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殊需要儿童转衔研究综述及启示

2019-02-10 03:59李晓翠李鑫李爽
科教导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美国

李晓翠 李鑫 李爽

摘 要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百度学术数据库,以“美国转衔”为检索条件,检索出我国发表的关于美国特殊需要儿童转衔的相关文献,采用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文献分析。总结回顾了国内对美国特殊儿童转衔相关问题的研究经验,并提出对我国转衔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转衔 特殊需要儿童 美国

中图分类号:G7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2.070

Summary and Enlightenment of Research on Transpiration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America

LI Xiaocui, LI Xin, LI Shuang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614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base of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network and baidu academic databas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transfer of American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published in China was retriev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merican transfer" of titles,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omestic research experience on the transfer problems of special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uts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fer in China.

Keywords transition; special needs children; USA

0 引言

转衔贯穿一个人生命始终,意指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其往往面临着角色、任务和生活形态的改变。[1]普通学生在面对新的自然、社会以及心理环境时,常常表现出不适应的状态,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各个发展阶段上的转衔往往更加困难。我国的特殊儿童基数日益增多,特殊儿童的阶段性发展需要转衔的支持,而我国的转衔起步慢、总量少、水平低。因此,回顾和总结出关于美国转衔服务的相关研究成果、经验以及问题,可为我国的转衔服务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

1 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搜索,对发表在国内刊物的关于“美国转衔”的文献进行统计。基于百度学术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美国转衔”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剔除与研究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筛选出21篇论文,其中19篇为期刊论文,硕士论文2篇。采用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收集到的21篇文献进行分析如下。[2]

2 结果统计与分析

2.1 论文发表概况

2.1.1 论文发表的时间

根据图1的趋势图可以发现,关于美国转衔的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跨度在2005~2018年,国内特殊教育领域发表的关于美国特殊需要儿童转衔的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关于美国转衔的研究起步晚,第一篇文献发表于2005年,此后几年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几乎为0。2009~2013年论文发表数量较少,只有2010、2013年期间各有一篇,直至2014年文献数量出现第一个高峰,为6篇,2014~2018年我国对美国转衔的研究没有中断,发表文献共18篇,并在2018年出现了第二个小高峰。总的来说,我国对美国特殊需要儿童转衔的研究虽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仍比较薄弱,还可进一步加强对此领域的研究。

2.1.2 论文发表单位

将我国研究美国特殊需要儿童转衔论文的作者单位按高校、一线学校、特教指导中心和合作机构(前三者的合作)四类划分,[2]21篇文献中有20篇来自高校,论文数量占总数的95%,高校以华东师大、华中师大和重师大为主要研究机构,分别共计7篇、3篇和3篇。还有一篇来自广东的一线学校,特教指导中心和合作机构没有发表相关论文。由此表明,近15年来,高校是我国对美国特殊需要儿童转衔服务的主要研究者,这可能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学生英语能力比较好,对美国的转衔服务理解更加容易,再则高校一般有与外国的合作,可以丰富对美国转衔了解的途径。另外,特教指导中心和合作机构在这方面发表论文欠缺,以后可多加研究。

2.1.3 论文发表的刊物情况

除去2篇硕士论文外,其余文献共19篇期刊论文,分布于以上9种期刊中。从表1可知,近15年来国内刊物上关于美国转衔的论文分布不集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是《现代特殊教育》、《中国特殊教育》和《绥化学院学报》,分别是7篇、4篇、2篇。其他刊物仅有一篇文献,占比极小。从期刊的学科领域来看,研究美国转衔的主要刊物《现代特殊教育》、《中国特殊教育》属于特殊教育领域。从期刊等级来看,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有4篇,占全部論文的21.1%,比例不大。说明目前我国对美国转衔的研究缺乏缺乏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文献的质量有待提高。[3]

2.2 论文的研究对象

2.2.1 对象类型

将论文研究对象依据学生的障碍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表2显示,我国对于美国转衔的研究,侧重集中研究特殊需要儿童整个群体,还未分化到各类具体障碍类别,对于美国某些类型障碍儿童的转衔研究还不够深入,比如听力障碍儿童的转衔研究欠缺,以后可多加关注此类型研究。

2.2.2 对象的阶段

我国对美国的特殊需要儿童转衔的研究涉及多个阶段,对收集到的21篇论文进行阶段划分,主要分为学前阶段转衔、义务教育阶段转衔、义务教育阶段后转衔以及其他类转衔。首先关于学龄前的转衔,包括出生的医院到家庭,从家庭到早期干预中心,从早期干预中心到学前幼儿园,从幼儿园到小学,研究这一阶段的文章有4篇。[4]义务教育阶段的转衔研究比较少,只有1篇。主要研究的是中学后转衔,包括升学、适应成年生活和职业转衔,共8篇。其他类转衔共8篇,主要从生涯发展等角度来研究特殊需要儿童的转衔,还有部分不能明确地归为以上三种阶段的转衔也划分为第四类,比如从医院到学校的转衔。说明我国对美国转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转衔和生涯转衔,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转衔极为匮乏,说明了学者对不同学段、安置环境、班级之间的转衔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也说明学者了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成年生活的重视以及学生整个生涯教育的关注。

2.3 论文的研究方法

我国发表的关于美国特殊需要儿童转衔服务的论文主要是描述性的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文献法、学术交流等方式搜集美国的特殊需要儿童转衔服务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辨,缺乏实践研究。这也可能是因为国别的差异导致实践研究的不便导致的,以后应突破地域限制,多增加关于美国的实践研究。

3我国对美国特殊需要儿童转衔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美国转衔的定义

一般来说,转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且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5]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1982)解释转衔是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由一个地方转变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或现象。[6]1984年,玛德琳·威尔首次对“转衔”做出定义,提出转衔是学校之后、就业之前的一段时间,是衔接学校和成人生活的桥梁。[7]哈彭认为转衔是指学生突然由主要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包括就业、接受高等教育、经营家庭、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及经营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等成人角色。简而言之,转衔可简释为转变和衔接,一是障碍学生转变身份,二是身份转变后的衔接。[8]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1990)在法律层面上对转衔服务进行定义,认为转衔服务包括学校期间和离校后的一系列的协同活动,以学生的个体化需要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例如:独立生活、社会参与等。[9]2004年美国《障碍者促进法案》定义转衔为:为儿童安排的系列活动,并且以儿童未来结果为导向的活动过程。由此可总结出:(1)转衔是一个临时的、过渡的过程;(2)转衔的最终目的是为更好地适应下一阶段的生活,转衔是一个准备的、过渡的阶段;(3)转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儿童动态的生活中动态地运行。

3.2 美国关于转衔的相关法律

(1)1986年《残疾儿童教育法修正案》首次提出“转衔”一词,但未对“转衔”进行概念界定。[10]

(2)1990年,《障碍者教育法》要求将转衔纳入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在法律上对转衔服务进行了界定。[11]

(3)1997年美国出台《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法案》,强调了转衔的重要性,并将转衔计划年龄从16岁提前到14岁。[12]

(4)2004年颁布《障碍者教育促进法》,提出转衔需考虑儿童的个别优势、偏好和兴趣。[13]

3.3 美国关于转衔的理论与实践

辛伟豪提到美国重视IEP 计划中转衔计划对学生生涯的影响,根据美国的相关实验总结到转衔计划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转衔计划的质量越高,转衔教育的成效越好。并提出了希望提高转衔计划的规范性和促进转衔计划的循证本位实践,这充分说明了转衔的有效性和重要性。[14]

美国的转衔模式大致经历了“桥梁”模式到“社区调适”模式到“三阶段职业转衔”模式到“分类学”转衔模式,徐添喜对这几种模式开展比较分析后提出要以哈彭的转衔模式为理论指导,以科勒的各领域转衔服务举措为行动纲领,依据韦曼提出的时间节点开展转衔服务。

李雅蓉认为转衔过程应该考虑团队建设、技巧准备、阶段规划及报告评价四个关键要素。但不同的阶段,转衔流程不同。美国幼小转衔的过程分为申请入学和制订IEP。中学转衔评估流程包括:(1)评估前准备,收集制订儿童未来的目标的信息及其方法,如何评估;(2)实施评估,包括对个人、环境以及一致性的评估;(3)评估后信息共享。就业转衔步骤为:(1)实施评估;(2)发展职业目标;(3)确定课程;(4)确定转衔服务;(5)确定就业服务机构;(6)设立年度目标。[15]

个别化转衔计划的制定需要成立转衔团队召开转衔会议,对个案开展转衔评估并确定负责人和完成目标的时间表。[16]个别化转衔计划应该包含:(1)确定学生的转衔目标;(2)确定完成目标的步骤及策略;(3)确定转衔服务的时间表;(4)确定转衔服务的负责人。

在美国的特殊需要儿童转衔会议中,特殊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普通和特殊教育教师、相关服务人员、咨询师、管理者雇主、中学后教育人员以及其他个人或专业的支持网络中的代表等与特殊儿童最近的转衔计划密切相关的代表都应与会,一起制定今后几年的转衔计划。

4 启示

4.1 完善对美国的转衔研究

(1)美国的转衔服务發展较早,转衔服务发展相对较完善。虽然近年来,我们持续对其开展研究,但研究的数量不够,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2)号召高校、一线学校、特教指导中心各机构进行合作,充分整合各机构的差异性角度,共同探讨美国的转衔。各学科各领域进行合作,增强转衔支持体系内各领域的交流,增强研究的质量和多样性。

(3)一些类型特殊儿童的转衔研究尚未开始或不够深入,如听力障碍儿童的转衔研究欠缺,要增加对不同障碍类型特殊儿童转衔问题的积极关注和探讨。

(4)增加调查法、实验法等实践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更加主动真实。

4.2 完善我国的特殊儿童转衔服务

(1)加强就业转衔理论研究,贯彻转衔的科学性。本文是我国对美国转衔服务研究的综述,虽然在转衔服务领域,美国的发展走在前面,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照搬,应该立足我国的国情,充分吸收美国转衔服务中与我国相适应的部分,在不断的研究中提出具有适合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转衔服务策略。

(2)完善细化特教法案,贯彻转衔的规范性。我国目前关于残疾人的法律法规不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但法规的内容过于概括,操作性不强,对于转衔服务也没有细致明确的规定。国家应该完善特教法案,让转衔服务的实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树立以人为本的特教理念,贯彻转衔的个别性。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每个学生在障碍类型、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个性品质等方面的个体性,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制定转衔计划,为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提供合适的个别化教育和服务。

(4)提倡多方合作,贯彻转衔的支持性。残障学生、残障学生家长、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用人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开展多方合作,优化资源整合,提供无缝式衔接与支持。转衔服务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团队合作模式,加强各转衔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我国应加强团队合作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为障碍者提供协调的转衔服务。

基金项目:乐山师范学院创新训练项目“听障大学生个别化职业转衔教育支持系统研究”(立项编号:201810649057)

参考文献

[1] 崔芳,于松梅.美国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服务及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0(01):40-42.

[2] 佘丽.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国内特殊教育分层教学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04):34-38.

[3] 陈影,雷江华.我国特殊需要学生转衔研究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2017(06):30-37.

[4] 崔芳,于松梅.美国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服务及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0(01):40-42.

[5] 李秀.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

[6] 杨淋先.智力障碍青少年生涯转衔之行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7] 宁宁.美国个别化转衔服务的发展特点及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7(01):76-80.

[8] 徐添喜,苏慧.从学校到就业:美国残障学生就业转衔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J].残疾人研究,2016(02):25-29.

[9] 美.休厄德著.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第八版.肖非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01-532.

[10] 李雅蓉,刘春玲,王和平.美国特殊儿童幼小转衔服务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8(11):22-26.

[11] 刘威.美国特殊儿童转衔服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2):126-131.

[12] 张阿妮,邓猛.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转衔服务能力的培养及其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8(02):64-69.

[13] 朱妍,鲁明辉.美国特殊儿童中学转衔评估及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5(10):14-17.

[14] 辛伟豪,刘春玲,董鸣利,王晶莹.2004年以来美国个别化教育计划研究热点[J].中国特殊教育,2018(05):54-60.

[15] 于文文.美国俄亥俄州自闭症学生就业转衔的实践与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5(16):17-22.

[16] 田艳萍.美国障碍学生的個别化转衔计划[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04):146-150.

猜你喜欢
美国
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美国儿童绘本出版中的性别理念研究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