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妙铃
[摘要] 目的 探究早期康复训练在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措施及效果。方法 择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70例进行研究,病例选取时间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观察组,参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参照组基础上行早期康復训练。组间比较两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疾病康复时间、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及则肢体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FMA、独立生活指数显著高于参照组,DSQL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糖尿病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施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生活能力,促疾病康复。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糖尿病下肢骨折;康复护理;生活能力;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2(a)-0109-02
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其机体抵抗力、免疫力较差,给临床治疗及护理带来一定难度。为确保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需同时辅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1]。该文则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的应用价值。现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70例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确诊为2型糖尿病下肢骨折;②知晓该次实验内容,自愿配合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肾、肝等脏器疾病;②伴有精神、神经疾病;③合并有恶性肿瘤疾病;④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沟通障碍。
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70例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分为参照组、观察组两组。参照组35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19例、16例,其年龄在34~86岁间,年龄均值为(49.36±3.46)岁,糖尿病病程在3个月~9年间,病程均值为(4.21±1.27)年,其中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踝上骨折、腓骨干骨折、经腓骨干骨折患者例数分别为11例、7例、6例、6例、5例;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0例、15例,其年龄在33~85岁间,年龄均值为(49.41±3.42)岁,糖尿病病程在3个月~9年间,病程均值为(4.24±1.22)年,其中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踝上骨折、腓骨干骨折、经腓骨干骨折患者例数分别为11例、8例、6例、6例、4例。组间比较两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基线资料可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观察组两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均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①病情监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疾病变化、血糖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并记录相关体征、血糖指标,若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②健康宣教。通过各种形式为患者开展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以通过提升患者的认知度进而提升其依从性及自我护理能力。③心理干预。耐心对患者进行情绪疏导,为其介绍成功病例以提升患者治疗信心,指导患者亲友多陪伴、鼓励患者。④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减少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摄入,睡前适当适量加餐以避免夜间低血糖。⑤功能锻炼。患者体征平稳后,根据其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康复锻炼,如患肢股四头肌长收缩训练、小腿关节伸展训练等。
观察组则在各项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施行早期康复训练,具体措施为:①术后第1天。全面、综合评估患者机体及患肢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早期康复训练方案。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小腿三头肌等张训练、等长训练,2~3次/d;指导患者进行足趾跖曲和背伸运动,5~10次/d。②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腓肠肌等张训练、等长训练,2~3次/d;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小关节主被动训练,各关节行20次,指导患者训练时动作轻柔,并逐渐扩大关节活动范围。③术后第3~7天。指导患者进行全身训练,如髋关节、膝关节等屈曲训练,1次/d,20 min/次。④术后第2~4周。鼓励患者尽早床上坐位,并行坐立训练。摇起床头并逐渐增加斜度,直至患者能完全坐起,行坐起训练过程中需为患者做好保护措施。⑤术后第5周及之后。患者离床后指导其进行压腿、屈膝、站立、行走、负重及平衡训练,其中负重训练由25%开始逐渐加重至100%。行各项训练时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原则上2次/d,30 min/次。术后3个月开始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渐进行慢跑、游泳、微下蹲等训练。
1.3 评价指标
采用FMA(简化运动功能评价表)评估两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量表总分为100分,得分越低则肢体功能障碍越严重;采用DSQL(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得分越高则生存质量越低;采用独立生活指数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指数越高生活能力越强。
同时,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糖尿病控制时间、住院时间。
检测、记录两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的血糖指标,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该次研究结果数据,结果中评分、时间、血糖指标均以(x±s)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MA、DSQL、独立生活指数对比
观察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FMA、独立生活指数显著高于参照组,DSQL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FMA、DSQL、独立生活指数对比[(x±s),分]
2.2 骨折愈合时间、糖尿病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糖尿病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糖尿病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x±s)
2.3 血糖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血糖水平对比(x±s)
3 讨论
糖尿病为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临床发病率、致残率较高,会引发“钙负平衡”等系列激素水平变化[2]。而中老年人群为糖尿病高发人群,其机体功能及骨密度明显下降,加之日常生活中引发下肢骨折的因素较多,致使糖尿病患者并发骨折的概率升高[3]。糖尿病下肢骨折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度及困难度,更易引发肢体功能障碍等情况,进一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4]。为此,在对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疾病治疗同时需施行优质护理干预,并尽早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促疾病康复[5]。
在心理疏导、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各项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施行早期康复训练,于术后第1天开始,即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并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于术后各阶段循序渐进指导患者进行各项康复训练,在控制血糖水平同时促患者骨折愈合。该文结果数据亦显示,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FMA、独立生活指数更高,DSQL评分更低,骨折愈合时间、糖尿病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值更低(P<0.05)。
综上所述,施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的生存质量、生活能力,促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月云.探討早期康复训练在糖尿病下肢骨折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8):87-88.
[2] 吴阿花,陈美香.早期康复训练在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2):157-158.
[3] 周翠鸾,刘岩,杨雪,等.早期康复训练在糖尿病下肢骨折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21):2634-2636.
[4] 潘冬梅,陈宝珍.早期康复训练在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5):143-144.
[5] 肖瑞霞.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效果及护理特点[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4):145-146.
(收稿日期: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