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潘超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所编《贵州竹枝词集》皆收录清代宋庆常所撰《涵性堂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一百首。两个辑录版本彼此有出入,将两者与原本对比,对其讹文、脱文、衍文、倒文等差错进行勘正,以期对研究者在利用二书相关史料时有所参考。
关键词:宋庆常;《石阡竹枝词》;勘误
中图分类号:I2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3-0142-05
宋庆常(1788—1850年),字香樵,辽宁铁岭人,著有《涵性堂诗钞》,卷六为《石阡竹枝词》一百首。《石阡竹枝词》作为民间文献,可补传统史料之不足。潘超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贵州竹枝词集》二书,皆收录《涵性堂诗钞》卷六内容。与原古籍对比,辑录版本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之处。今欲通过与原本对比,纠正与原本不同者,同时补上辑录版本遗漏之处,以期对研究者在利用二书相关史料时,有所参考作用。
一、文字勘误
文字的错讹随着古籍的流传而在所难免,“年代越久的作品,经过传抄的次数也越多,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和原著出入的可能性也越大。”[1]不过,“遇到抄错或刻错的字,如不加以校正,就会以讹传讹,不符原意”[2],会给研究者带来极大不便。《中华竹枝词全编》(下文简称《全编》)和《贵州竹枝词集》二书从宋庆常《涵性堂诗钞》[3](下文简称《诗钞》)中辑录卷六《石阡竹枝词》时,两个版本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讹文现象。
(一)《全编》辑录《石阡竹枝词》出现的讹文
《全编》在抄录《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一百首时,一些字与原作出入较大,现拟作更正。
1.“傍”字当为“榜”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文峰挂榜水温如”一句及注释“挂榜平崖”,《全编》将两“榜”字皆误作为“傍”[4]6,盖因其形相近也,当作更正。
2.“山”字当为“岫”字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之注释载“列岫排衙”,《全编》辑录此注释时,误将其中“岫”字误写为“山”字[4]6,与原文文字大相径庭,当更正。
3.“陌”字当为“阳”字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这是阡阳好生计”,《全编》辑录此句竹枝词时,将“阡阳”一词中的“阳”写作“陌”字[4]7,与原文不符,当更正之。
4.“卜”当为“葡”,“淹”当为“醃”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曰:“豆茄萝葡一坛香”,《全编》所载此句竹枝词将其“葡”字误写为“卜”[4]7;《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手抓水扑都醃菜”和另外一首竹枝词注释“又乡间筵席,先进醃盐蛋二枚,劈分八块,人各食其一”,《全编》将“手抓水扑都醃菜”和另一首竹枝词之注释“先进醃盐蛋二枚”[5]8中“醃”字皆写作“淹”,与原文不相符也。
5.“类”字更正为“属”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注释载“箬笠属,多用竹丝为之”,《全编》辑录此注释时,将“箬笠属多用竹丝为之”一句中“属”字写为“类”字[4]8。尽管今天这两字在某些情况下可通用,其含义相差不大,但本着尊重原本的态度,则改“类”字为“属”。
6.“鹊”字当改为“ ”字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载“山 双飞五色斑”,《全编》将“山 双飞五色斑”一句中“ ”字寫为“鹊”[4]7,实为误也。
7.“傍”字应作“旁”,“洗”字当作“沃”
勘正带“旁”字的石阡竹枝词在原作《诗钞》卷六中表现为“长绦总系带旁边”一句。《全编》辑录此竹枝词时,误将“长绦总系带旁边”中“旁”字写为“傍”字[4]8,不仅与原作不符,且语义实为不通,当更正为“旁”。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载注释“盆中复置小面盆,旁覆两瓷碗。沃面后去面盆而濯足”。《全编》将原注释“旁覆两瓷碗”一句里“旁”字写作“傍”,将“沃面后去面盆而濯足”一句中“沃”字写为“洗”[4]8,通过认真核对,实与原文不符也。
8.“绿”字当作“菉”字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廿四文钱菉豆粉”及注释“菉豆粉以菉豆并米为之”中“菉”字,《全编》皆写作“绿”字[4]8,盖以今之“绿豆”替换古之“菉豆”,不符合古语习惯用词也。
9.“馇”字为“ ”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肉分匀八块拿”一句,《全编》将此句句中“”字写成“馇”字[4]8,原文为“”而非“馇”也。
10.“斑”字当为“斒”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长裙锦制亦斒斓”,后有注释为“苗裙以锦制,长拖斑斓”,可见在“长裙锦制亦斒斓”一句中出现了“斒斓”一词,在注释“苗裙以锦制,长拖斑斓”中则是“斑斓”一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写作时的用词习惯以及一些字在古时候写作中的通用性,以及作者用词也存在随意性。《全编》在辑录此句竹枝词时,将竹枝词“长裙锦制亦斒斓”一句里的“斒”字写作“斑”[4]10,虽与注释保持一致,亦符合今人用语习惯,然实在无法窥探作者在所处时代写作中的语言习惯和他本身的一些与写作相关的态度情况,因此所辑录《石阡竹枝词》不当以今人习惯改之。
11.“咐”字当为“付”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嘱付看师须记取”,《全编》辑录此句时,将其中“付”字写作“咐”[4]10,与原作不符,辑录者作了更正却未进行说明。
12.“瘵”字当为“将”,“掺”字当为“操”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有“将军坐镇都阃府”一句,《全编》辑录时,将原作中的“将”字误写为“瘵”[4]10,误也,应更正为“将”。又《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载“操防却好练来精”一句,《全编》辑录时将其中“操”字误作为“掺”字[4]11,当更正也。
13.“各”字当更正为“名”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中有两首竹枝词带“名”字,其中一首相关句为“具柬书名眷弟多”,另一首中相关句为“学舍田名十万屯”。《全编》中,误将“具柬书名眷弟多”[4]10和“学舍田名十万屯”[4]11中的“名”字写作“各”字,与原作不符也,当更正为“名”字。
14.“于”字当为“干”
《诗钞》卷六载石阡竹枝词“干城入选上翱翔”,《全编》辑录此句竹枝词时,将“干”字误写为“于”字[4]11,当作更正也。
15.“哪”字当为“那”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载“那得鱼鳞能注册”一句,《全编》将其中“那”字写作“哪”[4]12,与原作不符也,当更正为“那”字。
(二)《贵州竹枝词集》辑录《石阡竹枝词》出现的讹文
《贵州竹枝词集》在辑录《诗钞》卷六内容时,亦出现文字与原作不符的情况,现一一指出其不同者。
1.“沐”字当更正为“沭”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自沭圣朝恩化普”,《贵州竹枝词集》将此句中“沭”字写成“沐”[5]97,误也。二者形相近,但确是意义完全不同的字。
2.“耙”字当为“把”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载“钉把铧口老农扛”一句,经仔细比对,《贵州竹枝词集》抄录此句时,将其中“把”字录为“耙”[5]100,与原作不符也。
3.“时”字当为“处”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注释载:“至新年,姑带新妇复至各处拜年,受者裁红绿布成方,送以答谢,犹有古时之风”,《贵州竹枝词集》辑录时将注释“犹有古处之风”一句中“处”字误写为“时”字[5]105,与原作不符。
4.“称”字当为“趁”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载“盐趁斤斤柴论担”一句,《贵州竹枝词集》将原作中“趁”字写作“称”[5]106,当更正为“趁”字。
另,《贵州竹枝词集》在收录《石阡竹枝词》一百首时,将竹枝词中所涉及“膏”字皆写作“高”,不过作者作出了说明。《贵州竹枝词集》收录《石阡竹枝词》一百首时,虽也存在瑕疵,不过较好地保留了古籍内容本来面目,“校勘在于忠实地还原,所以即使古书本来就有错误,也应一仍其旧,疑有错误处可加按语说明,不可随意更动,率意为之,错误则会越校越多。”[6]
二、辑录版《石阡竹枝词》皆与《诗钞》卷六不同之字
《贵州竹枝词集》在收录《石阡竹枝词》一百首时,尽管辑录于古籍《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依然避免不了和《全编》一样出现类似讹文,盖因《贵州竹枝词集》收录《石阡竹枝词》时亦参考了《全编》的缘故。因“错讹失校,以讹传讹,给读者阅读带来困难,甚至可能出现笑话。”[7]在此特指出两书在辑录《石阡竹枝词》一百首时所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讹文。
(一)“泛”字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载“过白岩塘绕葛彰”一句,“白巖塘”后有注释“泛地名”三字。《全编》在辑录此句时,直接省掉了“泛”字[4]6,而《贵州竹枝词集》则将“泛”写作“汛”[5]98,但是这样并无错,“汛地”为明清时期的军队驻防地段,乾隆《石阡府志》载“白岩塘-南路十三里,兵二名。”又载“阡地偏僻,铺司则专送公文,塘马由汛地安设。”[8]可见白岩塘并非“泛地”,实为“汛地”,古字“泛”写作“汎”,和“汛”字极为相似,也可能存在刊刻错误。
(二)“桔”字当为“橘”
“橘”字在《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卢橘如金夏熟甜”一句中呈现,句中“橘”字在《全编》[4]7和《贵州竹枝词集》[5]101中皆被写作“桔”,且无任何改动陈述。
(三)“然”字非“燃”
“然”字在辑录版《石阡竹枝词》中有三处与原作不符,所涉及原作《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两首,包括其中一首竹枝词的注释。涉及第一首相关句为“红榴三月火如然”,另一首相关句为“烧纸煤头用火然(后注:点火为然火)”,在两个辑录版(即《全编》[4]7-8和《贵州竹枝词集》[5]101-102)中,皆把原作“红榴三月火如然”“烧纸煤头用火然”及其注释“点火为然火”中的相关“然”字写作“燃”,且没有做出任何说明。“然”字,为会意字,本义为“燃烧”“生火烹食”等。因此,竹枝词中表示“燃火”“燃烧”等含义的“然”字,不应当以现代用词习惯作更改。
(四)“枹”字非“泡”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载有“香树王家与枹桐”一句,《全编》[4]10和《贵州竹枝词集》[5]106辑录此句时,皆将“枹”字写作“泡”,与原文不符,当更正为“枹”字。
(五)“到”字非“道”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中“莫到清廉不饮水”一句,《全编》[4]11与《贵州竹枝词集》[5]109皆将句中“到”字写成“道”,二字虽音同,含义却是大相径庭也。“到”字本义为“到达某地”,而“道”字,本义是“道路”,两抄录本对此改动并未阐明理由。
(六)“脩”当为“修”字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中“束修总是过时支”一句,《全编》[4]12及《贵州竹枝词集》[5]109辑录此句竹枝词时,皆将“束修”中“修”字写为“脩”,当以《诗钞》为准。
(七)“觱”当为“.”字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中“.篥双吹岩壑应”一句,《全编》[4]12及《贵州竹枝词集》[5]109皆将句中“.”字写作“觱”,前者编者对“觱篥”一词作了注解。“校勘是注释的前提,如果原文有脱衍讹错,那么强作注解是不可靠的”[9],原文本身有误尚不能任意注释,对无刊刻漏误的古籍进行注释,文字的准确识读则是重中之重。对原竹枝词中古字的误读,词语注解便没有太多意义。
(八)“圈”当为“棬”字
《诗钞》卷六涉及“棬”字《石阡竹枝词》为“左依猪棬右牛栏”一句,《全编》[4]12与《贵州竹枝词集》[5]110皆将其中“棬”字写作“圈”,前者未作任何说明,后者对原作中“棬”字改为“圈”作出了说明。
三、倒文、衍文、脱文及句读问题
古籍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种种失误,虽其因由不一,但结果都可能造成阅读或研究的不便,即便是细微不足,指出也是必要的。《全编》和《贵州竹枝词集》在辑录宋庆常《石阡竹枝词》一百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出现了倒文、衍文、脱文等方面的不足,在注释中,极少句读在两个版本亦不相同。
(一)倒文
在辑录《石阡竹枝词》时,注释中出现了倒文的情况,这不利于理解竹枝词本身或者探索作者写作习惯和态度等背后隐藏的东西,因此给予勘误。
1.“黍角”当为“角黍”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端午人皆买粽粑(其后注:俗呼角黍为粽粑)”《贵州竹枝词集》辑录注释时,将“角黍”二字顺序颠倒,误写为“黍角”[5]103,当更正之。
2.“乡村”当为“村乡”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村乡次第添开馆”,《贵州竹枝词集》将其中“村乡”一词写作“乡村”[5]107,可能为整理者用词习惯所导致的失误,当更正为“村乡”也。
3.“元宝头,娇艳之妆”应在“九股头,朴素之妆”之后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注释曰“吊吊,花钗也;挖耳,搔头也。九股头,朴素之妆;元宝头,娇艳之妆。”
《全编》辑录此注释时,将“元宝头,娇艳之妆”置于“九股头,朴素之妆”之前[4]10,与原文相比,虽含义不变,却是颠倒了顺序。
(二)衍文
辑录版《石阡竹枝词》,在个别地方存在衍文情况。
1.多“当地”一词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载注释“五老屏山、太虚古洞、文笔栖霞即文笔峰、挂榜平崖、温泉漱玉,鱼浦文澜,龙川古渡,琵琶清韵为八景”,《贵州竹枝词集》辑录此注释时,将“八景”前多加了“当地”二字[5]98,原本无此二字。
2.多“呼”字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载“窖豆须从八月交”一句中,“窖豆”后有注释“种豆为窖豆”,《贵州竹枝词集》将注释录为“呼种豆为窖豆”[5]100,比起原作多了一个“呼”字。
(三)脱文
《全编》和《贵州竹枝词集》在辑录《石阡竹枝词》时,漏掉了原文的一些内容,尤其是《全编》为甚。
1.漏抄注释“四周界址”一词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不敌遥遥三角庄”其后有注释,即“四周界址,三角庄有二,此在思南下白果坨一带”,《全编》未收录“四周界址”一句[4]6。
2.遗漏“在城”一词的注释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苗民龙底在城乡”一句,在“苗民”“龙底”“在城”三个词后,皆有注释“地名”。《全编》辑录此句时,未录“在城”后的注释“地名”[4]10,不利于讀者对竹枝词的理解。
3.未录注释中“俗”字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载“春荞点过点秋荞”一句,其后有注释“俗呼种荞为点荞”,《贵州竹枝词集》将注释录为“呼种荞为点荞”[5]100,与原文相比,少一“俗”字。
4.未录注释“俗读‘蒿”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敲锣打鼓齐薅草”,“薅”字后有注“俗读‘蒿”,《全编》未抄录其后注释[4]7,这对方言的解读极为不利。
5.未录注释“时教种棉花”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种得棉花利更多”,其后有注“时教种棉花”,《全编》未录此句注释[4]7,若采用此条史料时,便不能深刻理解相关竹枝词内容背景。
6.未录注释“俗按甲子为场期”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记牛记马记猪羊”一句,其后注“俗按甲子为场期”,《全编》未录入此注释[4]7。清代贵州很多地方以甲子作场期,如果省略其注释,则很难理解此句竹枝词的含义。
7.注释“浮桥”一词后少录一“口”字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浮桥不用寻沽去”,其后注“浮桥口,地名,出老酒”,《全编》在辑录此注释时,将句中“浮桥口”录为“浮桥”[4]7,少一“口”字。
8.未录注释“俗读如‘娃切”和“俗读‘黯”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手抓水扑都醃菜,解暑还须窨菜汤”,“手抓”后有注“俗读如‘娃切”,“窨”字后有注“俗读‘黯”,《全编》此两处皆未录注释[4]8。
9.未录注释“俗读‘麻”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大姨妈接二姨妈”,前一个“妈”字后注“俗读‘麻”,当为地方发音特色也,不应省略。《全编》未辑录此注释[4]8。
10.未录注释“俗呼送礼为送人情”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见面人情袖里藏”,“人情”后注“俗呼送礼为送人情”,很多地方现在称“送礼”,但贵州很多边远地区一直沿用至今的词语还是“送人情”。《全编》将此注释省略未录[4]10,不利于读者对相关竹枝词的理解。
11.未录注释“湖广会馆”和“江西会馆”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禹王万寿各宫墙”,“禹王”后注“湖广会馆”,“万寿”后注曰“江西会馆”,《全编》在此两处皆未将其注释收录[4]10,研究者在利用《全编》中辑录此注释的竹枝词时,有可能无法理解通透,实为憾也。
12.未录注释“平声”
《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勘山勘水又勘田”,最后一个“勘”字后有注释为“平声”,《全编》未辑录此注释[4]12,读者很难了解此竹枝词当时的方言特色。
(四)注释句读
古籍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断句和标点,人们在研究和利用古籍资料时,断句则是基本工作。“句读实在是诵读或者校勘经典文献时使用的符号,属于经典文献学习和阅读以及抄书复制时的辅助”[10],可见句读在古籍的整理利用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整理和校勘古籍是极其琐细且对工作人员个人知识广度深度要求极高的工作,难免有些许瑕疵,“要把这一工作做好,不仅需要相当的古汉语知识,而且也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11]《全编》和《贵州竹枝词集》收录的《石阡竹枝词》一百首,某些注释就存在句读问题。然“句读反映不同的文义,文义决定不同的句读。如果对文义理解错了,句读也必然错了”[12],因此句读的准确把握极为重要。
1.《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注释“石阡城河达思南两江口通川江分支处在塘头下”的句读问题
《全编》断句为“石阡城、河达、思南,两江口通川江,分支处在塘头下”[4]6,将“石阡城”“河达”“思南”并列起来,实为不妥也。《贵州竹枝词》将此断句为“石阡城河达思南两江口,通川江,分支处在塘头下”[5]99,无误,当从之。
2.《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注释“若笠属多用竹丝为之”的句读问题
《贵州竹枝词集》断句为“若笠属多用,竹丝为之”[5]102,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实际上此句主要讲箬笠属多用竹丝编成。《全编》此句未断句[4]8,可从之。此句亦可断句为“箬笠属,多用竹丝为之”。
3.《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注释“无子之家凡戚友之密者于中秋夜取大南瓜一枚鼓吹而送之”的句读问题
此段话《贵州竹枝词集》断句为“无子之家,凡戚友之密者于中秋夜取大南瓜一枚鼓吹而送之”[5]103。《全编》断句为“无子之家,凡戚友之密者于中秋夜取大南瓜一枚鼓吹而送之”[4]8。二者比较,《全编》断句更为精准。亦可断句为“无子之家,凡戚友之密者,于中秋夜取大南瓜一枚,鼓吹而送之”。
4.《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注释“萃悦当为考棚而设也”的句读问题
此句《贵州竹枝词集》断句为“萃悦当,为考棚而设也”[5]105,“當为”应是“作为”的意思,断开有所不妥。《全编》中此句未断[4]9,可从之。此句亦可断为“萃悦,当为考棚而设也。”
5.《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注释“丧家设两台一讲训饬士子文一讲四书”的句读问题
此注释《全编》断句为“丧家设两台一讲,训饬士子,文一讲四书”[4]10,实为不通也。《贵州竹枝词集》断句为“丧家设两台,一讲训饬士子文,一讲四书”[5]106,当从之。
6.《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注释“借青龙制白虎案因是而少俗称命案呈为报状”的句读问题
此注释《全编》断句为“借青龙制白虎案,因是而少,俗称命案,呈为报状”[4]11。《贵州竹枝词集》断句为“借青龙制白虎,案因是而少,俗称命案呈为报状”[5]108。二者相较,后者更为妥当,当从之。
《全编》及《贵州竹枝词集》集众多专家心血而成,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便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二书所收录的宋庆常《石阡竹枝词》一百首与原本进行比较勘正,不足之处,诚望方家批评赐教。
参考文献:
[1]刘宗德.古籍比照校勘浅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
[2]王云海,裴汝诚.校勘述略[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8:18.
[3]宋庆常.涵性堂诗钞·卷六·石阡竹枝词[M].铁岭宋氏,清咸丰元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4]潘超,丘良任,孙忠铨.中华竹枝词全编:7[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5]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竹枝词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
[6]杨彧.古籍校勘浅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6).
[7]林梓宗.学术著作引用古籍,必须认真校勘——读《刘轲》一文书后[J].图书馆论坛,2006(6).
[8]罗文思.乾隆石阡府志:卷二·塘铺[M].乾隆三十年刻本.
[9]白兆麟.校勘训诂论丛[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16.
[10]半夏.标点符号的前世今生[J].出版广角,2015(5).
[11]曾贻芬,崔文印.古籍校勘说略[M].成都:巴蜀书社, 2011:161.
[12]王维阁.漫谈句读与标点[J].兰台世界,2001(6).
作者简介:黄昌英(1990—),女,汉族,贵州遵义人,单位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研究方向为区域史。
(责任编辑: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