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家庭伦理本位与亲子关系对当代孝道传承的意义

2019-02-14 05:55雷明霞
青年时代 2019年34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启示

雷明霞

摘 要:家庭伦理本位就是处理家庭成员内部关系的道德规范和根本行为原则。亲子关系是家庭伦理本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子关系也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天然血缘联系。父母疼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是古人伦理道德的典范,也被认为是处理亲子关系的准则,从古诗词记载中便可见一斑。从古诗词中挖掘有关孝的称颂,对今天我们传承孝道有很大的意义,亲子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家庭和谐,有助于社会和谐。

关键词:家庭伦理本位;亲子关系;孝道传承;启示

一、引言

弘扬传统古诗词文化日渐成为当下的主流,继承优秀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把眼光投向古诗词,而如何挖掘傳统古诗词文化中的精粹,使之更好地为学科发展而助力,赋予学科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伦理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而其中值得重视的是家庭伦理本位中的处理亲子关系的准则。“孝”这一准则源于氏族社会中天然的血缘亲情,是家庭伦理本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磨灭的。

二、家庭伦理本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应遵循的规范与准则。伦理本位是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随后发展成为包含整个社会人际伦理关系。家庭伦理本位就是处理家庭成员内部关系的道德规范和根本行为原则。

纵观家庭伦理本位发展渊源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庭家庭伦理本位就像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存在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我们现在需要批判继承它,使其重新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当我们为此而寻找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资源时,蓦然回首,发现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依然熠熠生辉,重人伦的优良人文资源一直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高科技时代的人们更需要家庭亲情。”的确,传统家庭伦理规范仍然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从古诗词中我们可以探究家庭伦理本位中处理亲子关系的准则,并从中探寻其对当代孝道传承的普遍意义。

三、古诗词中的处理亲子关系的准则

古诗词中有大量记载有关亲子关系的事例,我们可以从中浅析其中的亲子关系,同时追寻它背后所蕴含的家庭伦理观念。我们可以从父母养育孩子与孩子孝顺父母两个方面来探讨处理亲子关系的准则。

(一)慈母密缝、爱子无尽——父母养育子女

首先,从诗词中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需尽养育的义务。《诗经·小雅·蓼莪》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覆我,出入腹我”。作者连用了8个动词——生、报、畜、长、育、顾、覆、腹,描绘了父母养育子女,细心照顾呵护子女,这种无微不至的爱,体现了父母的一系列无私行为,也体现了传统伦理思想所要求的义务。《诗经·邶风·凯风》中描绘到父母抚养孩子长大的辛劳,“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爱就像南方吹来的和暖春风,把“嫩枝条”吹变成“粗枝条”,就好像母亲把子女由幼年抚养到壮年、长大成人。父母养育孩子始于血缘伦理关系,浓于不可分割的亲子之情。

(二)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子女孝顺父母

子女也需要尽到奉养孝顺父母的义务。百善孝为先,“孝”是子女赡养父母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一种道德伦理要求。《孝经》中关于“孝”有这样的论述,所谓孝,就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人的最根本的品行,是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民众以此为法则。可见,“孝”在传统伦理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

《论语》对“孝”的解释包括如下3个层次:一是奉养,二是恭敬,三是慎终追远。何为孝,奉养之。《尚书酒诰》有言:“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为农事完毕之后,应该牵车搭牛,外出经商,交换货物,用以孝养父母。不可如诗人黄仲则的《别老母》中所说:“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有子不如无是何等的悲哀,这便是因为子女没有尽到奉养父母的义务。何为孝,恭敬之。《礼记·祭义》曰:“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一个孝子时刻谨记所作所为不能辱没父母,既是对自己的禁戒,又是对自己的激励,恭敬态度让人动容。何为孝,追远之。陈去疾在《西上辞母坟》中这样写:“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母亲去世了,剩下的只是追忆。宋代诗人与恭在《思母》中这样表达:“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母亲去世后,霜打芦花,诗人泪湿衣衫、悲恸欲绝,流露出深深的赤子之心、孺慕之情。对已故父母的尊敬更是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处理亲子关系的准则对当代孝道传承的意义

美国学者赫斯科维茨认为,一个国家的主要关注点可以看作是其文化的焦点,也就是其文化中讨论最多的问题。“孝”可以说就是古人讨论较多的问题。在中国,“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伦理规范,在伦理道德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体现着中国重要的伦理思想,而且还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精神纽带。

“孝道”传承不仅有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而且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古代,家庭多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家庭,且传统的社会开放程度比较低,人们的活动范围也比较狭窄,所以血缘关系联系紧密,人们的家庭观念很强,非常重视亲情关系。而在现代社会,多元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际关系网络在逐渐地扩大,家庭联系不再如以前紧密,逐渐淡化了家庭的血缘亲情关系。因此,古诗词所蕴含的伦理思想也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我们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这些问题和矛盾,倡导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使之在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孝道”成就大爱,成为民族精神的纽带。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伦理学史》中有一个总结性的阐述:“爱之源泉在于亲子之间,而尤以爱亲之情发于孩提者为最早。……则一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皆得统摄于其中矣!”通过“孝”文化的扩大过程,“孝道”已逐渐演变为全民族的集体意识,并且整合、协调了其他伦理思想,由此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发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精忠报国”等等都表明中华民族的“孝道”已经不只是对父母的孝顺,还可以成为一种民胞物与、充塞天地的大爱。

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古诗词家庭伦理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要关注孝道,孝敬父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作为新时代主人翁的优良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郑民令.《诗经》家庭伦理诗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罗晶.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及其现代转换[D].长沙:中南大学,2007.

[3]王世明.论语之学而为政[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4]王利华.周秦社会变迁与中国家庭伦理体系的建立[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岑参.孝经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

[6]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启示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