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凯1 秦雪琴1 焦 琳1 周 丽1 王丽芬2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生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20~40岁青壮男子,35岁以上男性35%~40%患有本病,占泌尿外科男性患者四分之一左右[1]。目前慢性前列腺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西医对慢性前列腺炎多采取西药联合物理疗法疗法,但前列腺解剖结构比较特殊,其组织上皮上的类脂质膜能阻止抗菌药物进入前列腺腺泡,造成其临床治疗并不理想且易复发[2]。中医很早就有对其症状的描述。如《素问·痿论》曰:“思想无穷,所愿大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瘘,及为白淫。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独特优势,方法众多、疗效显著,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脾两虚、脾肾亏虚,标实为血瘀、湿热等,且最终演变为虚实夹杂之证[3]。《中医方剂大辞典》[4]一书载录秦汉至新中国初期许多中医名家治疗精浊有效方剂,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用药配伍规律,为现代临床治疗精浊提供借鉴和指导。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分析资料,建立数据库,收载精浊方剂208首,共含中药196味。
1.2 数据规范 药物名称以《中药学》[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进行规范,如破故纸规范为补骨脂、贡桂规范为肉桂等。对于同一药物的不同入药部位,如茯神、茯苓皮统一为茯苓。中药名称因品种、地域、炮制等不同而存在差异,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将异名同药的药物根据《中药学》统一作规范处理,如生牡蛎、煅牡蛎统作为牡蛎收录等。对于《中药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没有的药物,如羊胫、鼓子花、黄蜡等,统计时暂时舍弃。药物性、味、归经以《中药学》为规范,如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属利水渗湿药。
1.3 统计方法 将符合筛选要求并规范整理后的中药复方药物数据,包括中药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采用二分类的量化方法处理,将每味中药按“无=0,有=1”进行赋值,录入Excel2010软件,建立药物电子数据库,并采用Spss 20.0对药物频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其中用方频率=出现频次/中药汤剂复方总数,用药频率=出现频次/总频次。
经上述方法筛选,共纳入《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精浊处方208首,涉及中药196味,累计使用药物总频次1466次,药性总频次1466次,药味总频次2357次,归经总频次3764次。
2.1 高频药物使用分布 由表1可知,使用频次≥15的药物分别为茯苓、龙骨、甘草等,共31味药,以上药物累计使用频次850次,累计占药物总频次(1466次)的57.98%。
表1 治疗精浊高频药物使用分布表
表1 治疗精浊高频药物使用分布表
2.2 高频药物功效分布 由表2可知,药物频次≥15的分别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等8类。其中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以上3种药物累计使用频次629次,占总频次(1466次)的42.88%。
2.3 高频药物药性分布 由表3可知,药物频次≥15的药性分布为温性、平性、寒性等4种。其中温性>平性>寒性,以上3种药性累计频次806次,占药性总频次(1466次)的54.97%。
表2 治疗精浊药物功效归类分布表
表3 治疗精浊药物药性归类分布表
2.4 高频药物药味分布 由表4可知,使用频次≥15的药物药味分别为甘味、辛味、苦味等6种。其中甘味>辛味>苦味,以上3种药味累计频次1016次,占药味总频次(2357次)的43.10%。
表4 治疗精浊药物药味归类分布表
2.5 高频药物归经分布 由表5可知,药物频次≥15的归经为肾经、脾经、肝经、心经等8条。其中肾经>脾经>肝经>心经,以上4条归经累计频次1720次,占归经总频次(3764次)的45.68%。
表5 治疗精浊药物归经归类分布表
研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所载的治疗精浊方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将中药功效、药性、药味及归经等特征性因素进行总结,发现中药特征与其治疗精浊存在一定的关联规律,以此为临床医生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慢性前列腺炎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于中医古籍之中, 根据其外在症状概括为“淋证”“白淫”“精浊”“白浊”范畴[7]。目前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没有明确的认识,多数观点来自于文献和男科医家的各个观点。徐福松[8]认为, 体虚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根本原因, 充血、感染是发病的外部条件;久病伤及脾肾是其病机由实转虚, 肾虚为本, 湿热是标, 久病入络, 精瘀络脉乃慢性过程之病理反应。王琦[9]认为, 本病的病机特点是湿热之邪久郁不清, 致腺体脉络瘀阻, 腺管排泄不畅, 呈现瘀浊阻滞的病理改变。秦国政根据长年临床实践和多中心临床观察实验结果提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从疮疡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全新理念[10]。慢性前列腺炎从疮疡论治,提出消、托、补三法,根据前列腺局部病变进行辨证治疗。前列腺体肿胀、疼痛、触痛以消法为主;前列腺体缩小质软或平陷、无痛,相当于疮疡虚证,则用补法;介于两者之间,虚实夹杂则用托法。因此,从疮疡论治慢性前列炎其治疗方法为清热通利、消痈托毒[11-12]。并开展了基于“疮疡理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证实从疮疡论治CP的方法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13]。从本研究的文献数据挖掘结果来看,药物多以温补肾阳,利水渗湿药物为主,多归肾、脾、肝、心经,佐证了当代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3.1 高频药物使用分布分析 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有茯苓(101次)、龙骨(56次)、甘草(42次)。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而前列腺在生理功能上有“腑”的部分特性,腺液排泄通畅,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14],而现药理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利尿、抗氧化、抑菌、抗炎、降血脂、美白、抗氧化、抗癫痫等作用[15],茯苓对于慢性前列腺炎有良好效果。龙骨有平肝潜阳,安神镇静,固涩收敛等功效。《黄帝素问》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慢性前列腺炎可从疮疡论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6],龙骨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的药理作用,对于缓解慢性前列腺炎造成疼痛和焦虑有很好效果。甘草有补中益气、解毒清热、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7],甘草具有抗炎、提高机体对毒物耐受性等肾上腺皮质的作用,同时能抗心律失常、解痉和神经保护,对于前列腺抗炎、缓解疼痛具有良好效果。茯苓、龙骨、甘草从中医理论具有利水渗湿、镇静安神、补托扶正等功效,且具有抗炎、镇静、解痉等药理作用,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方面就有一定的疗效。
3.2 高频药物功效分布分析 功效前4类药物为补虚药(370次)、利水渗湿药(175次)、安神药(84次)、收涩药(74次)。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18]。长期反复感染 (湿浊内蕴) 是致病的关键因素, 而病机特点多以体虚 (脾虚肝郁、中阳不足)[19]为主,其治法以通阳调气、疏肝健脾为要, 泄浊利湿、散结化瘀为辅[20]。本次数据探析以补虚药为主,强调调补脾肾的必要性,同时利水渗湿药兼顾慢性前列腺炎关键治病因素,符合慢性前列腺炎疮疡论治以通为用的原则,辅以安神、收涩药达到缓解焦虑、通收互用。
3.3 高频药物药性分布分析 药性前3位为温性(352次)、平性(315次)、寒性(139次)。温性药多为补益肝肾为主;平性药多为甘草、人参、莲子养心安神为要;寒性药多为泽泻、滑石、车前子利湿通淋为主,药性归属符合慢性前列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对于其治疗起到药性对症的作用。
3.4 高频药物药味分布分析 药味频次前4位为甘(606次)、辛(253次)、苦(157次)、咸(134)。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可顾护脾胃,扶正祛邪,治病求本,调和诸药;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效,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苦味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具有清热燥湿、泻火存阴的功效;咸味能软坚、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并可引药入肾。甘、苦、辛、咸味药物并用,体现了用药补泻结合,标本兼治,共同达到祛邪而不伤正之功。
3.5 高频药物归经分布分析 归经频次前4位为肾经(669次)、脾经(412次)、肝经(322)、心经(317次)。《医经精义》亦说:“女子之胞,名血海,名子宫,以其行经孕子也;男子之胞,名丹田,名气海,名精室,以其为呼吸之根,藏精之所也[21]。现代学者认为精室当囊括与男子生殖相关的诸多器官组织, 包括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等[22]。慢性前列腺炎当属中医“精浊”范畴。王肯堂《证治准绳》曰:溺与精,所出之道不同。所以淋病在溺道,浊病在精道。吴谦《医宗金鉴》叙述更为明确:“浊在精窍溺自清,秽物如脓,阴内痛,赤热精竭不及化,白寒湿热败精成”。前列腺所属精室,慢性前列腺炎在中医里为精浊、白浊名之。本次数据挖掘前两高频归经为肾、脾经,调补脾肾、兼顾先后天,以补虚扶正,托毒排脓为要;肝藏血、主疏泄,气机的条畅直接影响前列腺液的排泄,同时精血同源,进一步说明条畅肝经之重要;慢性前列腺炎从疮疡论治,《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为主宰、五脏六腑之大主,前列腺为腑、以通为用,直接受制心的调控。《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为白淫”进一步说明心经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精浊处方中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等分析,可以发现历代医家治疗精浊常用药物为肉苁蓉、菟丝子、龙骨、牡蛎、泽泻、车前子、茯苓等药物,以温肾助阳,利水渗湿,宁心安神为法,选药多温平,且归经多为肾经、脾经、肝经、心经。以上药物规律分析能佐证当代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和治疗。进一步明确慢性前列炎从疮疡论治的正确性,对于当代医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用药及开拓治疗新思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