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路径分析

2019-02-14 05:55何悦
青年时代 2019年34期
关键词: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

何悦

摘 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种共识。面对当前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效率不高、学生排斥心理强的现状,将之“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其他学科实属必要。英语学科教学具有广泛参与性和文化性的特点,有利于该种渗透式教学的开展。英语教学主要围绕语言技巧、文学审美和文化内涵三个模块展开。在语言模块,教师可通过分析中西语言地异同,强化民族意识熏陶,增强民族的认同。在文学模块,通过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引导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文化模块,通过辨析中西文化差异,使其具备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价值的胸怀。

关键词:德育教育;英语学科;渗透

有调查显示,在高等院校中57.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生中学习成绩是最重要,25.5%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最重要,14.5%的学生认为道德素质应该排在首位[1]。这一调查结果与高等教育应试化密切相关,教育部门评价一个大学的质量也多与学生科技竞赛获奖、各类证书通过率、学生考试成绩、就业率等挂钩,使得高校的教育多以知识、技能教育为主,忽视了德育教育。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受到一定的排挤和冷遇,一方面是德育教育渗透率低,除了思政课外,其余课堂“闭口不谈”德育,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目标不切实际、内容空泛等问题,与大学生的认知相去甚远,不易为年轻大学生所接受,此外,大学生中存在排斥德育工作的情绪,很多大学生思想成熟度较低,无法分辨纷繁复杂的各类社会价值,认为德育教育“老套、老土”,增大高校德育教学工作的难度[2]。

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要想更加有效地在大学生中推行,更应借助“润物无声”的渗透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在其一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一)德育渗透教学的必要性和外部借鉴

为找准学科德育渗透的着力点,寻找到这一路径的外部参考,论证其可行性,笔者通过对近五年(2015年~2019年)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如图1),通过关键词“德育教育”在CNKI核心数据库中进行搜寻,检索到相关论文203篇期刊文献,通过论文发表量的总体趋势分析,可知从2015年前后相关文献发表增多,反映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受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的事实。此外,结合图1的高频关鍵词分析,可知这五年来高校德育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属于这一教育的研究热点,而研究的落脚点主要围绕:人才培养、道德修养、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校园文化的结合展开,因此德育教育不应孤立进行,和各个学科的结合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二)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及其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明确要求:“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强调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五种素质。”2000年,南京大学教授从丛于《光明日版》上刊发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即过度强调目的语语言、文化地学习,导致很多外语学习者缺乏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这一现象。这一问题与目前高校外语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有关。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家园,更是反应了不同民族的民族意识、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在语言教学中,若将英语视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只偏重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忽视了英语与英美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无异于舍本逐末。

二、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的路径分析

要实现两个学科的融合,笔者认为英语教学应做到“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入语言内部探究其背后的民族意识、思维方式乃至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异同点以便加强青年学生民族意识的熏陶,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按照英语的教学内容分,英语教学主要围绕语言技巧、文学审美和文化内涵三个模块展开,可在这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语言技巧模块

以笔者所授课程《综合英语教程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何兆熊主编)为例,作为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的阅读、语法、翻译、口语活动、听力等能力都提出一定要求。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语言规律时都需提及中西语言形式的差异,如汉语意合、英语形合;汉语常用有灵主语、英语多用无灵主语等。

例如:Excitement deprived me all powers of utterance.我兴奋得说不出话来。

在例句的主语选择上,汉语用人称“我”,而英语用物称(抽象名词excitement),以便事物以客观的口吻呈现出来[3]。这反映汉语较注重主体思维而英语注重主体思维的特性。汉语主题思维受“万物皆备与我”的传统哲学思维影响,语言使用者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的语言习惯[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以人生为本位,最富人文意识,最重人文精神,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4]。英语民族的文化主要源于爱琴海文明,主张“天人相分”,故有“西方人生则与自然划离,而求能战胜自然,客服自然”[5]。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如当前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灯。

通过教师此番分析,不仅帮助学生分析、解读了语言的表层含义,还使学生深入了解了中西方主、客体思维的差异及其成因,帮助其增强语言文化自信,形成民族认同感。

(二)文学审美方面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观点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审美化的意识形态。换言之,文学又可以影响或改变人们的感情、思想,进而对现实发生影响。文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文学的教育作用和认知作用都是通过审美作用来完成的。

结合笔者所授课程为例,在讲授课文The Real Truth About Lies时本人结合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现象,如“学术造假”进行德和学的思辨,引导学生从中西文学中寻找相关文学意象进行讨论,通过让学生课后准备论据和素材,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有学生引用《圣经》中的话语:“你所喜爱的,是内里诚实。你在我隐密处,必使我得智慧。”还有学生引用《道德经》中的话语:“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学生在课堂辩论中既增加了文学阅读量和文学审美能力,又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学教学是跨越语言的思想碰撞,在赏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美和丑不断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当中,既能“动之以情”又能“晓之以理”,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进行价值的选择,为其点亮价值选择之灯。

(三)文化内涵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因素。知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说:“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当今文化市場消费主义盛行,真正的文化逐步边缘化,“文化贩子”们“挂羊头卖狗肉”,市场鱼龙混杂。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培养青年学生甄别优秀文化、吸收和理解优秀文化的能力实属必要。

以笔者所授课程《综合英语教程3》中一文Chinese Food为例,文章作者分析了中西方对待饮食的差异和中餐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如中国菜肴的荤素搭配、对阴阳协调的追求等。要想将这些现象解释清楚,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中国人对“平衡、和谐”的追求,引导学生借助这一哲学理念解读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如夏天广东人为什么喜欢喝凉茶,生姜是否需要去皮食用等,使其明白“和谐”不是一个电视里、报纸上看到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

在辨析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理解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使其具备包容不同文化和价值的胸怀。

三、结语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受其内在的思想价值观念的驱使。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深刻影响其日后价值观地形成,甚至对其“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影响深远。德育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将良好的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参考文献:

[1]李丹.高校德育教育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4):123.

[2]黄义娟.高校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着力点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5(5):80-82.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

[5]包惠南.翻译的文化观:试析可译性限度的文化因素[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21(9):6-10.

猜你喜欢
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