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钢琴奏鸣曲作为大型器乐体裁,是西方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体裁,从巴洛克时期这一体裁诞生到十九世纪,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进入二十世纪,钢琴奏鸣曲体裁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尤其在美国有了本土性和现代性的发展。本文按时间脉络分析了美国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进程,并对其发展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美国钢琴奏鸣曲;本土化;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鋼琴奏鸣曲体裁特点
奏鸣曲是最早兴起于西方的器乐体裁之一,作为独立于声乐的器乐艺术,它的发展经历了从组曲转变为具有高度逻辑组织关系的大型套曲的漫长过程。由于奏鸣曲体裁形式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赋予了不同的音乐内容,这些都使奏鸣曲这一体裁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奏鸣曲始终保持着不朽的魅力。
早在16世纪,就有以奏鸣曲命名的器乐曲诸如G·戈尔扎尼斯的《琉璃奏鸣曲》或G·加布里埃利的《轻和重奏鸣曲》,它们并非现代意义的钢琴奏鸣曲,只是代表最为简单的器乐形式。进入17世纪,奏鸣曲有了真正的起源,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一类是教堂奏鸣曲,另一类是室内乐奏鸣曲。教堂奏鸣曲继承了坎佐纳复调合唱的形式和具有对比性的结构。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是教堂奏鸣曲的奠基人,他创作了众多不同风格的奏鸣曲,J·S巴赫就是在他其基础上发展了最早的奏鸣曲的体裁形式。不同于教堂奏鸣曲,室内乐奏鸣曲是由众多的舞曲组成,有着完全不同的轻快风格。我们熟悉的斯卡拉蒂的五百首奏鸣曲就属于室内乐奏鸣曲,为古典奏鸣曲的曲式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入古典时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已基本成熟,曲式结构也固定为三到四个乐章,这已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奏鸣曲,通常近代奏鸣曲经典的三个乐章包括第一部分的典型奏鸣曲式、第二部分的慢板乐章和第三部分的小步舞曲或三重奏。维也纳乐派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均以钢琴奏鸣曲为体裁创作出大量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不同调式进行尝试,同时探索了更加丰富的织体、更加细腻的主题,钢琴奏鸣曲达到了发展中的第一次高潮。进入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发展,这些作品有了标题性内容,充分表现了浪漫主义的史诗性和抒情性,同时,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主题有了更大的发展和变化,乐章数目不一,出现多乐章或单乐章形式,如浪漫时期肖邦和舒曼的为数不多的钢琴奏鸣曲均为四乐章,而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中首次成功地将类似于奏鸣曲的各部分材料有机结合、统一为单乐章的作品,这些均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对奏鸣曲已不限制在外在结构的规范,而更多是关注音乐内容的组织和统一。在印象主义阶段,音乐受到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的影响,表现出超越现实的、抽象朦胧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创作更为少见,除了以协奏形式出现的如大、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外,只有拉威尔以《小奏鸣曲》命名、创作了钢琴奏鸣曲体裁的作品,拉威尔的这首作品继承了传统的体裁结构,在音乐语言中运用了大量九和弦、重置和弦,具有一定的现代性。
二、美国钢琴奏鸣曲的新发展
(一)模仿阶段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南北战争后,美国逐渐出现了具有专业素养的本土作曲家。这些作曲家大多有赴欧洲学习音乐的经历,因此在他们的创作中具有更精深的技巧,并且具有与欧洲同步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追求。这些作曲家被称为第二新英格兰学派,其代表人物除了潘恩,还包括霍雷肖·帕克、乔治·W·查德威克、亚瑟·富特和爱德华·麦克道尔等,作曲家们为了创建一个与欧洲音乐活动水平相当的、受过教育的、知识渊博的音乐社区,他们建立一种新的音乐实践研究过去的音乐,因为过去的艺术可以为美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用的资源。
(二)本土意识发展阶段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背景是在19世纪末,由于黑人大量涌入北方城市,形成了一定的种族聚合。作为一个原本独立的民族,黑人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信仰习惯,虽然受到地位不公的待遇,但黑人中的文化精英仍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最终受到了白人的重视,自此,以黑人文化发展核心地区“哈莱姆”命名的文艺复兴改变了黑人音乐文化事业在美国的地位,同时由于黑人音乐元素的运用,使美国音乐具有更强的本土意识。
这一时期作品具有典型本土化的作曲家有艾夫斯、科普兰、赫伯特·埃尔韦尔、罗伊·哈里斯、罗斯·李·芬尼等。其中很多作曲家受新古典主义和民族主义流派的影响,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音乐作品,其中在奏鸣曲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是作曲家艾夫斯和科普兰。很多作曲家在这一时期都在追求民族文化的表达,但通常表达民族内容的方式依然是欧洲浪漫主义的,相比之下,艾夫斯不仅创作深入了美国音乐文化,同时在技法上的创新同样摆脱了欧洲的传统。在钢琴奏鸣曲领域,他共创作了三首,分别是《三页奏鸣曲》《第一钢琴奏鸣曲》和《康科德奏鸣曲》,三首奏鸣曲表达了艾夫斯深刻的音乐认知和超验的哲学思想,在作品中借用了大量的美国元素动机和旋律。
(三)现代性创新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作曲家及其精英听众的审美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曾经麦克道威尔和他的许多同时代人对传统调性和语言的接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完全被打破。这一时期,原始主义、序列主义、表现主义和众多流派兴起,标志着艺术音乐世界范式的真正转变。这一时期,艺术家不再以一种既能吸引观众又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的方式来表达真、美或其他客观现实,他们追求“现代”音乐语言自由音调的界限,追求音符的独立性,认可更大的不协和,终于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越来越极端的世界观取代了传统的音乐模式。
卡特在他的奏鸣曲创作中描述道:“我试图将我的一般音乐观、感受,翻译成艺术大师的风格,为钢琴写作,就好像它是一门艺术,需要特殊的音乐词汇和与其他音乐类型无关的特殊个性。”他的钢琴奏鸣曲有很多特点,特别是节奏上的特点,除了独奏作品以外,在别的体裁作品中是不可能的。有一些是只有在钢琴上才能想到的旋律概念,正是出于这种为钢琴发明一种特殊词汇的决心,才出现了奏鸣曲的整个概念。和声材料的选择它们共振的影响,因为钢琴的一个特征是它的共振踏板效果,有些旋律是用和声来演奏的,甚至像赋格曲一样抽象的织体也完全转变为钢琴的概念,该作品的核心是围绕钢琴的声音,有别于其他音乐的声音。”
三、美国钢琴奏鸣曲的崛起原因
(一)移民背景下的自由意识形态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从早期殖民者的侵入到后来黑奴们的贡献,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移民的加入,一代代移民者为美国社会的兴旺、经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发展史就是社会的移民史。这些移民者不仅为新大陆贡献了他们的力量,同时他们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演变、创造了五彩缤纷的美国多元文化。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j·Boorstin)曾对于多元性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说道:美国的突出之点不在于外来移民到美国后能够融合成为一个国家,而在于如此众多的不同的人居然还多少保留了各自的特性。在众多的移民文化中,正是他们坚持自己的个性同时在相互的碰撞和影响下不断创新,才创作出具有美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是多元的,更是有包容力的。
(二)民族复兴的要求
如果美国的发展与多元包容的民族文化有关,那么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民族独立的思想。随着北美殖民在这片广袤荒凉的美洲扎根,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资产阶级的先进观念,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人民主权论”、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的“天赋权利”等,这些思想都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意识和自我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在18世纪,由于日益增强的民族意识和英国不断的剥削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在1776年爆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通过这场耗时8年的独立战争美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通过了独立宣言法案。《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造物主赋予的不能被他人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充分体现了美国人民乐观顽强、追求独立的民族精神。
(三)美国本土作曲家的诞生
进入二十世纪,美国整个国家的资源发展、财富和人口的增长都是惊人的。截至1900年,美国人口约为七千五百万,在1800年几乎不存在的芝加哥,到19世纪末已经发展成为纽约这类大型城市的竞争对手。十九世纪初还不为人知的铁路,在二十世纪已经用通信网覆盖了全国,并在远离十八世纪文明的地方造就了大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腾飞同样带动了音乐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各地纷纷成立各种乐团,正是在此背景下,美国涌现出第二代具有本土意识的专业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普遍具有世界水平,被欧洲团体所了解和熟知。作为第二代作曲家,一方面,他们不再像大多数前辈那样非要到国外求学不可,国内本身就有很有威望的教师作曲家,如哈里斯、塞欣斯、科普兰等;另一方面,还有很多欧洲艺术家移民到美国从事教学、创作,这使得美国音乐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作曲家不仅发展了美国的本土音乐,同时将20年代起风行全国的爵士乐、流行音乐同严肃的古典音乐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在本土音乐家中最具代表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他出生自纽约下东区,是俄罗斯移民的儿子,他的作品中体现着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原创,他不仅吸收了所有他听到的声音,包括黑人爵士乐、犹太音乐、锡盘巷的曲调和欧洲音乐会的作品,还用他的天才把这些元素合成为他自己独特的声音,为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他不仅打破了存在于欧洲艺术和本土音乐之间的障碍,还打破了所谓严肃的听众和痴迷于流行音乐和爵士乐的听众之间的障碍,使这一切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虽然他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不多,但创作了众多经典的交响乐作品,如他的管弦乐《蓝色狂想曲》(1924)、《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28)、歌剧《波吉与贝丝》(1935)等作品。这些作品都融合了古典、锡盘巷和爵士乐等音乐元素,为美国的音乐家起到了重要的表率作用,并進一步促进了美国专业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同时,这些作品给了奏鸣曲更清晰的方向,那就是发掘本民族元素,创作具有本土化特点的钢琴奏鸣曲。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Jill Carolyn Meehan:Issues of American Nationalism in Mid-To-Late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Art Music,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2017(10).
[3]周春.爵士乐时代视域下的哈莱姆文艺复兴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关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
[4]门洪华.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美]约翰·罗德哈梅尔选编,吴承义等译.华盛顿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苏美娟,西北师范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钢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