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珮珩,崔 为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它不仅是千年积累的中国传统医学、药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外延,而且蕴藏着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交融了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自古以来,中医药理论的学习从未离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为了更好地加深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在临床实践中将中医药理论灵活运用和创新,中医药高等院校一直以来特别强调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但目前,中医药院校招收的学生以理科背景居多,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相对薄弱,现行的单纯以课堂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文化课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精深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大数据信息时代,我们在拥有海量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同时,面向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和需求也相对复杂。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合理利用现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高效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及时有效地追踪掌握他们的学习效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1 对中医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基于中医院校的特殊性,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代表性论文有:黄怡然等随机抽取了600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开展了传统文化普及推广问卷调查,其中文科背景177人,理科背景382人,收回有效问卷559份,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还算了解,多数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知识与个人喜好有关,受文理分科影响较小[1]。吴润秋等在长沙医学院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从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中随机抽23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医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普遍薄弱,很不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2]。王雷等选择某校中医学专业、针推专业、中药专业的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433份,调查问卷设固定选项题16项。开放性题9项,结果显示,当前中医药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较低,不同专业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影响作用显著,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专业影响与认同感的关系[3]。综上,学者一致认为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是新世纪中医院校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关于传统文化掌握程度、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和满意程度的调查基础上,从中医院校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多种途径等方面,探讨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1.2 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途径和意义的研究 阐述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重要意义与优势,分析现状与存在问题,并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网络课程资源、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等新途径与新方法,为指导中医高校教育改革、教学提升,改善培养模式等提供有效措施,使中医院校学生在具有精湛医学技术的同时,也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代表性的论文有:郑亚琳等提出通过设置符合中医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师资队伍的传统文化修养等方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4]。薛芳芸等讨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的设想并加以实践,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集群及教材建设、立体化教学模式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成绩考核办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5]。端木寅等以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课堂“淑女学堂”为例,探讨了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新的途径[6]。杨昌昕等提出了开办中医体验中心、强化孔子学院建设、积极建设中医药博物馆、推进中医药翻译标准化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有效途径优化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手段[7]。
1.3 大数据时代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目前尚未有大数据时代针对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研究,不过,国内有一些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也值得我们借鉴。如黄莉等《基于大数据的智慧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研究》针对智慧高等教育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所提出的新型要求,重点研究了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法和实现措施,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智慧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问题[8]。李泽春《基于大数据的智慧高等教育教学资源构建研究》针对教学资源收集难度大、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提出研究教学素材的建立方法,从教学素材的发现、标记、组织方式进行了论述,重点分析教学资源的动态管理机制和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资源动态调度策略,并对资源动态更新管理应用,及资源的分配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给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资源构建方法[9]。魏艳伶《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初探》结合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显著特点,提出通过网络编辑软件将信息动态整合、利用翻转课堂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APP辅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传统文化教学网页等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10]。
2.1 大数据时代 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对海量散乱分布的各种类型教学资源进行文本整合和数据挖掘,运用聚类方法提取有效目标知识点,建立一个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的知识库,本身具有教学理论研究与探索的创新意义。
2.2 建立综合型知识库 对目标学生进行定期测试,通过对定期测试数据科学化的数理统计和样本分析,可以有效追踪并监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客观、科学、有效地评价教学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科学管理与优化评估,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3 基于知识库建设与数据分析的课内外立体交互式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新模式,对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来服务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资源整合与知识库建设 对教学中产生的所有非结构化信息,如以Word、Excel、PPT、PDF、网页等各种形式存在的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试题文档、课内与课外阅读参考资料等,都采集整合在一个平台下,借助计算机软件根据教学中产生的知识概念的使用和出现频率,统计出包含医、文、史、哲等各类知识在内的知识碎片的热度和重要性,形成一个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理论知识的知识库系统,通过系统自动生成测试问卷实现在线测试。其中,医、文、史、哲各部分知识所占权重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之初,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讨论,暂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医药知识以7:3的比重来组成原始知识库,并根据研究项目的进行不断改善。利用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知识库系统的问卷自动生成和在线测试。
3.2 定期测试数据分析 让选取为研究对象的学生在大学开学之初,尚未接受任何传统文化课程培养之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回答测试问卷,系统自动评分并统计成绩。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三个学期的4次测试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选取参照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研究对象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层次、知识薄弱点、提升空间,根据分析结果不断调整完善知识库系统建设和课程建设。
3.3 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立体交互式的教学方法 尝试整合现有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根据中医药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构建一个适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专业需求的,融合中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几大内容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课程集群,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沉浸式、激励式的教学手段,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维立体互动的方式让同学们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选取某中医药高等院校新入学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中药学、药剂学、制药工程、护理学、公共卫生管理等其他专业的学生作为参照对象。通过1.5个学年共计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跟踪研究,对研究对象开展一系列传统文化类课程课堂教学,如医古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大学语文、中医文献学、中医学导论等系列课程,并参与配合课程定期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名家讲座、校园文化节、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示教场馆参观等。同时,对参照对象仅开展课堂教学,不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让研究对象和参照对象都在大学开学之初及每个学期结束时完成知识库系统自动生成的在线问卷测试共4次,对4次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如果学生的测试成绩随着这种课内外结合立体交互式培养模式的深入展开而逐学期提高,并且得到研究对象的平均成绩方差、标准差等统计值均高于参照对象,则说明本研究探索的新型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具体措施如下:
4.1 建立知识库 建立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医药知识相结合的知识库系统,通过系统自动生成测试问卷,让研究对象在大学开学之初尚未接受任何传统文化课程培养之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回答测试问卷,系统自动评分并统计成绩,在未来3个学期每个学期结束都进行一次知识库系统的在线问卷测试,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研究对象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层次、知识诉求、提升空间,根据分析结果不断调整完善知识库系统。
4.2 课堂教学 是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国内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各类文化素质课程,尝试整合现有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根据中医药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构建一个适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专业需求的融合中医学、文学、历史、哲学几大内容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课程集群。大致包括通识教育类、专业基础素质教育类、技能拓展教育类,先定规模,然后再确定教学内容和先后授课次序。以医古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大学语文、中医文献学、中医学导论等系列课程为核心,构建课程集群并开展课堂教学。
4.3 第二课堂活动 是文化素质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沉浸式、激励式、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名家讲座、校园文化节、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示教场馆参观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既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课堂活动解决了课堂授课的时空局限。
4.4 大数据分析 本课题将通过1.5个学年共计3个学期对选取为研究对象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记录他们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填写形成性评价记录,让他们在大学开学之初及每个学期结束共完成4次知识库系统自动生成的在线问卷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如果学生的测试成绩与形成性评价结果相符合,并随着这种结合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入开展,学生的测试成绩呈现逐次上升趋势,且与参照对象相比,其平均成绩方差、标准差等统计值均相对提升较高,则可以为这种基于知识库建设的新型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总之,大数据时代应该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对海量散乱分布的各种类型教学资源进行文本整合和数据挖掘,运用科学化分类、聚类方法提取有效知识点,建立一个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的知识库;运用该知识库对被选为观测对象的目标学生进行定期测试,通过对定期测试数据科学化的数理统计和样本分析,有效追踪并监控目标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同时,采取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医、文、史、哲相融合的传统文化课程集群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得课内外教学与质量监控有机结合,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与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