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和技术差距研究

2016-12-08 19:10李媛郭萍余康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

李媛++郭萍++余康

摘要:使用1979-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同前沿分析框架和数据包络方法,对各省份农业生产的相对组前沿技术效率、相对共同前沿技术效率以及技术差距率进行测度,对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空间方面,四大地区相对组前沿的技术效率均较高,接近于1,相对共同前沿的技术效率差异较大,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小于东部和东北地区;时间方面,东部和东北地区相对组前沿和相对共同前沿的技术效率都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共同前沿的技术效率则呈下降趋势,2005年后才有所回升。

关键词:农业技术效率;技术差距;数据包络分析;共同前沿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8-4841-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8.053

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者面临的生产环境,如自然资源禀赋(土壤质量、气候等)、基础设施(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市场化程度、金融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等;二是生产者本身的特征,如文化程度、健康、年龄、性别等。无论是生产环境还是生产者本身特征,中国农业地区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显然,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政策涵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地区农业技术效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例如:全炯振等[1-7]采用的是SFA方法,陈卫平等[8-13]采用了DEA方法。这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深了对农业技术效率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无法将决定农业技术效率的两方面因素分离,即无法识别影响农业技术效率的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而如果不加区分,可能会误导政策。

ODonnell等[14]提出的共同前沿分析框架(Meta-Frontier)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该分析框架通过引入共同前沿与组前沿概念,将相对共同前沿的技术效率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相对组前沿的技术效率,它由生产者本身的特征决定;另一部分是组前沿与共同前沿的距离,它由生产者面临的生产环境决定。这样就可以将决定技术效率的两方面因素进行分离。Chen等[15]采用基于SFA的共同前沿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农业技术效率和技术差距;刘建桥等[16]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和非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技术效率和技术差距。由于SFA是一种参数方法,需要先验设定前沿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和非效率项的分布形式,其估计结果对设定的参数比较敏感,而DEA无需对前沿生产函数形式和随机误差项的分布形式做任何设定。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DEA的共同前沿分析框架研究中国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和技术差距,将农业技术效率分解为相对地区前沿的技术效率和技术差距两部分,并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变量与数据来源

2.1 变量

产出变量。用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牧业总产值和渔业总产值作为4个产出变量,并用各自的生产总值指数,将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牧业总产值和渔业总产值平减为1990年可比价格。

投入变量。劳动投入: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表征。土地投入: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加上水产养殖面积之和表征。机械动力投入: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表征。化肥投入: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表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等。灌溉投入:用有效灌溉面积表征,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为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的、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

2.2 数据来源

数据为1979-2012年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其中,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海南省并入广东省,未包括西藏。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4个组,分别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其中,东部地区有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有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地区有黑龙江、吉林和辽宁。所有数据均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和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 估计结果

表1显示,1979-2012年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对组前沿、相对共同前沿的农业技术效率以及农业技术差距率。

3.1 相对共同前沿的农业技术效率(MTE)

从地区MTE看,地区间MTE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MTE均为0.96,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为0.76和0.82,与东部和东北部差异明显。如图1所示,东部地区的MTE除1990-1993年外均较稳定,保持在0.95以上。东北地区的MTE波动性较大,1997年之前基本在0.95以上,之后下降至0.95以下。中部和西部地区MTE在1979-2005年间持续下降,中部地区下降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18个百分点。2005年之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MTE有所上升。中西部MTE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视和环境治理,大力推行以减免税费为主要内容的“惠农新政”。此外,连续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三农”问题,从而加强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资,改变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提高。

3.2 相对组前沿的农业技术效率(GTE)

表1显示,1979-2012年中国各地区的GTE平均值分别为0.965,0.995,0.980,0.994,各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均在0.9以上,表明中国四大地区就各自所采用的生产技术以及现有的投入来说,技术无效率水平较低。这一期间,中部地区GTE平均值最高,江西、湖北和湖南等省均为1,仅安徽省在2003-2012年的技术效率较低。东北地区次之,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辽宁省的技术效率稳定为1,表明辽宁省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东部地区甚至在全国都是佼佼者。东部地区的相对地区前沿技术效率最低,这主要因为河北省较低的农业生产技术拉低了整个东部地区的平均技术效率;该群组里表现最佳的省份是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和广东等省市。西部地区的绝大多数省份在群组内的技术效率都较高,仅甘肃省的GTE小于0.9。

3.3 农业技术差距率(TGR)

从空间差异来看,地区间TGR相差明显,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0.995,0.964,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生产前沿基本接近共同前沿,也说明了将全国分地区观察的合理性。中部地区TGR最小(0.814),利用现有的投入和技术水平,中部地区的最大产出仅是中国潜在最大产出的81.4%,在农业生产环境方面仍较为落后,应加大在改善生产环境方面的投资与支持。西部地区的GTE是相当高的(0.980),但MTE却较低(0.788),这种差异导致了较低的技术差距率(0.803),这主要与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有关,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因此,政府应加强对西部地区农田水利灌溉、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力度。

从图2来看,东部地区TGR较稳定,多数年份接近于1,即生产前沿接近共同前沿且距离基本保持不变,是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先进区;东北地区自1998年后,由于黑龙江省拉低了整个东部地区的平均技术效率,造成TGR变小;中西部地区的TGR值出现大幅度下降,说明这两个地区的组前沿与共同前沿的距离有扩大的趋势,也表明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与最先进技术效率的差距在扩大。自2005年后,这两个地区的TGR有所增加,即中西部地区不断追赶东部和东北地区,地区前沿与共同前沿的距离在减小。

中西部和东部、东北地区产生上述差距的原因,主要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设施、人力和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社会和经济环境特点等有密切关系。首先,中国东部地区濒临海洋,水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广阔且土质肥沃,而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更是非常适合农业生产;中西部地区远离海洋,降水极少,沙漠分布广泛,农作物种类单一,导致农业技术效率降低。其次,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制约了西部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第三,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以东部带动西部发展的非均衡发展策略,政策向东部倾斜,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也向东部倾斜,使得东、西部农业生产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第四,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善于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西部地区深处内陆,缺少优越的改革开放条件,与东部农业方面的技术交流也不紧密,农业生产技术严重落后。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利用基于DEA-共同前沿分析框架,从地区差异的角度测度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和技术差距,得出如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空间方面看,四大地区相对组前沿的技术效率水平均较高,接近于1;相对共同前沿的技术效率差异较大,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小于东部和东北地区。表明中国东部和东北地区不论是在生产者自身素质方面,还是在生产环境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到产出的转换能力均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对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说,国家更应该加强对农业的重视,大力推行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缩短其组前沿与共同前沿的距离。

从时间方面看,东部和东北地区相对组前沿和相对共同前沿的技术效率都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相对共同前沿的技术效率则呈下降趋势,自2005年后才有所回升。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增加,大力推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并加大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投资力度。

就技术差距率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远小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且中西部的技术差距率呈下降趋势,自2005年后才有缓慢增长趋势。因此,对于技术差距较小(TGR较大)的东部和东北地区,应注重农业质量的提高,通过提高生产者自身的素质,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整合零散农业生产资源,使各省份的实际产出更接近组前沿面;对于技术差距较大(TGR较小)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来说,应依托并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加强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作机械,提高市场化程度,不断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改革现有的农业推广体系,改进农业投入要素的质量,使组前沿面不断接近共同前沿面。

参考文献:

[1] 全炯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J].中国农村经济,2009(9):36-47.

[2] WU Y R. Productivity growth,technological progress,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 in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5,21(2):207-212.

[3] FAN S,PARDEY P G.Research,productivity and output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53(1):115-137.

[4] XU 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2):108-121.

[5] FAN S,ZHANG X. 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New national and regional measur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2,50(4):819-838.

[6] ROBERT W M. A revisionist view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3,21(1):117-131.

[7] 李谷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评论,2009(1):60-68.

[8] 陈卫平.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J].中国农村观察,2006(1):18-38.

[9] 顾 海,孟令杰.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及其构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15-18.

[10] 江激宇,李 静,孟令杰.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趋势:1978-2002[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3):113-118.

[11] 王 钰,宋文飞,韩先锋.中国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8):24-35.

[12] YAO S,LIU J. Economic reforms and regional segmentation in rural China[J].Regional Studies,1998,32(8):735-746.

[13] 李 静,孟令杰.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变动与分解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11-19.

[14] ODONNELL C J,RAO D S P,BATTESE G E.Metafrontier frameworks for the study of firm-level efficiencies and technology ratios[J].Empirical Economics,2008,34(2):231-255.

[15] CHEN Z,SONG S.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y gap in Chinas agriculture:A regional meta-frontier analysi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19(2):287-296.

[16] 刘建桥,孙文全.江苏、浙江和上海各地(市)农业技术效率比较研究——基于共同随机前沿分析的实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76-281.

[17] HAYAMI Y,RUTTAN V W.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 60(5):895-911.

[18] BATTESE G E,RAO D S P,ODONNELL C J. A meta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estimation of technical efficiencies and technology gaps for firms operating under different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4,21(1):91-103.

猜你喜欢
数据包络分析
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效率研究
基于DEA的输配电企业作业成本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