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蓉蓉
【摘要】筝,流传至今已经有将近两千多年的历史,而“秦筝”是最早被人们广泛熟知的,而此后在陕西地区一度濒临灭绝,是20世纪50年代才再次崛起的筝派,所以说,“陕西筝派”是既古老又年轻的派别。本文从传统陕西筝派创作演奏风格、当代陕西筝派创作演奏风格、陕西筝派的一些技法特点进行探究,结合陕西筝派筝曲的音乐素材、乐曲的风格,进一步加深对陕西筝曲的认知,以更好地演奏陕西筝曲。
【关键词】陕西筝派;演奏风格;流派变迁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一、陕西地域环境和语言文化对筝派的影响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正是体现了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音乐文化。陕西筝最早出现在秦地,当时的秦地包括如今的陕西省和甘肃的河西及东南部。这一地域的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多数地方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经流水长期侵蚀,形成沟、壑等特殊地势,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面对恶劣的的生存环境,内心充满了悲愤与无奈,从而造就了当地人刚直率性,质朴硬朗的性格。因此,陕西筝曲、听上去总有一种“苦”的感觉,所谓的“秦筝声最苦”正是陕西筝派曲风最直接的现。
陕西的方言属于我国北方方言语系,和普通话听上去最大的区别是没有第三声,从这点可以看出陕西人语言表达比较率直,筝曲中表现为慷慨激昂,内心酸苦。陕西筝派的筝曲尾音都较长,叙事乐段委婉凄苦,从而也体现了陕西人民内心情感丰富。
二、陕西民间音乐在“陕西筝派”乐曲创作中的运用
陕西地域的文化地理位置特殊,内外文化交流相对闭塞,因此较多的保留了原生态艺术表形式,如秦腔、榆林小曲、鼓乐等。这些都将陕西地域特点、人文风俗凝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代又一代陕西人的淳朴情感。
(一)秦筝与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一种说唱音乐,主要在陕西一带流行,和其他陕西地区的民间音乐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榆林小曲多由男声演绎,演唱方法是真声、假声交替,现如今也发展到由少女演绎,演唱方法也多改为自然嗓音演唱,伴奏乐器为筝、扬琴、三弦、琵琶等。
虽说筝的起源地是陕西,但“真秦之声”一度绝响,只有在榆林地区才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在秦筝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筝乐也借鉴了榆林小曲的音乐素材,这种发展而来的陕西筝乐作品又被称作“榆林筝”,著名秦筝教育家曹正先生说,这就是“秦筝的余绪”。榆林筝的演奏技法相对于其他筝乐来说较为简单,弹奏时只需右手佩戴“义爪”,左手的揉弦、吟弦也较少,只是偶尔在筝的“mi”“la”弦上做出“fa”“si”的按音。榆林筝的琴弦易松动,容易发生“跑音”的现象,演奏者需要在弹奏时多调动琴码。为防止琴码翻动,演奏者还需将左手平按于左侧弦面。现在,陕西筝派中根据榆林小曲改编而来的筝乐有《柳青娘》《五更鼓》《绣荷包》等。
(二)秦筝与秦腔
秦声即是秦腔形成的最初源头,秦腔的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两种声腔体组成。苦音腔是秦腔特有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深沉、高亢,抒发出悲凉、凄苦的情感。而欢音腔则欢快、明朗,抒发出活泼、喜悦的情感,秦腔这种音乐表现手法突出了当地人民爽朗耿直、淳朴敦厚的民风。秦腔的表演或深刻细腻或粗犷朴实,极富张力,所以又被人们赞美道:“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在秦腔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筝一直作为伴奏乐器,伴随其共同发展、进步。
秦筝特有的表现手法更是丰富了秦腔,用秦筝来演绎秦声音乐,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秦筝中最常用的音阶是(2 1 7 6 5 ,4 3 2 1 7)和(6 1 2 3 5 ,1 2 3 5 6),這也是秦腔中苦音的下行音阶和欢音的上行音阶。为了丰富筝乐中秦腔的韵味,秦筝也丰富了其的演奏技法,如小三度滑音、颤音、摇指滚奏、倚音、同音托劈以及重音上的刮奏等。陕西筝派中也有大量的筝曲是根据秦腔的素材创作而来,如《乡音》《夜深沉》《花月吟》等。
(三) 秦筝与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又名为长安古乐,最早起源隋唐,历经唐、宋、元、明、清后逐渐衰落。从乐谱、器乐、曲式结构可以分析得出它与唐代的燕乐大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为手抄本。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有行乐和坐乐二种。行乐,即在行进中进行演奏,多以演奏曲调为主,节奏平稳,速度缓慢;坐乐,顾名思义坐着演奏大型的联套、散套乐曲。坐乐表演手法丰富多样,十分精致,在现有保存的珍贵半字谱筝曲《大琴门》中,也保存有“壳子”谱。曲云先生在《西安鼓乐中的筝》一文中说道:“直到现在,无论问到哪一位会演奏《座乐》的老艺人,他们都会脱口说出有关筝与打击乐合用及管乐器配用的口头语‘梅管夏笛,壳子大琴。”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西安鼓乐的伴奏乐器中,筝一直是重要的弹拨乐器。依据这一陕西民间音乐,也创作了一批筝曲如:《香山射鼓》《柳含烟》《三秦欢歌》等。
(四)秦筝与碗碗腔
碗碗腔又被称作“灯碗腔”或“阮儿腔”,称之为“灯碗腔”是由于击节乐器小铜碗和演皮影需用灯盏照亮子而得名,称之为“阮儿腔”是由于其主奏乐器为阮咸而得名,主要盛行于我国陕西渭南一带。
碗碗腔的唱腔不但清丽脱俗、悠扬延绵,而且感人肺腑、优美抒情,能够淋漓精致地表达不同人物的复杂情感。碗碗腔的唱词或整齐划一或长短不一,以上句押韵落板,但都必须讲求声韵和谐。在碗碗腔的伴奏乐队中,筝仍然占有主要地位。
在众多以碗碗腔作为音乐素材创作的筝曲中,《秦桑曲》的创作手法沿用戏曲板腔体的板式转换,其中引子部分便是碗碗腔中苏板的原型,引子采用的是徵调清乐音阶,其中的“si”音为其骨干之音,调性稳定而明确,之后进入慢板,音阶也转为燕乐音阶,出现“二变之音”,体现人物内心情感纷乱之感,进入快板段,音阶又转为中立音阶。这种音阶转换的模式在碗碗腔的唱段中已经成为固定模式,也是碗碗腔的音乐在秦筝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标志。
(五)秦筝与眉户
眉户是我国陕西省的主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又被称作“迷胡”“弦子戏”“曲子戏”。眉户以民间业余演出为主,盛行于陇东和关中一带,山西、河南、四川等部分地区也有流行。眉户是在北曲的基础上上发展而来的联曲体音乐,曲调十分丰富,委婉动听,深受广大群众的热捧,伴奏器乐有板胡、筝、三弦等。
眉户筝曲有着以下几个音乐特点:(1)腔调:多以两种腔调为主,及欢音和苦音;(2)音阶:以清乐音阶和燕乐音阶为主,fa音介于还原fa和升fa之间,si音介于还原si和升si之间;(3)按音技法:左手的大指要与其余的三指交替或同时按弦,或八度,或二度,或六度,从而来加强苦音的渲染力;(4)旋律:乐曲中上行旋律多以跳进为主,表现乐曲欢快活泼的风格;下行多以级进旋律为主,表现乐曲高亢悲壮、慷慨激昂的音乐特点;(5)歌唱性:乐曲旋律歌唱性较强,左手的上滑音、下滑音要等右手弹后再缓慢地演奏,这样才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痴缠和愤懑之情。
三、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以上五种特有的陕西民间音乐在秦筝中的运用,我们可以得出秦筝在发展的过程中是有起有伏的,尽管如此,秦筝的发展仍和这些地方的曲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也可说二者是共同发展。我们在学习陕西筝派的乐曲时,不仅要熟练掌握乐器的演奏技法,还需多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素材,抓住其特有的音乐性,才能更好地演绎此乐曲,表达出乐曲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曲云.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4):10-12.
[2] 王珣.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古筝流派的成因[J].中国音乐,2009(4):147-152.
[3]魏军.秦筝源流三证——质疑筝源于越地及西渐之说[J].中国音乐,2007(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