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时代意蕴与建构理路

2019-02-16 00:31
关键词:治党政党政治

许 晶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向全党全国人民作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首次提出“要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政党所信奉的理想政治图景的典型写照,反映了政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价值、政治主张和政治倾向。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内容,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抓手,也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创新性发展。如何在既“全面”又“重点”的辩证视角下构建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对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具有深远意义。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警钟长鸣,从“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四风”开启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到“打虎”、“拍蝇”、“猎狐”不松劲不停步;从全覆盖、“回头看”高举巡视利剑,到以道德为高线,以纪律为底线;从提炼践行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到敬始如终推进全党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凝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文化力量。学者开始关注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其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和基本属性进行挖掘,目前已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党内政治文化概念模式。

第一种是基于政治文化理论的党内政治文化概念模式。有学者将党内政治文化视作“参与型政治文化”,[1]具有突出的实践导向,“不仅仅着眼于描述政治、解释政治,更致力于影响政治、塑造政治”。[2]阿尔蒙德与维巴在《公民文化》中讨论了政治文化,将其同社会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联系起来。这种模式下党内政治文化不仅仅要关注自身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关注党内良性互动和全体党员共同愿景的凝结,也要关注政党与社会的互动层面,积极引导政治倾向、政治心理和行为选择,确保政党利益表达、治理功能等综合功能得以实现。有学者从政治文化的框架中获得启发,将政治文化所主张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评价等结构要素用于推导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这样一来,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边界也就存在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党内政治文化发生作用的范围要更加体现在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不能仅局限于“党内”,这是由于对我国而言,党内政治文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它获得政党政治活动的社会环境、公众态度和文化氛围的表达,是一个由内向外、内外互动、共生共荣的动态性的开放系统,认为“不与社会政治文化对接、对话和对流,党内政治文化就会只是在党内闭路循环”,[3]在丧失能量增值的过程中走向枯竭。

第二种是基于组织文化理论的党内政治文化概念模式。政党组织虽与企业组织等有着显著性不同,但它首先是一个组织化的政党,有着自身的组织边界、组织成员和组织结构。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从组织文化的视角,以“价值、制度和行为”相互统一的模式界定党内政治文化最为典型,大多数学者遵循这个思路展开概念界定,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理路。根据这样一个概念模式,一个政党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纲领任务、组织原则、制度规范、行为作风等都被囊括到研究对象中去。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这种“一把抓”的泛泛而谈会带来研究的模糊,应该更加聚焦党内倡导的价值体系、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总和。[3]

第三种是基于文化学理论的党内政治文化概念模式。这一观点强调党内政治文化的主旨在于“解决党组织内部党员行为的文化动因”。[4]学者结合“领域视角”,推断党内政治文化也应当具备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内涵,主张狭义的党内政治文化专指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其中党内政治思想文化是研究核心所在”。[5]这种狭义党内政治文化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同时很容易造成概念本质的盲点与解释的牵强。还有学者从具体的党内政治文化现象出发,关注政党组织中文化与行为的因果关联。但这种思路面临一些困惑,如是否可以从文化现象的无限性推导党内政治文化概念的明确性?党员身上发生的所有文化现象都是党内政治文化吗?

总体来说,上述三种不同的概念模式都为我们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内政治文化,是政党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创造、传承发展的一整套政治信念、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的总和,通过政党运行机制的载体构建和政党成员行为的形象塑造,以文化人,从而不断彰显政党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二、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时代意蕴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从选择社会主义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如果说“主义”最能突出党内政治文化特点,我们已经能觉察到理念层面的转换,“一种新型的政治理念可能在这一转换中凸显出来,这就是建构性政治形态”。[6]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理解,建构性意识形态本身必须被置于当代中国的建设实践中,同时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去思考政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情境转向。在这个“结合—转化”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是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赋予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新的时代意蕴。

(一)“全面”继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能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一词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本中的高频词汇,涉及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继承的意蕴。从政治用语传承的角度上看,党内政治文化并不是对过去积累的有益成果的断裂与告别,而是以继承和发扬革命理想获得转换的动力。目前部分党员不思进取、贪图享受、意志消沉,一定程度上消融了共产党人的主体性精神。这种革命文化的割裂实际上很有可能弱化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实践中铸就的精神品格。因此“全面”意味着对革命逻辑作出符合客观历史进程的继承,用革命传统铸魂育人,使之转换为托举新时代的新动力。其次是能动的意蕴。从“全面”的旨向来看,既是“全面”的真抓实干,也是“全面”的以文化人。“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全面从严治党为其他三个“全面”掌舵定向,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民族复兴战略布局的统一思考。党内政治文化倡导以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补齐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薄弱、能力相对不足的短板。除此之外,“全面”主张不仅仅是有腐必反,也要敢于向庸官懒政开刀。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政治局的首次民主生活会上把“关键在落实”放在突出位置,真抓、敢抓、善抓、常抓,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再次是深化的意蕴。从程序上看,“全面”主张长效严密,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入脑入心。同时“全面”意味着关注党情发展的新动向。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篇文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作出指示,其中就明确指出“四风”问题,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告诫全党纠正“四风”不能止步。同时,对于新问题的涌现,需要站在国家建设、民族发展与全球治理的高度,客观看待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新形态。从这个角度说,“全面”意味着治党内涵的延伸,即不仅要发挥政党的主体作用,还要找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联结点,在多样性、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求共生互惠的发展模式。

(二)“从严”勾勒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精髓

我们党历来重视从严治党,“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两个务必”、“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至今句句振聋发聩。严字当头,首先是严在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全力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贪污腐败现象,这种无禁区、全覆盖的“从严”对任何踩“红线”、闯“雷区”、越“禁区”的腐败行为毫不留情,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实现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质变。其次是严在纪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出台和修订了多部党内法规。其中,《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活准则》确立了我们党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的新坐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以强有力的明责问责追责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的责任,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最后是严在教育。这就涉及到从更深层次上管党治党成果的巩固和转化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聚焦“四风”问题,在全党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反复锤炼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在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强化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严格的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作为实现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保证严在常态、严在落实、严出实效。

(三)“治党”描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策略转向

“治党”意味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被自觉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的体系之中。这里的“治党”策略转向有两个层面的内涵,首先从动态过程上看,是久久为功的长久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社会明显感觉到从前“治不到”、“不想治”、“没法治”的一系列疑难杂症在全面从严治党组合拳连击下逐一消退。不可回避的是当前党内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治党”中满足于“读一遍”、“传着看”,导致“上头热、下头冷”和效果层层递减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治党”要抓细抓实,就要把培育党内政治文化的载体平台优化起来,杜绝突击式机械式的“注水学习”,真正做到整体联动,入脑入心。其次从政党治理优化国家治理层面来看,作为领导13亿中国人民的唯一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政治文本中反复出现“自我”一词,如“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等,主张着眼于在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完成政党治理到整合社会的优化良治。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纳入党的建设主线中,在党章修订中,“长期”两个字同样被置于执政能力建设之前。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发展逻辑,使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领导功能,而且具有治理功能。“治党”在治理技术层面突出强调坚持“五个过硬”,锤炼“关键少数”,切实锻造“治党”的思路办法和方略举措,蹄疾步稳地推动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治党”描绘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建构性正是来自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精准把握,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严丝合缝。

三、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建构理路

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写入报告与党章,创造性地拓展了“三个自信”的谱系,强化了文化的社会政治功能。从文化角度来思考党的建设问题,是新时代立党强党兴党的治本之举,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气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坚持严字当头,以文化人,生生不息,需要重点把握四个面向。

(一)面向历史,传承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党内政治文化的“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政治发展的智慧结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7]17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是把古人所倡导的立德、修德、践德作为共产党人自觉锤炼品格的信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言必信,行必果”的赤诚情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民本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崇智善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骨气,不仅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智慧,同时与新时代所倡导的共产党员的价值观高度契合,是一脉相承的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也是每个党员一言一行的恪守准则。

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革命理想高于天”,在多个场合、多次重要会议上一再强调要坚持用革命传统铸魂育人,立党初心。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常委到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瞻仰红船。南湖水上荡漾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艰苦斗争的岁月中,回响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豪迈之气;千难万险的征途中,共产党人以九死一生、患难与共的革命信念铸就了长征精神;“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同“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西柏坡精神一道印证“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时代变了,但党的初心和理想没有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势必要从革命文化中寻求精神之源、精神之基、精神之根。

(二)面向时代,鼎故革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历史使命和国家未来发展紧密结合在“四个伟大”波澜壮阔的奋斗图景中,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历史大变革、结构大调整、格局大变动历史起点上的治党主线和伟大使命。愈是接近目标,愈是面临艰难险阻,就愈是要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主心骨。改革开放40年,引领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改革供给侧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蹄疾而步稳,都迫切需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全党思想行动的统一,用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这是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党内新的突出问题需要有新的本质改造。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指出:“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这个“不容易”说的就是在伟大社会革命下我们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个别同志作风浮夸,为博虚名哗众取宠,迷失了初心;有的八面玲珑,“墙头草,两边倒”;有的心为物役,仆仆于风尘,汲汲于名利,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理想信念缺失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就是要把我们党内政治文化严讲政治的突出优势一以贯之下去,坚决同有损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各类威胁做长期斗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下称《准则》),专门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剖析症结,并提出了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坚持党内政治文化在激浊扬清中革故鼎新,不断探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才能真正推动广大党员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三)面向世界,比鉴超越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在坚守中借鉴,强调的是要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坚守政治信仰,审慎对待多元文化的合理成分,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我们党自成立伊始,就在自己的旗帜上刻上了马克思主义的烙印。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鸿篇巨著前无古人,惟有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时代闪光点,才能铸就过滩涉险的锐利武器。同时,党内政治文化要始终系牢马克思主义的红线,对理论创新既要一脉相承又要敢于突破陈规,捍卫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密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在比照中超越,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在继承革命政治文化的基础上延续了一以贯之的政治价值和政治使命,拓展了政党走向现代化的维度,印证了人类文明发展普遍追求的价值理想。中国共产党走过98年的风雨历程,不仅仅是党员队伍的规模发展壮大了,更关键的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短短半个多世纪就实现了由一个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国家向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巨变。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奇迹令世人称奇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党内政治文化先进性纯洁性得以充分锻造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我们党要更为集中、高效地回应各国政党取经的迫切期待,向国外政党友人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构筑全球政党领导人交流的机制渠道。2017年12月,我们党首次与全球各类政党举行高层对话,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通过这一平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使中国共产党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政党的责任,呼应人类对于美好世界的理想和价值诉求,在比照中吸纳、涵养,为全球发展营造共识。

(四)面向大众,掌舵领航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国家的兴旺发达,政党的永续发展,民族的自强不息,个人的安身立命,都离不开“德”的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论断和基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这里所提到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延伸,同时对共产党人政治身份予以重申和确认,阐明了共产党人立根固本的使命自觉。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7]168这深刻揭示了个人价值观、群体价值观、国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共生共荣的内在脉络。党内政治文化强调要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要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同时,这种面向大众的正能量传导可以给予党内政治文化丰厚的养料和用之不竭的源泉,使其在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生态涵养下源远流长,社会文化也因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而产生坚定的文化自觉和理性的政治参与。这样一来,人民群众在倡导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宗旨的感召和激励下,对政治方向、政治目标和政治愿景有了更深的了解;党内政治文化同社会文化的对接与互动中实现能量传递和内在增值,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所肯定,最终实现国家、社会、政党、个人同心同德,脉脉相通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治党政党政治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履行代表职责 落实治党责任
渔歌子·治党从严
制度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学习习近平同志制度治党思想的体会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