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缘由与路径重塑

2019-02-14 07:40刘保玲李攀峰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0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刘保玲 李攀峰

[摘 要]工匠精神是指技术人员要以技术能力为基础,在岗位上表现出高水平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还比较忽视工匠精神的教育,工匠精神本应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还存在着非常多的教学盲点。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职业教育的现状,正确认识到工匠精神的教育意义,然后才能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导向和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来重塑工匠精神。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路径重塑;缺失缘由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制造业从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转向科技创新型的中高端产业,而职业教育要能够为经济转型发展输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实现这一战略。如何通过面向大学生的职业教育来重塑工匠精神,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一项教育改革课题。

1 经济新常态下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大企业仍然需要培养员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工业发展过程中宝贵的人文资源和财富,其随着社会大众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及企业对自身声誉的注重而显得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创新,手工作坊的工匠精神与目前的互联网时代的工匠精神早已不能直接等同,但从工匠人的精神抽象为一个群体或者一个企业的工匠精神,其人文基因是稳定不变、古今相通的。社会大众不能将工匠精神简单地、僵化地理解为一线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工作精神,这会造成对工匠精神的误解,难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准确理解经济新常态下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其表面意义是社会对“为何提倡工匠精神”进行各自的直观体验和自我认识,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和不断追求卓越。这种表面意义要求人们要对自己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指标不断提升。而工匠精神的内在意义是支撑企业员工要表现出敬业、乐业和能够积极创新的高贵品质和职业精神,员工要体现出热爱劳动、爱岗敬业的劳动者本色。因此,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是劳动者们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文化的和谐统一,是经济发展和劳动精神的和谐统一。

2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缺失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工匠精神,并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工匠精神。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更注重实用技术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技能教育,这就导致了各大院校成了培养一线员工的“流水线”,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文化的教育。可以说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毕业的学生没有真正地热爱技术和尊重自己的工作岗位,大多数的学生认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很可笑,在实际工作时也往往会出现“一山望着一山高”的问题。这些突出的问题都是由于职业教育缺少工匠精神教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对工匠精神存在一定的误解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在进行重塑工匠精神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工匠精神与时代人文精神的发展有机地结合[2]。工匠精神虽然已经成为了社会上的热门流行词,但社会大众对其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具体表现为:首先,大多数的人简单地将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两个词语含义等同了起来,这就模糊了工匠精神更重要、更丰富的内涵。其次,企业家将工匠精神直接簡单地作为激励员工的词语,在宣传的时候过于牵强附会、任意解释,甚至不分场合地混乱使用。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重视工匠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误解,不能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无限化,工匠精神是一种个人精神的体现,而职业精神是企业工作人员所具备的工作品质的总和。工匠精神来源于职业精神,又包含了基本的职业精神,其是职业精神的升华。

2.2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失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就缺少工匠精神的具体实施细则,这导致工匠精神更无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或实训实践中去。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掌握具体的应用技术或技能,很少包含培养学生去追求在工作时提升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技能这样的长远教学目标上。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传统思想认为职业教育比本科教育要低级一些,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低人一等的教育。因此,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提升学历上。同时也要注意到,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比较差,大多数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不尽如人意、学习态度差、没有长远的打算。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了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教育盲区。职业教育只关注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的塑造。

2.3 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缺失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缺失工匠精神。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下,经济转型发展更需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就是要能够培养出大国工匠。然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重塑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也不愿意去承担这份责任,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教育改革认识不到位,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中一直都漠视工匠精神的教育工作,甚至还对其冷嘲热讽。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上急功近利,只关注就业率和招生工作,更愿意从职业教育转本科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是以评代管和以评促教,忽视了教学质量的保障工作。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被束之高阁,一直游走在日常教育实践之外,由此必然导致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不高或不稳定,毕业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岗位需求匹配度较差等问题。职业教育工作者一直认为需要教授给大学生实用技术和技能,导致高职院校变成了技术工人的“生产流水线”,在教学实践中只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却没有做到对大学生的精神进行塑造和对他们的智慧进行启迪,进而忽略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育模式创新等工作要结合人文精神。这就造成了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有余,而缺失人文素质和匠人精神,在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道路上的发展能力受限,进而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2.4 技术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社会大众鼓励职业教育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但却一直忽视技术人才的激励制度建设工作。可以说,我国并不缺少工匠精神,一直缺少的是工匠激励机制。当前商业文化在社会上盛行,企业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概念,只是针对技术人员的个人职业素养和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建设能够使得工匠精神得到传承的激励机制[4]。在工业4.0的时代,部分发达国家提倡工匠精神并能够落在实处,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工匠激励机制和社会良好的尊重技术人才的氛围。例如:在德国、美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都具有完善的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顺利地孵化出能够胜任培养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样反观日本,虽然日本很早就提出了工匠精神并完善了激励机制,但由于僵化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工作习惯导致了针对技术人才的激励并没有落实到位,这就造成了2017年日本接连爆发出了化纤行业巨头东丽公司质量造假、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产品造假、斯巴鲁汽车管理造假和日产汽车产品造假等严重的企业问题。

我国的技术人才激励机制还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能技能提升等方面的体制建设工作还不完善,行业资格证书把关不严、职业技能培训不规范等问题,都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或“工匠”的急切需求,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工资待遇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激励体制、股权、职称等政策也没有向他们倾斜,导致形成了恶性循环。在德国和美国,技术工程师是企业中收入较高的职业之一,职业教育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追捧,即使是只受过短期职业培养的技术工人,其收入比社会平均工资要高,他们在企业还可以享受定期的职业培训和医疗保障,完善的人才物质保障和激励机制为这些国家培养工匠精神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3 在职业教育中重塑工匠精神的路径

虽然我国制造业起步比发达国家要晚得多,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到了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我国的制造业还存在着大而不强,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上给用户一种质量一般、缺少创新的不良印象。为扭转这些现象,“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上,在职业教育中重塑工匠精神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也是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培养大学生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养成注重观察、精益求精、冷静沉着、敬业乐岗的工匠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重塑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价值观

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不受社会浮躁风气影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激发出学生对工匠精神和技术的尊重与敬仰,并能够持续追求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类最好的教师,职业教育院校要注重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将工匠精神与学生个人兴趣相结合,要做一个好的“工匠”技术人才的前提,就要先对自己所从事技术和岗位产生真正的兴趣,学生要用工匠精神来杜绝个人的浮躁心态。校园内要大力宣传我国高级技术人员的简介和形象,让大学生对前辈们产生社会认同感。职业教育要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看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产品和企业介绍,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思想价值,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3.2 培养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相结合

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需要与日常课程同步进行。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明确专业课程与培养工匠精神的融合处,使得工匠精神能够完美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构建出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要按照思想教育特点与专业教育的规律来促进工匠精神培养活动与日常教学的结合。工匠精神教学活动要覆盖学生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并随着年级逐渐深入和不断丰富。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要开设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职业道德的思政课程,然后在二年级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参加系列企业实践和参观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岗位产生兴趣,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和产品质量教育课程,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3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的工匠精神培养机制

校企双方要深入协同合作,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时,就要求双方共同参与,从而形成教育实践与企业岗位需求直接对接,企业可以推荐企业导师到校直接开展教育工作,并对到企业一线实习培训的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完成学生无法在校专业教学中实现的对工匠精神的直观体验。企业要和职业教育院校一起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在师资队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教材编写實习、实践和实训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多方协同育人工作,完善工匠精神的培养机制。校企双方要建立各种教学问题的交流沟通渠道,企业要按照岗位人才需求来评估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双方应共同设计工匠精神培养评估体系,可以包括学生实习实训考核标准、学生技能技术考核形式等教学制度。

3.4 基于现代学徒制进行工匠精神的重塑

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工匠精神,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做到言传身教,给学生做出工匠精神的示范。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现代学徒制来和合作企业一起培养学生,建立企业导师制度规范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职业行为。企业与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岗前培训,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产品品质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并设计出一套完善的现代学徒制度,其主要包括:企业导师认定制度、考勤制度、生产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制度、工艺流程与产品质量标准规范、实习成绩考核制度和工匠精神考核制度等。企业导师要有扎实的技术能力,同时也要热爱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学生在跟着企业导师实习时,能够下意识地模仿导师的职业精神,企业导师能根据实际工作中所要求的工艺或质量标准,并结合实际的企业项目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指导与培训,这样能极大地提升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技能的熟练度。同时,企业导师的个人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企业导师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具有示范性。

3.5 职业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的传承

工匠精神的难点在于能否得到传承。德国公司中能够重视培养工匠精神,就是由于其能通过技术传承、价值观上敬仰,将技术人才的宝贵的手艺、技术和价值观传承。我国职业教育院校也需要将“工匠精神”中的宝贵资料以当代信息化等技术记录下来,并整理成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将其支撑职业教育的培养工匠精神的长效机制,同时优秀实践实训项目作品、各种工匠比赛的作品等都需要能够及时记录保存下来。职业教育教师也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像工匠一样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以勤奋踏实、一丝不苟、精雕细磨的教学态度激发出学生的个人潜能,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对知识和技术的传承。

4 结语

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能够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技术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劳动者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具体表现。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工匠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的缺失,职业教育不能只关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在教学实践和校园文化中重塑工匠精神,这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兴立.试析工匠精神的生成规律与培育路径[J].新西部,2017(34).

[2] 刘文君.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8).

[3] 夏雨,梁蓓.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12).

[4] 张宇,郭卉.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职业道德培养的价值支撑[J].教育与职业,2017(19).

[5] 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6] 敖永红,刘霞,李美清.基于协同学理论的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7(17).

[7] 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02).

[8]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