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杨 燕,庞建妮
(贵州省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保证患者安全既是患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对医疗机构每一个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医疗护理质量监控和管理的核心目标,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的第三章第十节全部都是围绕患者安全展开的条款,并将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作为核心条款,明确要求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并让医务人员充分知晓,规定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至少≧10件,由此可见,国家医疗卫生行业对患者安全的重视。虽然不良事件上报涉及医疗、医技、护理,有调查显示,在医疗安全问题上,护理安全问题占40%[1]国内调查研究显示[2]有70.5%的护理人员在过去的一年中未上报1例不良事件,李裕明和史瑞芬[3]调查显示,71.1%的护理人员曾发生过护理差错,主动上报的只有42.3%,据有关报道[4]大约有50%--90%的不良事件未被通报,以上情况均说明护理不良事件的实际发生率与报告率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次回顾性统计分析主要针对导致上报例数差距的类别不全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实际上报例数及完善上报表的类别提供参考。
市县10家二级综合医院均统一使用市护理质控中心根据新医管司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制订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表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资料、不良事件情况及时间经过、类别、级别、事件发生后处理及分析、不良事件评价、持续改进措施及选择性填写项目。
抽取2016--2017年度本地区上报例数前十位的10家二级综合医院,开发床位共6000张,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共216 件,仅达二级综合医院上报例数最低标准的36%。调查发现,10家二级医院在2016--2017年度里上报的不良事件前五位分别是:住院期间患者跌倒坠床、压疮、非计划拔管、治疗错误、药物渗出及外渗。占上报总例数的76.3%,在上报例数里针刺伤、烫伤占18.6%,其余的则归类为其它事件占5.1%。
通过发放问卷对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统计对护理不良事件类别知晓情况,类别知晓不全达93%,知晓上述上报前五位不良事件的达100%,完全佐证支持上述不良事件上报数据及归类。
新一轮的等级医院评审,各医疗机构都非常重视医疗安全,从就医环境改善,实施设备增添,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漏洞,现就抽取的我市10家二级医院2016-2017年上报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报告表上类别进行分类汇总,结果显示,坠床跌倒,压疮,用药差错,管道滑脱、药物渗出及外渗等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呈明显趋势,这与此类事件均进行规范风险评估有关,输血不良反应,职业暴露,医嘱执行等导致的不良事件极少,而营养与饮食错误、消毒灭菌召回,输血事件只有输血不良反应上报,而未执行输血制度和规范无上报例数。(比如:输血的顺序、速度及时间)几乎为零,这与使用的上报表上类别对应的内容理解不清楚,不知晓属那一类别有关,而同类不良事件再次上报率低,分析认为,与医院对不良事件上报的缺陷分享文化及激励考核力度有关,发生此类情况的护士认为,相同的事件重复发生,会被认为是自己能力欠缺和措施不力被管理者批评而顾虑,在可报可不报的情况下就不报,而激励机制考核力度小,不足以激励上报是以上因素之一。
信息系统不完善,调查的10家二级综合医院几乎都是手动填报,程序复杂,再加之对发生事件的类别认识不清,不清楚该归于哪一类别,于是就不报了。措施:1.进一步完善上报表类别,使其清晰明了,并培训护理人员,掌握上报类别,进行如实上报,2.加强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缺陷分享文化建设,通过案例及情景演示警示其潜在的护理风险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损失,3.完善激励机制,刺激积极主动上报,尤其是再次发生的同类别不良事件的上报4、加强对护理人员正确使用管理工具的培训,掌握QCC、鱼骨图等工具使用,使其具备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护理不良事件的有效上报,首先应从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着手,结合临床工作实际,规范完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类别,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减少手动填报和简化上报程序,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上报类别,同时具备分析及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同类别护理不良事件再次发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