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白桦,张侃侃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
以张白桦命名的品牌图书“译趣坊”系列丛书是中国首部微型小说译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2017),本书为英译汉,共五本,包括《生命中一直在等待的那一天》《人生是一场意外的遇见》《所有的路最终都是回家的路》《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时光不会辜负有爱的人》,涉及的文学样式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当代微型小说又叫“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文章篇幅短小精悍,语篇含义深刻,捕捉敏感细节,语言精练深刻,富有时代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念。中国微型小说汉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90年代到达繁荣与整合时期。作为第一代当代译者,张白桦认为,“以微型小说之为,发掘人性之‘伟’”。[1]“当代外国微型小说汉译的文学意义在于推动中国当代的主流文学重归文学性,重归传统诗学的‘文以载道’的传统;引进并推动确立一种新型的、活力四射的文学样式;当代微型小说汉译提高了文学的地位,直接催生并参与改写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以一种全新的文体重塑了当代主流诗学。”[2]作为京东人气图书,各大网站畅销图书电子版,成为起点中文网、百度阅读、QQ阅读、网易云阅读的中英双语畅销图书、人气榜首图书。近年来,微型小说已经成为中高考、四六级的语文和英语考试听力、阅读理解、翻译、作文的模拟试题和真题材料的素材。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认为,“翻译具体来说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但译者应在寻求‘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上下功夫。”[3]234“奈达的‘信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语义信息,还包括文体信息、情景信息和心理信息在内的所有原语信息的总和。‘动态对等’观念实质上是某种程度上的归化翻译。”[4]145“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读者的反应是衡量译作成功或失败的标准,若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所获得的感受基本一致,则可认为这个译作是成功的。这就是说,翻译想要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面貌。”[3]235辩证地看待翻译中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在动态对等中必要的时候形式要让位于内容,但并不是形式可以轻易丢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和意译的翻译方法,译文尽量符合目的语读者表达规范的语言形式。[4-5]146
下面拟用功能对等理论来对译者的译作从语义、句法、翻译风格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语义,简言之就是词语的意思,或者是说的话的意思。当代微型小说用词方面以精、妙为前提,语义内涵之“广”,审美境界之“远”,翻译时需要考虑原语词语的内涵、使用者、所表达的场合,根据准确含义的词语的描述,让人们在头脑中形成初步认识,再根据上下文,从而得到比较真切的感受。中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的语言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想要达到绝对对等是不可能的,想要准确生动地表达出原作的风格,最大程度地让大家感受相同,就要尽可能还原源语文化。而翻译本身就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在语言和文化之间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遵循功能对等理论进行语言文化转化,用词上更符合不同读者阅读习惯,这取决于译者自身的各种因素以及译者对原文的全面、准确的理解。语言力求精准,尽可能用“自然”的语言来表达,而不是保守的追求字字对应,否则会使文章失去原本应有的阅读趣味性。例如:
(1)原文:Bill went away,bitter about women.
译文:比尔离开了,心中怀着对女人的怨恨。
该句选自于《初秋》(Early Autumn),原文讲述的是一对因为鸡毛蒜皮分手的男女,女人冲动之下嫁给了自认为很爱的男人,于是比尔便对此“由爱生恨”,查阅词典可知“bitter”的意思是“痛苦的,尖刻的,充满仇恨的,严寒的,刺骨的;依然仇恨地,激烈地”之意,这里的“bitter”并不是简单地恨也不是仇人间的恨,而是传达出了恋爱中的男女专属的那种感情。微型小说中词语表达都略微含蓄,但是在翻译的时候应将其蕴含的深远含义表达出来,既符合功能对等的“自然”、“贴近”,又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且语义关系清晰。联系上下文能够准确把握,从而将恋爱男女之间的又爱又恨、爱而不得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情景交融,切合了初秋这种背景渲染的悲伤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措辞方面,“怨”、“恨”、“怨恨”三个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不尽相同,但只有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时才能使这层含义表达更深刻。“women”一词看出男子对所有的女人都感到了“害怕”与“怨恨”,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着眼于两种语言的意识形态的环境,将翻译活动置于不同维度、不同时空下进行。因此,在语义方面可以说想要译出为人们所欣赏的作品,就需要最大程度地感受作品,找到合适的词,在表述方式上也要根据目标语读者的习惯进行“再创造”,从原文和读者两方面着手,在传递内容时还要注意切勿貌合神离。
(2)原文:She could see in the open square before her house the tops of trees that were all aquiver with the new spring life.The delicious breath of rain was in the air.
译文:她能看到房前空地上洋溢着新春活力的树梢在轻轻摇曳,空气里充满了雨水的芬芳。
例(2)选自于《一个小时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Hour),讲的是马德拉夫人在得知丈夫死讯后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的时候看到窗外的景色。微型小说中的词义是灵活多变的,一词多义,一词多类,一词多性等,在这里“delicious”是一个味觉词,在此译为“芬芳”,感觉到的这种“美妙”也已经传入到空气中,恰到好处,将其后所蕴含的喜悦之情也表现了出来。“breath”有“带来新气象”的意思,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有“空山新雨后”的意境,又表现出内心解放对新生活的憧憬。中英两个文本中用词都很精妙,中译本将原语中的含蓄表达的背后含义补足,让文章更加传神。译者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同时用找另一半的方法,运用了文艺化的语言,而非平铺直叙地说“新春天的生命”,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用灵活的翻译方式将文章变成喜闻乐见的大众读物。奈达的功能理论中的对等,是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是通过重新组织信息和语句,来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通过地道的表达方式来使得达意标准、语句通顺,使表达更加自然、明晰,让译文更有逻辑性。在美学方面,将中西方文化,将译者、译作主体与原作者、原文融会贯通。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名资深译者在语言方面的创造性,用词平实朴素,坚信看似简单的、深刻的作品同样能带给人们至美的阅读享受。
要注意中英文之间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和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虑,所以选择合适的词语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保证上下文通顺,保证原文意思不变。充分结合语境,综合考虑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方面,既考虑词语在整句话的含义,又考虑语句产生的环境。只有这样才算译者完整地诠释文章,读者才能充分地感受文章,反之,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结果。在译者译作中完美地诠释了奈达功能理论中的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映相似的四个标准。
句法,顾名思义,注意的是句子和语法。当代微型小说中,中英句法的共同点在于精炼,不同点在于英文多复合句,中文多简单句,且时态、语态的使用习惯不同,所以翻译中要注意行文流畅度,逻辑的严密性。在文学翻译中以异化翻译为主流,根据译入语读者的习惯、原作特点,适当调整语序。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传递,以忠于原文文化、内容为首要,形式为次要,翻译本身就是译者通过自身的翻译修养来让读者感受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英文里一个语态,一个时态就能改变整个句子的含义,但由于中文没有太多时态、语态,翻译时就要注意表现出原文中的各种时态,并不只追求字句对应,而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忠实”完成译作,“贴近”原作。施莱尔马赫提出,“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近读者。”[4]440当今,文化多样性就需要译者主体性发挥作用,译作的风格与译者的主体性相关,这主要体现在用词、句式、表达习惯、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上,既运用归化译法,按照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变句式结构、进行语序调整,又运用异化译法充分吸收外国文化,保存源语文化、语言,丰富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弥补两种语言之间文化缺失的这种现象。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软实力,是民族综合国力的基石,“文化霸权主义”的话题一直处于人们的讨论之中,在翻译中经过实践发现归化与异化两者缺一不可,两者可以在一个合适的点上进行切换、融合。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审美的角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而不是“再生产”,这种再创造只要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就是有价值的。例如:
(3)原文:After all,I’m only human,you know.
译文:我毕竟是人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这你也清楚。
该句是《死寂》(A Quiet Afternoon)中的一句话,该句引用了中国的古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句子言简意赅,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支撑,翻译时遵循句法对等的原则,传达出原作的风格,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针对性,避免冗长,同时保留了重要信息。翻译策略上采用归化译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译文通俗易懂,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目标语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实现了功能对等理论。若直译为“你知道的,我只是一个人。”此时,读者就会一头雾水。同时,“After all”原本意思为“毕竟”,但是译者结合上下文语境,对此进行了具体化的翻译,译为“我毕竟是人嘛”,句法上并没有死译而是运用口语体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风趣幽默。译者的翻译风格就是善于以归化为主,明晰简洁的翻译法和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为作品最终的读者特别是为青少年读者的意识形态服务,让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感受到本国文化的存在。文学翻译要关注文化背景,总是有得有失,目的语与源语文章既不能完全对等,也不能不对等,译者主体性指导着译文的翻译方向。再如:
(4)原文:Here’s a good man.A handsome man.Wealthy a diamond on a velvet cushion laid at your feet!
译文:他是个大好人,又是美男子,难得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
该句选自于《治愈者》(The Healer),英文多为无灵主语句,中文为有灵主语句,因此在翻译时译文增加了主语使行文流畅。由于文化缺省,为了达到某种平衡就要进行补偿,“diamond”是“钻石、菱形”等含义,“velvet”是“天鹅绒,丝绒”之意,“cushion”则是“垫子”的意思,中文里这些词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含义,译者将其巧妙译为“难得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这句话源于在中国古代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时期,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表现出了女子的美貌,只可远观却得不到。原文中的天鹅绒和钻石也都是难得之物,两者含义相同,符合语句上下语境,译者通过重新审视原作和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及意识形态,找到恰当方式灵活地将所负载的文化传达出来。译者运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若直译为“你脚下放着一块天鹅绒垫子上的钻石”,这既破坏了原文内容,又使文章晦涩难懂,根据上下文,采取意译的方法,用最贴近源语的自然对等语,根据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将其译为中文的熟语,增强了文章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这个句子也译成了感叹句,在没有改变句法、保持原文含义的前提下起到了加强语气的效果。有时,在英译汉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两种文体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冲突,就像同一个词在两种文化背景下所表示的意象就可能不同。除此之外,在无形式与功能对等词的情况之下,翻译时会出现语言上的缺省,在以上例子当中,英语中没有石榴裙,而中文中想要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相同,只有运用这种译法进行替代,才能保持功能不变。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此时信息就需要扩展,功能对等需要花较长时间琢磨对应表达法。[4]146
(5)原文:There is an old proverb,“Love me,love my dog.”But there is more wisdom in this:“Love me,love my book.”
译文:古谚有云:“爱吾,则爱吾之犬。”改成“爱我,就爱我的书。”的话,岂不更有智慧?
例(5)出自于《书与友谊》(Companionship of Books),英文在句法方面以复杂句为主,修饰成分多,重形合,而中文少用复杂句,用句灵活自由,重意合。译者重新进行语序调整,使之更有条理,将陈述句变成反问句,具有强调的含义。但是,译者灵活地进行这一转变,不但没有改变意思,反而更有“意思”。且直接将“Love me,love my dog.”直译为“爱吾,则爱吾之犬”,而没有译为中文的“爱屋及乌”,充分保留了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为在英文中“狗”被视为一个带有褒义的字,通常被人们视为努力工作、忠诚、幸运儿等含义,而在中文中狗通常为贬义词,例如,落水狗、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但是翻译中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有意识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文化。可以看出中英文的用词文化差异在古语、诗歌等方面比比皆是。译者译作总体以归化为主,既考虑了读者,又考虑了异国文化,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符合译入语读者阅读习惯,实现了功能对等理论。由于人们在表情、想象力、语法结构、语义类别、认知和描述过程中存在“同形结构”,这样不同语言间翻译功能有其相似性,另一方面缺乏“同形结构”也会给翻译交际活动造成困难。[4]145因此译者在保留了风格的同时,也保留了形式。这是两种文化交汇的产物:汉化词语,克服了语言之间的羁绊。再者,要想求到等值的语言就需要充分利用功能对等理论这个支撑点。
“译趣坊”系列丛书译者的译作多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另外,译作还有意识地采取文化误读,但误读不等于错译,而是用更加贴合当代审美和阅读观念的词语,通过文学译介让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进行转换,实现了功能对等理论。像这种外国微型小说的新形势要在中国发展就需要译者不遗余力地采取最恰当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
当代微型小说题材广泛,风格新颖,充满现代生活气息。风格是文学翻译中的重要部分,既包括原作的风格,又包括译者本身的风格在译作中的表现。功能对等可以被分为两个层面,一部好的译作就是让读者在不需要了解任何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下,只需要通过译文就能读懂文章,了解其背景,与文章相贴合。文学是文字的艺术,文字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不同的眼睛传达多样的而又相同的文化,微型小说的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完成文化传播的目的,这与译者的对文章的理解、译者的生活方式、翻译风格、时代性都具有密切的关系。“译趣坊”系列丛书的译者笃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翻译”之说,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化的词语,使得译文更加富有时代性特征,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意识形态。笔者将从语言特点方面和美学角度方面来分析译者的译作风格,在文学中所谓的美学就是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像双关、比喻、仿拟等,同时在句式上也注意美感;关注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不同人的需求、接受程度、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翻译时就需要将这些方面综合考虑,让每个人都能够恰到好处地理解原文,例如:
(6)原文:Oh God!you created those creature called“WOMAN”
So simple,yet so complex
So weak,yet so powerful
So confusing,yet so desirable
So damning,yet so wonderful...
译文:哦,上帝啊,你创造了这些叫作“女人”的尤物。
这么简单,又这么复杂。
这么弱不禁风,却又这么刁蛮强悍。
这么让人局促不安,却又令人魂牵梦绕。
这么追魂索命,却又这么妙不可言。
例(6)是原文《尤物女人》(Women)的一段节选,当代微型小说题材众多,遣词造句上更是不拘一格,善于捕捉细微点。此文章通篇讲述的是女人天生有一种令男人头疼的“特质”,将“Women”译为“尤物”,尤物从字面上解释是“特别的物品”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另外,译者用了四对反义表现出了女人的自相矛盾的性格,选词准确,生动形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即在用词方面善用四字格,用词精炼巧妙,行文流畅,诙谐幽默,靠近读者,很好地实践了功能对等理论。忠于原文却不死板,语言自然,贴近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认知,将女性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刻画在人们的面前。美学方面体现在文学译作中,需要的是对作品生动的理解,译者在翻译时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并且为此作出自己的阐述,接着就根据译者本身的文化素质进行翻译,再者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从美学角度看,翻译是译者用自己的美学观对原文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6]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审美思维会随着时代改变,译者跟随时代脚步,作品中带有鲜明的时代性的表述方式,在修辞方面运用了对照的修辞方法中的反对,将女人的两种相反的性格并列起来相互衬托,从而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语言朗朗上口,读者更能体会到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和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译者采用归化译法,贴近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了形式美,前后都是四字格,对照工整的排比句,句式紧凑,符合了中国读者的审美情趣,是对中国曲、词、诗、赋等的传承。动态地再现原文作为语言交际的内容,充分展现了译者本身的主体性。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功能对等理论支撑下追求翻译风格的与时俱进,特别是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将美学功能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
“译趣坊”系列丛书译者的译作中词语平实朴素,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表现出了译者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并无华而不实之感。每个时代的翻译都有独特的风格,文化具有时代性,人们的审美具有时代性,同样地,语言也有时代性,各种流行的文化词语,引进的外来词通过音译等方式转换为本民族的新鲜血液。原作的风格并不一定要被译作者完完全全地阐述出来,最高的境界是将原作的风格与译者风格恰到好处地融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翻译恰恰就是如此,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译者也有不同的见解。在不影响阅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叛逆”,在达到预期目标的前提下,使文章风格、语言文化等与原文尽最大可能地进行贴合,让读者最大可能地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
本文以“译趣坊”系列丛书译本为例,在功能对等理论支撑下,选取了三个维度:语义、句法、风格,分析了译者所用到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经过综合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译者的译作中风格具有时代性,简洁流畅,结构严密,文化包容,忠于原作,具有功能对等理论的支撑点。“译趣坊”系列丛书是极具可读性的书目,译者站在目的语读者角度进行了充分考量,贴近读者,唤醒新一代的翻译,满足了读者新的审美诉求,并为当代外国微型小说读物的发展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