通过制度引导、激励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关注不足。关于如何激励各级学校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2015年,《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出台,其中的“保障措施”一项明确指出,健全学生参与足球激励机制。要求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课教学管理,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合理流动,获得良好的特长发展环境。拓展青少年出国交流机会,经过选拔推荐可以参加国际校园足球赛事和交流活动。目前,如何培养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已经引起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但是关注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受足球活动投入和激励机制影响的研究较少,且缺乏调查研究。在“教体结合”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下,学校足球队的运动员参训现状和参训影响因素的调查是本研究相较以往研究的突破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蕴含着“以人为本、对人终极关怀的浓厚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人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同时,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占据主体地位[13];因此,本研究从校园足球活动参与主体—学生展开研究。
2)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人为本的“人”具有普遍的理性,虽然这种理性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理性是人的天赋资源,任何正常的人都会利用这种资源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13]。据此,本研究对学校足球队学生参训动机的调查能够为激励机制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也是“教体结合”模式下培养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理论依据。
本研究选取A大学附属中学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该校是教育部直属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重点中学、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也是北京市24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之一。该学校对于校园足球活动开展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A校足球队于2014年在足球校本课程基础上组建而成,队员由初中学生组成。当前,A校足球队的足球场地设施较好,有标准的11人制足球场。本研究基于该校足球队35名学生的参训情况,分析影响其参训的因素。
围绕A校足球队学生参与足球训练的动机、态度、文化课学习和训练情况设计了问卷,对A校35名参与校足球队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合A校足球队学生参训情况,对足球队教练员进行了访谈。
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行为是由一定动机支配的,这种动机可能是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因素激发的。A校足球队学生参加足球运动技术训练的动因是多样的,见表1。其中:位列第一的是提升足球运动竞技水平,占比为65.71%;位列第二的是获取升学优势,占比为60.00%;位列第三的是出于家长要求,占比为51.43%;位列第四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占比为48.57%。由以上可见,提升足球运动竞技水平、获取升学优势、出于家长要求、符合个人兴趣爱好4个方面的因素是当前A校足球队学生参加足球运动技术训练的主要目的。
3.1.1 提升足球运动技术水平
由表1可见,“提升足球运动技术水平”是当前A校足球队学生参加足球运动技术训练的主要动机。很多学生希望通过训练掌握较高的足球运动技能水平,将来能在足球项目上取得一番成就。部分学生认为,足球项目是一项世界性运动项目,努力训练是希望具备较高的足球运动技术水平,进而能够在将来进入职业球队,成为职业球员,甚至成为球星,可以有高收入。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足球项目,参加足球专项训练不但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还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足球专项水平,增强体质,并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球员。
表1 A校足球队学生的训练动机(n=35)
3.1.2 获取升学优势
由表1可见,足球队的35名学生中为了“考取更好的学校”占比为60%,列第2位。近年来,北京市在中考体育特长生(包括足球)的招生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体育特长生在升学考试中可以获得一定的加分或降分录取。调查中部分学生认为,中考竞争很激烈,想进入一所理想的中学比较难,希望通过参加训练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参加中考,是进入理想学校的有效途径。这一动机在A校校初中足球队学生中比较普遍,也是“教体结合”下普通学校培养竞技人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动机在短期内可能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训练中,但从长远来看,学生如进入到理想的学校之后可能会放松足球运动技术的训练。
3.1.3 出于家长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在家长要求下参加足球专项训练的学生占比为51.43%,排在第3位。从家长角度来看,当前,部分家长为了子女能够考取更好的学校,在子女中小学阶段就规划出路,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训练班,有些家长是为了子女将来能够进入到理想的学校。尤其在面对升学压力时,部分家长认为参加足球专项训练,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参加中小学升学考试是一种“捷径”。调查中显示,近1/2的学生是在家长要求下参加足球专项训练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是自愿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受到影响。
3.1.4 符合个人兴趣爱好
调查显示,因符合兴趣爱好而参加足球专项训练的学生占比为48.57%,排在第4位。通过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他们参加足球专项训练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显然,兴趣爱好是该校足球队学生在专项训练中积极主动参与训练的最有效的内动力,同时也是激发他们理解和探求足球知识的一种积极推动力。调查中发现,足球队的学生中很多是足球赛事球迷,他们参加训练就是出于兴趣爱好,这种动机是比较端正的,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参与足球专项训练。
1)训练态度。训练态度是足球队运动员参加专项运动训练的心理反应倾向的总和,直接反映了运动员对专项训练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是决定运动员是否能够主动投入训练及训练积极性高低的关键因素,还能间接反映运动员的训练需求方向及内容[14]。长期以来,学者多数是基于运动技术、训练理论的角度研究运动训练,从心理学展开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心理素质的培养、赛前心理调整等方面,忽视甚至忽略了运动员的训练态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态度是决定其行为的根本因素[15]。在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中,训练行为与训练态度密切相关,进而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临场表现及运动成绩,因而,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有研究表明,消极的训练态度往往会表现出消极的训练行为,使运动成绩下降;而积极的训练态度往往伴随积极的训练行为,使运动成绩提高[16]。本研究参照相关研究结果[17]在调查问卷中增加了有关训练态度方面的内容,从5个方面来了解A校足球队学生的训练态度,见表2。分数越高,说明态度越好,行为越积极主动。目前,A校足球队学生的训练态度整体上分数较高,这为专项训练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男生和女生在训练态度的个别维度上有明显差异,男生的训练态度平均得分高于女生,说明男生的训练态度比女生更加端正。从结果中还可以看出,A校初中足球队男生和女生在行为态度、情感体验2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女生在训练中对训练的态度和体验到的情感方面明显区别于男生。
表2 A校足球队学生的训练态度[21](n=35)
2)训练积极性。运动训练的实践表明,运动水平的提升及运动能力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效果与运动员的投入情况密切相关,积极主动的训练有助于改善并提高训练效果,在训练中消极懈怠显然会影响训练效果。如图1所示,当前,A校足球队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整体上比较高,在调查的35名学生中,训练非常积极的占25.71%,训练积极的占42.86%,两者比例之和为68.57%,说明A校足球队学生大部分能够积极参加训练。根据对教练员的访谈得知,从足球队整体上看,学生训练态度比较端正,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加训练,毕竟无论是升学还是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都需要经过系统刻苦的训练,在日常训练中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训练计划和教练的安排积极地完成训练任务,部分训练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还在课后增加练习,整体的训练氛围比较好。但是,A校足球队超过30%的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探究其中原因,激励这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是A校足球队训练中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1)训练安排。运动训练是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运动水平和成绩的提高需要一定时间作保障。当前,A校足球队的训练集中安排在周一的15:30—17:00点进行,每次训练时间为1 h 30 min,一周一次且不安排早操。该足球队长年坚持训练,根据学生的课外辅导班情况,教练员会酌情每周增加一次训练,每次1 h 30 min,但并非足球队所有学生都能够参加。通过对教练员的访谈得知,该足球队的训练时间安排不能满足足球队发展的需要,由于该校并没有为足球队安排更多的训练时间;因此,该校足球队学生的足球运动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更高的提升,对该校足球队学生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有很大的制约。在“教体结合”模式中,忽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理论课学习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由于高度重视理论课学习,A校对参训学生的理论课成绩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当前有限的训练时间中,如学生出现理论课成绩不及格或下滑等问题,则必须停训。
图1 A校足球队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n=35)
2)学习安排。当前,A校初中足球队学生的理论课学习由学校统一安排。学习时间一般是 08:00—11:30,13:00—15:30,每天学习6 h。从对教练员的访谈中得知,A校足球队在理论课学习上采取“随班学习,各年级自行管理”的分班管理模式,除每周一下午的训练时间外,其余时间安排与其他学生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可见,无论从学习时间还是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参加足球专项训练的学生与其他学生没有差异,在对待理论课学习的重视程度及学习成绩方面,也没有较大差距。如图2所示,该校足球队只有25.71%的学生不重视理论课学习,重视、非常重视理论课学习的学生占74.29%,说明该校足球队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重视程度较高。在学习成绩方面,如图3所示,该校足球队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和比较好的占比分别为40.00%和20.00%,学习成绩比较差和很差的占比分别为14.29%和11.43%。
图2 A校足球队学生对理论课重视程度(n=35)
图3 A校足球队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评价(n=35)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足球队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程度较高,同时部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笔者认为,该校足球队学生训练热情不高,与制度激励不足有关。基于此,笔者认为影响该校足球队学生参训决策的主要因素如下。
1)政策因素。2016年,《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 年)》[18]发布,提出:“加强校园足球建设,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发展足球社团,培养足球兴趣,开展足球竞赛活动,不断培育足球爱好者和足球人才。增强学生、家长对足球的认同感,支持学生课余、校外参加足球活动。”该文件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本研究调查显示,A校足球队部分学生正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参与足球训练的,说明了这部分家长对足球的认同。而从北京市来说,鼓励校园足球开展也已有较多的政策和措施保障。例如,北京市足协每年举办足球训练营活动,北京市初高中升学考试中,足球项目已成为很多学校的重要招生项目。调查发现,A校足球队有一部分学生参训正是出于想获取升学优势,可见,政策是影响A校足球队学生参训的重要因素。
2)活动经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需要一定经费做保障。从A校足球队经费使用情况看,学生对餐费补贴、比赛经费及服装补贴的满意度不高,从对教练员的访谈得知,由于目前A校足球队资金紧张,现有的运动装备、器材配备完全无法满足训练的需要,很多学生是自行解决服装和装备等。而且现有的餐费补贴不能满足学生训练,参加比赛的经费也严重不足。当前,A校足球队的训练经费保障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少,来源面较窄。可见,经费不足是制约A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3)训练场地。从训练场地来看,A校初中足球队的场地情况较好,该校具有标准的11人制场地。但是,在保障足球队训练场地使用方面尚未形成制度,足球队在训练中由于场地缺乏统筹安排,足球队训练常常是临时占用场地。而且随着A校在校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和学生健身意识的加强,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造成足球队训练与体育课教学、足球队训练与课外活动在场地使用上的种种矛盾。
4)教练员。调查显示,A校足球队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出于兴趣爱好而参训的,还有一部分并非出于兴趣爱好,这就对教练员在培养这部分学生对足球项目的兴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练员在训练方法、训练理念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而目前A校已建立了良好的教练员管理、培训制度,但据调查显示,A校足球队教练员接受的岗位培训次数不多,在训练方法、理念方面还有很多急需提升的地方。
5)竞赛活动。调查结果显示,A校足球队的部分学生参训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通过足球竞赛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足球运动技术水平,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技术训练的积极性。但目前A校初中足球队的比赛制度并不完善,A校并没有建立足球队竞赛制度。在访谈中了解到,A校足球队每年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次数较少,校内虽然开展足球赛,但参赛学生为非足球队成员,其运动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检验足球队的运动技术水平。
要解决当前A校足球队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激励政策。1)升学政策。在现有中小学招生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激励政策,例如,对于足球专项技能突出的学生(如在中学阶段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或以上证书者;在市级及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集体项目较好名次的主力运动员),可以适当降低入学条件。2)尽快将足球成绩纳入学生档案。改革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将足球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3)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可进行运动员等级评定。健全激励机制,建立校园足球活动与运动员等级评定的联动机制。
笔者认为学校的制度是“教体结合”模式实施的重要因素。而解决A校足球队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1)完善校园足球经费使用制度。加大阶段性体育资金投入;多渠道争取资金:申请上级部门加大校园足球经费投入,积极争取社会赞助,拓展经费来源。加大横向沟通渠道,争取有关社会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资金支持。2)增加比赛机会,完善竞赛制度。加大足球比赛活动组织力度,通过举办校际足球比赛,完善竞赛制度,推动足球项目在中学的普及和开展,增加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足球项目的机会,培养其对足球项目的兴趣和爱好。3)以赛促练,丰富比赛形式。根据不同的参赛对象,选择主题鲜明的比赛形式,诸如年级对抗赛、邀请赛、四人制、五人制,足球单项技术比赛等形式,组织师生同队、寝室同队、跨系组队、跨年级组队等形式。4)完善教练员培训制度。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引进高水平教练员等。
“教体结合”模式中,政策与制度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本研究仅对学生参训现状和影响学生参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顶层设计方面的政策优化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完善上提出建议。本研究基于1所学校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仍有拓展的空间。还需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进一步拓展“教体结合”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