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下气汤辅助治疗中虚气滞型胃食管反流病60例临床观察

2019-02-11 05:2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23期
关键词:嗳气反酸反流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4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胸骨后及剑突下烧灼感、酸反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1]。主要临床表现[2]为胸骨后烧灼感、酸反流、吞咽困难等,且患者多伴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腹痛胀气、食欲差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大,饮食不规律等,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已发展为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率还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3]。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方面多采用抑酸药物配合胃肠动力药物,对于不能耐受长期服药的患者还可采取手术或内镜治疗,此类治疗方法虽然针对性较强,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对药物产生依赖停药后复发情况,手术患者术后引起腹胀吞咽出现困难,内镜患者产生穿孔等并发症状况[4],因此探寻新的有效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下气汤作为中医名方,疗效确切,本研究旨在观察加味下气汤治疗中虚气滞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内科收治的中虚气滞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21~64岁,平均(42.65±14.37)岁;观察组60例,有男35例、女25例,年龄22~65岁,平均(42.93±14.5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项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进行。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5]:① 具有反酸、烧心、咽喉不适、上腹痛、腹胀、咽喉炎、咳嗽等症状;② 内镜检查确认存在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中医诊断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6]中虚气滞证的症候标准:主症: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次症:胃脘隐痛、食欲不振、纳呆神疲、大便溏薄、胃痞胀满;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时具备主症和2项以上次症者,结合舌脉参考即可确诊。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 符合GERD西医诊断和中医证候标准,且年龄在20~65岁之间;② 入组前1周未服用其它相关胃动力药;③ 患者和(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合并有心、肝肾等全身系统严重疾病患者;② 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③ 病理显示需手术或内镜治疗患者;④ 伴有消化道溃疡或消化道肿瘤患者;⑤ 精神异常患者;⑥ 依从性差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方法,药物为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规格:40 mg×7s;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60916),口服,40 mg/次,1次/d,早餐前30 min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加味下气汤治疗,药方组成:半夏9 g,茯苓9 g,杏仁9 g(泡,去皮尖),芍药6 g,橘皮6 g, 五味子6 g,贝母6 g,甘草6 g。随证加味如下:痛甚者加延胡索10 g,痰湿盛者加苍术10 g、泽泻10 g,胁痛者加柴胡10 g、香附10 g,呃逆频繁者加丁香10 g、代赭石10 g。水煎剂,200 mL/次,1次/d。两组均治疗8周。

1.5 观察指标 ①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② 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腹痛);③ 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水平变化(评分项目:胃脘胀痛、大便溏稀、嗳气反酸、咽异感;分值0~3分,0分正常,1分轻度异常,2分中度异常,3分重度异常)[7];④ 比较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GQOL-74)改善情况,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8];⑤ 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水平。

1.6 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参考《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9],具体为:痊愈:治疗后主症消失,中医证候积分缓解≥95%;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缓解≥70%;有效: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中医证候积分改善≥30%;无效:治疗后症状未改善或病情加重。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33%(59/60)高于对照组的88.33%(53/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后,观察组在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腹痛等症状缓解时间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在胃脘胀痛、大便溏稀、嗳气反酸、咽异感等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组别例数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腹痛对照组605.43±1.875.94±1.644.37±1.53观察组603.62±1.21∗4.31±1.25∗2.84±1.0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在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等生活质量项目评分方面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5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对照组出现2例口干、1例头晕,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3/60);观察组出现1例头晕,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7%(1/6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不良反应未对本实验造成任何影响,且都于发生后1日内自行缓解。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临床常见消化类疾病,发病原因较多,病情难愈,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困扰。祖国医学中并没有关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记载[10],经查阅文献发现,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呕哕病诸候·噫醋候》中定义该病为“噫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称之为“咽酸”;《太平圣惠方》表示为“醋咽”;吴勉学在《河问六书》记作“中酸”;《素问》则记载为“吐酸”;唐守元在《医林绳墨》中称为“吞酸”;明清之后医家多将该病归属于中医学“嘈杂”范畴;而在《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胃食管反流病被命名为“食痹”。该病病位在食管,但是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亦和肝、胆、肺等脏腑有关。《四圣心源》曰:“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脾主运化微精之物,胃主纳受水谷之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有序,运行不止。人们在生活中,由于工作压力、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造成饮食不良、忧思过甚或久病不愈,致脾胃有损,久之致阳气损伤,丧失化湿浊之力,进而阻滞脾胃气机,终致脾胃升降失常,发作反酸[11]。

杨芸峰[12]、陈卫军[13]等研究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至食管而出现反酸。杨威[14]、王均海[15]等针对该病的辨证必须把握“滞”和“虚”两个字,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益气、升清降浊、调节脾胃气机,使其升降有序。下气汤源自《四圣心源·卷四》,乃是黄元御为清降肺胃所设,半夏[16]降逆止呕,多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中,既可有效抑制咳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液PH值,进而保护食管,还可有效激活迷走神经,起到止吐作用,达到降气和胃的功效;茯苓[17]可健脾宁心;贝母[18]清热和胃,降燥去火,缓解患者嗳气反酸症状;杏仁辅助胃降浊润肠,加速胃肠排空;芍药缓解腹痛、胃痉挛;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炒白术健脾益气,调节胃肠运动,避免胃肠痉挛;杏仁主要成分为杏仁蛋白,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橘皮[19]理气调中,通过抑制乙酞胆碱,减少胃肠痉挛性收缩,缓解胃肠道痉挛状态,促使胃排空;炙甘草调和诸药,发挥抗炎、镇痛功效。诸药合用,共奏和胃健脾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加用下气汤治疗后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中医证候积分水平及生活质量评价方面均好于单纯应用西药的对照组,提示下气汤应用于治疗中虚气滞型胃食管反流病其疗效确切、症状改善明显,可有效调理脾胃,使胃肠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司阳[20]、张咏冬[4]的研究一致。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加味下气汤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综上,采用加味下气汤辅助治疗中虚气滞型胃食管反流病其疗效确切,症状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嗳气反酸反流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非酸反流引起胃食管反流烧心症状的特点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
嗳气饱胀,可能是肠胃“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