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十三钢琴协奏曲K.415是莫扎特在1782年创作的,这首协奏曲为莫扎特的成熟之作,体现了莫扎特活泼、开朗的一面。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音像资料查阅法和谱例分析法从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分析两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全文对莫扎特第十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特点、曲式结构以及具体弹奏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莫扎特;第十三钢琴协奏曲;创作特点;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莫扎特第十三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点
(一)規模较大
K.415是莫扎特在1782年最后一个钢琴协奏曲,这首C大调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成功的作品。在1782年,人们开始尝试增加更多的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与木管相配合,在他同调性的钢琴协奏曲K.467和K.503中,就没有加入这种新的理念,而在K.415莫扎特将这种新的尝试巧妙地运用到此曲中。这首协奏曲规模较大,两双簧管、两大管、两圆号、两小号、鼓和弦乐。规模较大的“第十三”,后来的评家对它评价不怎么高,嫌其头绪很多而处置欠妥。莫扎持家信中得意地对此作了报导。根据记载及莫扎特亲笔书信中可知,莫扎特在音乐会上亲自演奏过。其实在当年,不但由作曲者本人在重要场合亲自献演过,而且那是奥皇御驾亲临的音乐会,这位号称开明君主也颇知赏鉴的皇帝,入场之前先向票房交纳了25枚杜卡特金币,在包厢里还高声喝彩,莫扎特在家信中得意地对此作了报导。
(二)对位手法较多
第十三钢琴协奏曲运用复调对位手法明显较多。这同他那时接触了许多巴赫的作品大有关系。例如第一乐章172-175小节(见谱例1):
在此曲中莫扎特多次采用复调对位手法、卡农形式。
(三)“简单”的旋律
此曲的第一乐章在简单中孕育出不简单的哲理,自信而又倔强,正是他那时心境的写照。莫扎特对这首协奏曲评价极高,在一封家书中曾说:“它们是漂亮的。入耳动听,自然而不空洞。其中不时出现一些段落,既能够让美食家觉得过瘾,而外行人也不会无动于衷……”
二、莫扎特第十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快板,4/4拍,C大调,是典型的双呈示部的协奏曲型奏鸣曲式。全曲主题明朗、欢快,富有歌舞性,又以简单明快的形式显现出古典乐派所追求的均衡与优美。
(一)第一呈示部
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主题由弦乐演奏(见谱例2)。
第一主题类似进行曲节奏,后以卡农形式相继出现。在C大调巩固后,暂停于属音的强奏。后属音转为低音部持续音,小提琴进行优美的三声部对唱,再转入C大调。序奏结尾为意大利式序曲常用动机,最后以辉煌的全奏结束在C大调上,引出钢琴独奏部分。
(二)第二呈示部(钢琴呈示部)
呈示部的主部部分,钢琴运用了第一呈示部的主体材料,表现了一个新的主题,在全曲主调上呈示(见谱例3)。
在弹奏时要注重音乐的流动,注意抓住主题旋律,其次是颤音要轻巧利索,跳音不能笨重,要以手指的第一关节为触键的主要位置。连接部以快速的音群开始,使音乐从C大调转为它的属调G大调,弹奏时不仅要颗粒清楚,而且要注重和声走向,注重音乐的结构。手掌与键盘尽可能保持密切联系,手腕、手掌应柔顺地随手指位置的变换而移动。副部主题以G大调开始,与主部主题相对比,其音乐性格为抒情、宽广(见谱例4)。
在这里要注意培养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力,善于把内心的感觉融进声音里,以内心歌唱带动演奏,用手在钢琴上“唱”出优美旋律。在把握好这种情感后,演奏时要注意踏板不能太深,更不能把太多的音停留在一个踏板上。右手弹奏副部主题旋律时,音乐要连贯,注重手指在琴键上的连奏,音乐感情的起伏要把握好。副部音乐材料复杂,规模较大,在G调中完全终止结束。钢琴的结束部既含有主部材料又包括副部材料,最后结束在C大调的属音上。钢琴的呈示部完结后,乐队紧接着在属调上进行连接,乐队低音部分采用第一呈示部的主题不断进行,结束在G大调上。
(三)发展部
发展部以钢琴奏新主题开始,追求对位技法,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些巴赫的影子。把握好复调音乐就需弹清楚每条旋律线,也要分清主和次,音色要明亮而圆润,手臂松而不懈的通透力量使指尖发出敏锐的声音。从G大调转C大调再转a小调,钢琴奏华丽乐句时,流动地快速弹奏十六分音符,主要突出弦乐低吟第一呈示部主题,同时更不能忽视华丽乐句中的隐伏旋律。音乐的调性反复转调,比较自由、复杂,转为c小调后为慢板结束。演奏者心中要清楚怎样的和声进行使音乐从明朗的大调转变为犹豫的小调。发展部包含了呈示部材料,也出现了新的材料,体现了奏鸣曲式矛盾双方互相冲突、互相影响的发展过程。
(四)再现部
按惯例再现部是对呈示部整体再现,第二主题也转为主调再现,为强调C大调,再现部的主部、连接部、结束部采用呈示部材料,但一直处在C大调上。副部在再现部中回归到自己的主调性,但仍然采用钢琴呈示部副部主题。再现部主题更要通透,力量由肩部带动大臂、肘部及手腕,一起堆送到指尖,充分控制手指,集中下键,带给听众一种柔和的惊奇。再现部一直向C大调主调性靠拢,完整再现了呈示部内容,在一些小的规模、织体上有一些变化,与呈示部形成对比,最后在明朗的C调中结束。乐队尾奏采用开头全合奏的副主题为素材。
(五)华彩部分
第一乐章的华彩部分莫扎特采用了强有力的卡农陈述,接着出现钢琴呈示部的副部主题,主题略加修饰音变化,优美、抒情的副部主题越来越紧张起来,要把握好音乐的情绪。最后,钢琴更为坚定地在主调上结束,随后乐队又以全奏的形式再次重复第一呈示部的尾奏。演奏中节奏上钢琴要弹得紧凑不仓促,从容不懒散,力度上虽然是f(强),但是不能过于厚重,因为莫扎特那个时代的钢琴音色与当今的钢琴有很大区别,音色远不如当今的斯坦威或贝森多夫那样洪亮,声音也远不能延续那么长,所以,在乐谱中最大音量也仅仅相当于现在的“mf”。
参考文献
[1]张晓倩.莫扎特第十二钢琴协奏曲的特点及演奏[J].新课程研究,2010(2).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3]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郭锳,姜暐.实用和声学简明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袁怀湘.浅论莫扎特音乐创作中的美学思想[J].艺术评论,2009(5).
[6]Cuthbert Morton Girdlestone:Mozart's piano concertos,Cassell,London,1997.
[7]Hutchings.A companion to Mozart's piano concerto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作者简介:祁亚楠(1988—),女,汉族,河南人,平顶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