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哲学思维

2019-02-16 00:31李林海顾文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历史

李林海,顾文兵

(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思想是变革的先声,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467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2]我们党历来就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哲学思维的批判。翻看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实质上就是我们不断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维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并把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不断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的历史。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都是源自实践的伟大认识,都是源自历史地哲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正如马克思讲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在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把握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过去五年的历史性成就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性变化

四十年前,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重新标定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果断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领导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此围绕党和国家的事业主题,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方向,谋篇布局,设计蓝图,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昂首阔步四十年。过去五年,我们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超高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担当,登高望远、开拓创新,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走上了新台阶、迈进了新阶段。这些变革与成就使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生的阶段性质变,这种阶段性质变的主要表现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这所有的变化都源于过去五年的突破和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力量。四十年间,中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9%左右,经济总量从占世界总量的1.75%上升到占世界总量的15.168%,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引擎。贫困人口从几亿减少到不到三千万,人均寿命从35岁提升到76岁。四十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取得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在世界展现出强劲的动力和鲜明的生机与活力。恩格斯讲:“在自然界中,质的变化——在每一个别场合都是按照各自的严格确定的方式进行的——只用通过物质或运动(所谓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1]902任何事物最终都要变成别的事物,即都是要发生质变的。然而,这个质变却是从量变开始的,并以量变做准备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的逐渐积累而达到质变的过程。反过来,一定的质总是和一定的量相联系,并建立在一定的量的基础之上,量的增加或减少到达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改变事物的质。同时,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来说,只有质变才能使量变得以完成,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正是因为有四十年量的积累才能有阶段性质的飞跃: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跨越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中国共产党才有实力、有能力、有魄力解决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自信、更从容、更坚定地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提供中国道路。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党和国家所处历史方位的历史判断和哲学思维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一个新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们确立了新目标、踏上了新征程,在这个新的伟大的历史征程中面对新矛盾,我们又有了新使命、新要求,也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这些重大的政治判断都是我们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性与阶段性辩证统一的重大理论判断与创新,是我们党在党情、国情、世情上,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重大的实践与跨越。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步骤做出新的战略安排,这是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和具备的条件出发,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所做出的科学判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成为新时代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新航标。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们确立新目标,这既是对自身发展实力和发展能力的自信,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与躬行实践。

十九大在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同时又强调,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十七大的“两个没有变”到十八大的“三个没有变”再到十九大的“一个变,两个没有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依据产生“一个变、两个没有变”的重大调整,是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新时代的深化认识与重大判断,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建设规律出发,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量变到部分质变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创新。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用发展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法思想,是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华大地、反映人民群众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牵牛要牵牛鼻子,在事物发展的进程中,主要矛盾占主导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养成分析矛盾的习惯,学会分析矛盾的方法,注意分析矛盾所处的具体环境,找出对于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抓住在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追本溯源,九十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义无反顾朝着这一伟大目标不断奋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四十年前,我们立足当代中国的实际,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阶段,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四十年前,我们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为、有所不为;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放眼世界,胸怀天下,谋篇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力而为、有所作为。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追求发展的速度到注重发展的质量与品质,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越来越明确、蓝图越来越清晰、行动越来越有力。在坚持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党自始至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历经千难万险。新时代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新思想是从新时代中创造的新思想。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认识和实践是统一的,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就是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就是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党的十八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撸起袖子加油干,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历史地、哲学地分析、研判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的理论成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是中国今天发展的理念,也是诉诸国际社会的共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今天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今天的中国有实力也有能力去接近并实现这些目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代中国,我们在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同时,必须正确地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关系,在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要持续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树立世界眼光,加强哲学思维、战略思维,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赢得机遇、创造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重大政治判断和行动指南。它宣示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处在从量变到部分质变、正在向全面质变腾飞和跨越的关键时期,标志着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认识的新高度和实践创新的新标的。

三、新时代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群众创造历史的基础上推进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唯物史观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与贡献。列宁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5]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史还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有一个坚强政党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站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就要有新担当。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四个自信”,确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八个明确、十四条基本方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重托往往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来实现。杰出人物不是天生的、命定的,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的,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造就的。大国治理,需要大国领袖。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杰出人物,无产阶级群众推举出来的无产阶级领袖,他们会始终站在历史时代的最前沿,引领整个时代,并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走势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6]19世纪的中叶,正是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的需要,产生了像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历史提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客观要求,产生了像孙中山这样杰出的革命先行者。历史表明,每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伟大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样的人物必须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备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政治家、组织者、实干者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才能,他才能够领导人民群众以彻底的革命精神和高度的科学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无产阶级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以新的斗争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历史进步。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最适合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变中国。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需要一个和平有利的国内外环境,需要13亿各族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更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观察新时代、解读新时代、引领新时代,才能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用更加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才能更加从容、自信地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新历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