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枝词原是一种民间的歌唱,有“巴歌”巴人调”“巴渝竹枝”之称。它最早起源于古巴渝一带的巴人地区,后才逐渐发展到湘、鄂、渝等地区。而这些地域正是现今土家族的聚居生活之地。不言而喻,“《竹枝》是土家族先民所唱的歌谣”。《竹枝词》自唐兴起后得以流传发展,清代“改土归流”以后,随着汉文化的渗入,更是让《竹枝词》呈现出了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也出现了大量的竹枝词作品。这些作品中在描述土家族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等画卷的同时,也再现了土家族的音乐之美。
【关键词】清代;土家族;竹枝词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竹枝词最早出现在人们认识视野中是在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它是做为一种诗体所出现,但实际竹枝词原是一种民间的歌唱,有“巴歌” 巴人调”“巴渝竹枝”“竹枝歌”“竹枝”之称,它最早起源于古巴渝一带的巴人地区,后才逐渐发展到湘、鄂、渝等地区,有“竹枝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之说。从这些竹枝词的起源及发展地域,我们会发现这些地域正是现今土家族的族群聚居生活、繁衍之地。因此,不言而喻,“《竹枝》是土家族先民所唱的歌谣”。
一、清代土家族竹枝词
《竹枝词》自唐代兴起后得以流传发展,至清代时《竹枝词》的传唱更为普遍,尤其在清代雍正的“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文化的渗入,许多土家族文人群体对汉文化的日益热衷,更是让《竹枝词》呈现出了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不仅吸取了竹枝歌的精华,更是不断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土家族竹枝词文化。清代时期,土家族文人的《竹枝词》以汉文字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民间风俗、恋爱婚嫁等各个方面的事项,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形象鲜明的、多彩多姿的土家族民俗风情画卷。
结合收录的竹枝词作品与清代的地方方志等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清代土家族地区具有特色的竹枝词有“五峰竹枝词”“长阳竹枝词”“溪州竹枝词”“容美竹枝词”等,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土家族诗人,如彭勇行、彭勇功、彭勇为、彭司铎、彭秋潭、唐仁汇、向晓甫、陈光泰等,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具有可咏可歌的竹枝词。
二、土家族竹枝词中的音乐艺术活动
清代土家族的竹枝词以本土风俗、生产生活为创作源泉,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民族特性,在题材创作时更贴近生活,也大量地吸取了土家族民歌的特色。
(一)迎亲“打溜子”
在《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词注解》收录的彭勇行竹枝词有描绘到:“迎亲队伍过街坊,小儿争先爬上墙,‘叭叭‘隆隆花轿到,唢呐巧伴‘得披堂”。这首竹枝词是对土家族结婚仪式音乐活动的描写,其中“唢呐巧伴‘得披堂”一句里的“得披堂”不仅仅是乐器的象声词,也是指土家族所特有的打击乐——五支家伙哈,又称“打溜子”。土家族在婚礼仪式上,由五支家伙哈与唢呐所组成的被当地称为“八仙”的打击乐队是迎亲中必不可少的,它显示着男女双方对婚礼的重视与对未来美好的祈愿。
(二)嫁女唱哭嫁歌
“哭嫁连宵坐火床,姊呼小妹妹呼娘,儿童似解娇声假,特意焚膏看泪妆。”,“听说人家嫁女娘,邀呼同伴暗商量,三三五五团团哭,你一场来我一场”,这两首彭勇功的竹枝词所描写的是土家族女儿出嫁前特有的婚嫁习俗——哭嫁。土家族的哭嫁拥有浓郁的地域、生活色彩,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带有自身特有的哭腔民歌特色。在唱哭嫁歌时,众人围坐新娘身侧,不仅是新娘一人哭,也有姊妹、“同伴”一起来陪哭,一人哭唱罢,众人齐哭唱。从“哭上头”“哭戴花”“哭父母”“哭姐妹”到“哭上轿”,歌里有哭,哭里有歌,节奏自由多样化,虽然没有伴奏,但因内容丰富、曲调悲戚,直撼人心。
(三)社巴节唱摆手歌
在彭勇功另一首竹枝词中,用形象生动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土家族庆祝盛大节日社巴节,唱摆手歌、跳摆手舞的音乐活动场景:“山叠绣屏屏尾拖,滩悬石鼓鼓音和,土王宫里人如海,婉转缠绵摆手歌。”这里竹枝词里所写的摆手歌是土家族历史悠久的古歌,也是节日、祭祀不可缺少的演唱。摆手歌的内容蕴含丰富,从土家族的来源、民族迁徙、生产生活到英雄人物,涉及方方面面,对研究土家族文化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诗人彭勇行的另一首“新春上庙敬彭公,唯有土家大不同,各地吔嗬同摆手,歌声又伴‘呆呆嘟”的竹枝词中更是细腻地讲述了摆手歌的音乐活动细节。这里不只写到同唱摆手歌,同跳摆手舞,也描述到被称为“呆呆嘟”的一件土家族民间乐器——“咚咚喹”。“咚咚喹”是在土家族地区常见的一种以细竹管加工制成的单簧竖吹器乐,可独奏也可合奏或齐奏,并且曲牌较多。诗中的“歌声又伴‘呆呆嘟”就是指在歌舞同起之时,用细竹所制成的“咚咚喹”随着韵律伴奏,与踏歌同舞的人群形成一道美丽的乐章。
(四)劳动生产的薅草锣鼓
“邻家锄草唱山歌,奖赏挑红五尺多,除去唐书愁记少,临行仗胆约哥哥”,“金鼓喧天薅旱苗,歌声亲切语声嘈,新词最‘爱孟姜女,不识‘红芽与‘绿幺”。这两首竹枝词里的“邻家锄草唱山歌”与“金鼓喧天薅旱苗”所讲的是土家族人在劳动生产时所唱的薅草锣鼓歌。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在田间地头劳作生产时,为减轻劳累、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而产生的一种田间民歌。通常是由一人领唱,再由多人轮唱或一起演唱,并配有锣鼓一起进行伴奏。歌词自由,多为即兴创作,带有浓郁的山歌演唱特征。歌唱时有真嗓与假嗓两种唱腔,高音时借助假嗓达到响亮的效果。薅草锣鼓因歌唱的内容不同,所以歌所呈现出来的音调会有差异化,正如这两首主持词里所描述的就有两种不同音调的薅草锣鼓歌,一首“唱山歌”,一首“歌声亲切”。
(五)“挑葱会”土家儿女的情歌
“映山红放女儿忙,岭上挑葱为逐香,歌唱相连凭木叶,娇声吹断路人肠。”“相携女伴去挑葱,越谷穿岩西复东。最爱娇音歌一曲,归来同唱映山红。”这两首歌里出现的“挑葱”一是指映山红开的时节去山上挑胡葱,二是指土家族地区的男女自由恋爱的“挑葱会”,“挑葱会”上土家儿女互对情歌、吹木叶,以歌传情,以歌表爱。土家族人人会唱山歌,“挑葱会”上,情歌互答是认识对方、了解对方的最好方式。
三、竹枝词与土家族民间音乐中的共性美
在土家族的竹枝词中不仅有着许多与民间音乐相关的描写,同样它也有着可咏唱的民间音乐特性。竹枝词的本源来自土家族先民的竹枝歌,与土家族的民间音乐是分不开的,在许多土家族民歌里,我们会发现两者的许多共性。例土家族山歌:“太阳下山天脚黄,今夜日子姐约郎,绣花带子腰上捆,麻耳草鞋穿一双。”哭嫁歌《哭上轿》:“忽听金鸡叫一声,好像乱箭穿我心,唢呐吹起‘娘送女,镏子打起‘大开门”。这里所出现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都与竹枝词有著密切联系。土家族竹枝词遣词多用民谚俗语,形象易懂,并朗朗上口,句式结构为七言四句,可以这两首民歌的句式结构与竹枝词同属七言四句的句式结构,且多用到形象而巧妙的比喻,充满了竹枝韵律。从这我们得出土家族民歌的发展、演变是有着竹枝词的相对影响,竹枝词从民间音乐中汲取丰沃的养料,而土家族民歌的发展也有着对竹枝词的借鉴,两者相互影响,为近现代土家族民歌的发展、流传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南均.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词注解[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2]徐旸,齐柏平.中国土家族民歌调查及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杨选民,杨昌鑫.文化人类学的湘西文本——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易明鑫.土家族“哭嫁”婚俗及(哭嫁歌)探源《巴楚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彭延波(1980—),女,土家族,湖南省永顺县,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