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然 王丹 王剑
摘 要 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背景下,有必要对前两轮高职院校建设绩效进行梳理和诊断,为“双高”建设提供思路和方向。参照生产要素理论,将本科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与高职院校特点结合起来,初选32个指标,采用综合法和因子分析法进行指标精简,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宁镇扬地区24所高职院校为例,进行层次、行业2个维度绩效评价,对全国高职院校绩效提升给出针对性建议:国家示范(骨干)和综合类高职院校已进入发展瓶颈期,应根据院校特点建立分类发展机制,如高职本科试点、聚焦特色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省级示范院校应进一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增强造血机制。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数据包络分析;绩效诊断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4-0033-06
一、引言
我国高职院校先后经历了2006年起的第一轮“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起第二轮“优质”高职院校两个时期[1]。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以下简称“双高”),标志着高职院校建设开始进入第三轮建设阶段[2]。在进入第三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的时间节点上,有必要对前两轮高职院校建设绩效进行梳理和诊断,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为“双高”建设提供思路和方向[3]。
投入结构优化的前提是绩效诊断研究,可分为指标建立与精简、方法选择、问题診断3个阶段[4];常用指标包括经费、人力、占地面积、毕业生人数、科研项目数、学术论文数量[5];分析方法有数据包络法、平衡计分卡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6]。在此基础上针对投入—产出因子相关关系、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投入—产出诊断开展归因研究[7][8]。现有研究主要有三方面不足:研究深度不够,指标相关性高,后期建模质量较低;绩效评价体系沿用本科院校,高职特色不突出;绩效诊断对象主要为区域职业技术教育,个体评价缺乏,针对性较差。
江苏省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之一,在前两轮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除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外,还开展了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基础能力建设专项(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等专项投入,形成了国家、省两级财政联动的高职院校投入体系。位于江苏省西南部的南京、镇江、扬州三市(以下简称宁镇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中游,以该地区24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对开展江苏省高职院校发展绩效评价具有典型意义。本研究以前两轮高职院校建设32个评价指标为依据,构建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各层次(国家示范、省示范、一般公办、民办)、行业(综合类、二产类、三产类)院校绩效进行比较研究,提供分类诊断方案,为“双高”投入优化提供依据[9]。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次绩效评价参照生产要素理论,将高职院校类比为生产单元,将本科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与高职院校特点相结合,初选了32个指标,分因素、因子2个层次,其中投入因素3个,产出因素3个[10]。
发展保障度反映高职院校当期资源投入保障程度和运行质态,指标主要为高职院校经常性投入。资源质量是历史投入因素对高职院校当期运行质态影响的集中反映。当期投入并不能迅速改变当期质态,而是需要一定转化周期,质量工程的申报——评审制度往往客观反映历史投入的当期影响,因此可采用质量工程获批数量和层次作为资源质量因素的评价指标。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资源投入的核心要素,因此将其从发展保障度、资源质量要素分离出来。社会声誉是高职院校无形产出的反映,往往对学校生源质量、招生规模有很大影响。人力资本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产出,包括院校的人力资本数量(毕业生数量)等七个指标。科研与社会服务也是高职院校主要产出之一。具体指标见表1。
为使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更为精准,本研究扩大了因子指标选取数量,但由此产生指标间相关性较高问题,可在后期通过指标综合和数据降维2种方案进行指标精简:综合法适用于因子权重能够量化且相关性较弱情况,如资源质量评价因素;数据降维则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各因子相关关系,构建载荷矩阵,进而选取信息负载量较大因子。通过上述2种方法可构建本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按来源可分为3类。第一类,基础数据来源: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V2.16)、《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2017)》;第二类,招生、就业数据来源:基于python语言开发了宁镇扬高职院校招生就业数据抓取脚本程序,相关信息从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阳光高考网、麦可思、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获取;第三类,教育经济数据来源:《江苏省教育年鉴(2015)》《江苏省统计年鉴(2016)》。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高职教育绩效评价数据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2015-2017年相关数据统一设定基期年为2016年。
三、结果分析
(一)绩效评价体系建立
因子分析法指标精简:主要用于发展保障度、师资队伍、社会声誉、人力资本、科研与社会服务5个因素内部相关性较高的因子指标精简。按照投入产出、因素类型分别标记为ZI1、ZI2、ZO1、ZO2、ZO3。其中,发展保障度原有5个因子,精简为固定资产值(Z1I1)、流动资产值(Z2I1)两个主成分;师资队伍原有5个因子,精简为师资规模(Z1I2)、师资实践能力(Z2I2)、师资科研能力(Z2I3)3个主成分;社会声誉原有3个因子,精简为进校分数(Z1O1)1个主成分;人力资本原有7个因子,精简为有效人力积累(Z1O2)、毕业生质量(Z2O2)、当地社会贡献度(Z3O2)3个主成分;科研与社会服务原有3个因子,精简为科研成果(Z1O3)和社会服务成果(Z2O3)2个主成分,见表2。
综合法指标精简适用于因子权重能够量化且相关性较弱的资源质量因素指标精简。综合考虑“质量工程”专项资金额与投入类别确定权重,采用极值标准化法进行标准化,见表3。将上述指标综合联立,即得宁镇扬地区24所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层次数据比较分析
将宁镇扬地区高职院校分为国家示范(骨干)、省级示范、其他公办、民办4类,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5所,省级示范院校5所,其他公办院校6所,民办院校8所。将投入、产出指标按上述分类汇总,计算投入产出比,见表4。
1.投入指标分析
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投入总量与平均指标占绝对优势,其次分别为省级示范院校、其他公办院校、民办院校。这种格局与投入体制、院校基础、院校规模有密切关系。国家示范(骨干)一般为省属综合院校,发展基础好、社会认可度高,在行政计划为主投入体制下绩效风险较小,国家、地方投入意愿高,产生了明显的马太效应;省级示范院校一般为工科院校,虽然生均投入远高于其他公办院校,但由于师资和招生规模较小,投入总量较其他公办院校无明显优势;其他公办院校主要为市属高职院校,一般脱胎于市属大专(高职),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与多所高职、中专院校进行重组整合,总体规模较大,相应投入较高;而民办院校受办学体制影响,规模较小,投入总量相对有限。
2.产出指标分析
与投入指标相比,产出指标呈明显聚类效应,国家示范(骨干)、省级示范院校位居第一层次,两者差距不大;其他公办院校居第二层次;民办院校位居末。这种格局与行业结构有较大相关性:由于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其他公办院校均为综合类,相对以工科为主省级示范院校,虽然毕业生数量较大,但由于包含大量文科专业,就业相关性低,导致有效人力积累值下降;从就业质量看,文科专科毕业生受到本科毕业生挤压,收入水平较低,而工科专科毕业生在特定岗位的技术适应性与本科相比差距较小,两者收入相差有限,导致省级示范院校就业质量指标值较高;从科研层次上看,省级示范院校由于工科专业的主导地位,资源投入相对集中,形成了相对本科在特定行业、领域优势,横向课题经费多,而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其他公办院校专业覆盖广,资源投入分散,行业特点不突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课题资金较本科差距明显。
(三)行业数据比较分析
根据宁镇扬地区各高职院校专业大类分布,分为综合、二产、三产、民办4类,其中综合类7所、二产类6所、三产类3所、民办8所。将投入、产出指标按上述分类汇总,计算投入产出比,见表5。
1.投入指标分析
投入总量指标分为3个层次,其中综合类为第一层次,二产类为第二层次,三产和民办类为第三层次;按平均指标则有所变化,综合和二产类为第一层次,三产类为第二层次,民办类为第三层次。产出总量和平均指标层次类型相同,综合与二产类为第一层次,三产类为第二层次,民办为第三层次。综合类高校投入指标居绝对优势,比二产类高校平均值高近30个无量纲单位,这是由于综合类高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争取政府和社会投入方面更具优势;二产类高校多开设工科专业,实训投入也相对较大;三产类高校以文科专业为主,硬件投入相对较少。
2.产出指标分析
产出分类与层次分类相似,主要受行业影响。二产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对较高,弥补了其在毕业生规模上的不足,而在科研社会服务指标方面,综合类高校由于资源投入分散且多专业协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与二产院校相比无明显优势,导致二产类高校产出指标反超综合类高校近70个无量纲单位;三产类高校受到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双重挤压,在毕业生规模和科研社会服务方面居于弱势,产出相对较低[11]。
(四)层次数据绩效诊断
将宁镇扬地区各层次高职院校进行包络分析汇总,见表6,表中负值表示投入富余,正值表示产出不足。
1.投入诊断
投入资源均处于富余状态,按富余程度排序为流动资产、资源质量、师资规模、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固定资产。大量富余资源并未转化为有效产出,有三点原因:一是目前江苏省高校录取率已高达91.91%,宁镇扬高职院校通过招生规模扩张提升产出的空间极为有限;二是三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投入产出机制不健全,资源转化效率较低;三是三地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产出提升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各层次院校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资源富余量最大,其他依次为其他公办、民办、省级示范,说明国家示范(骨干)、其他公办高职院校资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已进入发展瓶颈期,而省级示范、民办院校投入转化率较高,处于绩效上升期。
2.产出诊断
当前,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在产出端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社会服务能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相对较低;省级示范院校产出与投入总体匹配,但科研成果略显薄弱;其他公办院校投入产出总体匹配,但内部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五)行业数据绩效诊断
参照上节,将宁镇扬地区各行业高职院校进行包络分析汇总,见表7。
1.投入诊断
投入资源均处于富余状态,从高到低依次为流动资产、资源质量、师资规模、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固定资产。其中综合类高校整体资源富余量较大;二产类高校资源基本与产出匹配;三产类高校较为富余的投入资源有流动资产、资源质量和师资规模。
2.产出诊断
综合类高校产出不足因子主要为毕业生质量和社会服务成果;二產类院校因子为毕业生质量;三产类为毕业生质量和当地贡献度。上述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共性问题,但提高路径并不在于强化资源投入,软环境建设更为重要;二是综合类和三产类高校本地贡献度较低,这是由于综合类与三产类高校文科专业集中,由于文科专业受本科和中职挤压更为明显,就业质量相对较低,人才流失更为突出;三是相对于招生扩张,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更应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的方向,表现为社会服务成果归因指标各类院校均不突出。
(六)层次与行业总体绩效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发现,民办院校效率最高,其次为以二产为主体的省级示范院校,以综合型为主体的其他公办和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效率最低;将24所高职院校投入产出值绘制散点图,发现呈较明显倒U型形态,见图1,这种格局既有办学体制因素,也受门限效应影响[12]。民办院校作为“经济人”,在专业、实训建设等方面与市场接轨紧密,往往开设市场热门或投入相对较小的文科专业,通过供需机制提高毕业生收入;同时该类院校实训条件更加强调专业协同效应,设备与场地使用效率较高;相对而言,公办院校高投入和毕业生人力资本高积累并未转化为高收入,这是由于国家示范(骨干)或省级示范院校未形成类似“985”工程、“211”工程本科院校的高度社会认可,名校效应不突出。门限效应表明,在招生规模受到约束的情况下,科研和社会服务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产出的瓶颈,如何提高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和省级示范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而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形成协同效应已成为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当务之急。
综上,根据包络诊断分析,将宁镇扬24所高职院校按层次和行业二维分类,并定性判断其绩效,见表8。可见总体绩效较高的高职院校类型包括国家示范(骨干)+一产、省级示范+二产、省级示范+三产、民办;中等包括国家示范(骨干)+二产、国家示范(骨干)+综合、其他公办+综合;较低者包括国家示范(骨干)+三产、其他公办+三产。
四、绩效提升建议
通过两轮建设,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明显改善,综合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然而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如何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需要开展持续的绩效监控与评价。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发现,各层次、各行业高职院校绩效出现显著分化,其中民办院校绩效水平较高,而公办院校相对较低,因此,提升公办高职院校绩效对“双高”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可按院校层次提出相应措施。
(一)国家示范(骨干)与其他公办高职院校绩效提升主要措施
1.开展高职本科试点
随着“互联网+”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简单劳动岗位替代率显著提升,高知识、高技能岗位迅速增加。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三年学制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和技能储备明显不足,面临着就业层次下移的风险。将人才培养年限由三年延长至四年,可进一步强化专业培养,提升创新能力,适应供给侧改革对高技能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学制延长后,高职院校学生人力资本积累时间增多,促进了高职院校绩效的总体提升。这一方案主要适用于办学规模大、层次高、社会影响力强的老牌高职(专科)院校。
2.收缩专业规模,聚焦特色专业
通过统计发现,国家示范(骨干)和其他公办高职院校专业过多,部分高职院校几乎覆盖所有专业大类,导致资源投入分散,部分优势专业甚至由于校内资源“平衡”,优势丧失。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国土资源与地理信息省级重点专业群为例,该专业是省内为数不多的测绘类专业,办学历史长达30余年,学校所在地扬州也是江苏省重要的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区,集聚了百度、高德等互联网公司重要的空间数据供应商,但由于长期资源投入不足,专业核心竞争力流失,进而约束了扬州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
因此,国家示范和其他公办高职院校在“双高”建设过程中,应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对专业进一步梳理,收缩专业规模,聚焦特色专业,持续投入的优势专业,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3.提升办学内涵,强化产教深度融合、现代学徒制
公办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毕业生并未形成如“985”工程、“211”工程本科院校的名校效应,表现为毕业生收入较一般院校并未体现明显优势,进一步说明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毕业生技能水平与一般院校相比区分度尚不够高,教学改革力度尚不够大。
因此,国家示范(骨干)和其他公办高职院校在“双高”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局限,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将富余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上来。一方面,要牢牢树立教师教学改革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进行改革创新;另一方面,更要形成激励机制,变革现有不合理的职称评聘制度,将教学质量、技能水平作为评价的突出标准,破除“唯论文”倾向,形成高职院校职称评聘特色[13]。
(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绩效提升举措
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省级示范院校绩效提升的关键是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1.聚焦第二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二产为主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绩效普遍较高,这是由我国后工业化、后城市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的,这一阶段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通过供求关系反映到毕业生的高收入水平。但目前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主要问题在于固守传统专业,专业发展前瞻性不够,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如资源与环境安全生产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相关专业布局极少,导致就业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土木建筑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扎堆现象严重,招生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错位导致高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首先要从招生结构源头抓起,通过建立生源基地、订单培养、预就业制度,消除招生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高中—高校—用人单位无缝对接,降低搜寻成本,提高就业质量。
2.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的产出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适龄教育人口减少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一现实约束了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因此,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提升产出效能的必然要求。但从数据分析可得出,當前富余的资源投入在招生规模约束下并未形成社会服务的高产出,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性因素:一是实训设备、教育场地等教育资源停留于教学环节,并未转化为生产要素,导致实训条件“造血机制”不健全,落后于社会生产,造成了人力资本浪费;二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论文”导向脱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能力”本质。在当前职称评审条件下,以二产为主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教师唯论文导向突出,教师提升实践技能、服务企业意愿不强,导致校企联系不紧密、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不明显。
因此,在“双高”建设过程中,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要适时将省级示范院校的教学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特别是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管理、技术等要素,形成现实生产力,强化自身造血機制;同时,激发社会服务主体——教师的创新能力,并在职称晋升、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从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戴文静,周金城.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成效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18):13-19.
[2]吴一鸣.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12.
[3]朱爱胜.立足区域和行业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18):20-24.
[4]王鹏,陈迅,马京伟.中国高校经费投入、研发规模与科研产出——基于双门限模型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3):134-142.
[5]王石磊,刘志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工作机制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0):30-34.
[6]王金岗.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评价研究现状检视[J].教育与职业,2017(10):61-66.
[7]王丹,邵汝军.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基于质量工程数据[J].职业技术教育,2013(7):47-54.
[8]龚冷西,陈恩伦,贾玲.基于美国高校绩效评价的高职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以西部某省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7(1):68-73.
[9]蒋然,王丹,王剑.基于匹配原则的高职教育资源分配绩效评价研究——以江苏省质量工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14):60-64.
[10]马京伟,王鹏.中国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产出的门限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15(23):91-95.
[11]张亚丽.基于DEA技术的高校科研能力评价[J].江苏高教,2017(7):36-38.
[12]南旭光.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的问题、矛盾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14):7-13.
[13]武毅英,童顺平.探寻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J].江苏高教,2016(5):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