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影响

2019-02-03 09:42奥莱克山大·斯朵夫佩兹
孔学堂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会关系儒学社会主义

摘要:儒家哲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伦理传统,在知识产权关系中有着特殊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考虑到这两个因素在伦理、思想、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本文采用了历史文化研究方法、辩证法和历史比较法,试图说明中国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主要发展前景。为了阐明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现代中国知识产权发展造成的影响,本文还考查了中国法律体系中知识产权法律的现状,发现随着中国知识(科技)成果的逐年增加,他们的影响力也逐步增大。儒学是中国社会的精神基础,儒家伦理让中国人民下意识地凝聚起来,为了“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共同奋斗。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以科学为基础,致力于采取适当的社会经济措施,更加接近创新至上。这种中国发展动力自然需要强化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使其成为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保护性法律文件,在世界大国知识竞争的环境下发挥作用。

关键词:知识产权  社会关系  儒学  社会主义  传统  创新  中国

作者奥莱克山大·斯朵夫佩兹,乌克兰敖德萨国立海事大学教授、哲学博士,(乌克兰  敖德萨   65029)。

一、引言 [见英文版第68页,下同]

目前在乌克兰社会、社会科学界以及商业领域中,人们对于中国、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经济(特别是过去40多年)的发展经验似乎越来越感兴趣。这很正常,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甚或第一)经济体,也是最大的投资国之一。乌克兰人和其他民族使用的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是中国生产的,这显然也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的结果之一,但并非全部。近年来中国生物科技和基因工程学取得长足进步,提高了中国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航天工业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此外,中国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对于欧洲和东亚市场及其基础设施来说是一项一体化的(互惠)倡议。

乌克兰正在考虑加入“一带一路”的可能性以及加入这一保障体系可能带来的巨大红利。而且,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科技潜力和当下的地缘格局也要求乌克兰加强与中国等世界经济大国的合作。

然而,要与中国有效合作需要对中国人的心态有所了解,即要理解影响中国人心态的历史文化、哲学、意识形态、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条件等。

乌克兰汉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想弄清楚中国是怎样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有些汉学家开始关注历史悠久的中国哲学——传统儒家伦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政策是经济繁荣的关键;也有人注意到,如果没有适当的经济和法律实体,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可能实现如此大的飞跃。

鉴于此,本文尝试综合运用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研究方法来理解中国现象,主要研究儒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外还涉及一个特殊现象,即目前中国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中国成为电动车、IT、智能设备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之后)使知识产权问题变得更加实际。中国对于知识产权对象的使用和保护也成为中美经济竞争的堡垒之一。这一点颇有争议。

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是儒家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影响。论述将回答以下问题:1.儒家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对现代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有什么影响?2.知识产权法律在中国法律系统中的现状如何?3.知识产权发展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关联?

二、中国儒家传统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 [70]

本章采用了历史文化研究方法、辩证法和历史比较法等方法学理论,探讨中国哲学的主要领域(包括儒学、宋明理学和新儒家)。为了对贯穿中华悠久文明的中国哲学有更客观的了解,我们依据传统汉史学作以下时代划分:

1.远古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2.古代封建社会:秦至清;3.当代:1911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社会政治变更,周王朝的单一统治崩塌,各诸侯国更加强大且彼此战争不断——意识形态上体现为哲学、政治和伦理学说的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史上的战国时期被称为“中国哲学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涌现的百家思想是后世乃至今天的中国哲学宗源。当时的哲学思想有六大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他们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也不一样。

实践哲学在大多数学派中盛行,关注日常生活、世故问题,关注社会道德、法律、伦理和治国。道家的实践哲学理论发展得最好,其他学派则没有太强的世界观基础。公元1世纪,佛教进入中国。不过这一时期的论争主要是在儒家、名家和道家间展开。最终儒学取得主导地位,成为国家主流思想。

公元11至16世紀,儒家融合部分道家、佛教思想,产生了“新儒学”(Neo-Confucianism)。这是西方学者对聚合后中国哲学系统的叫法;中国学者更习惯称之为“宋明理学”,有时简称为“理学”。

由于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与民国的哲学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辛亥革命后兴起的儒家哲学被称为“后儒家”(post-Confucianism)或“新儒家”(New Confucianism),以区别于宋明理学。现代中国的哲学流派有新儒家、分析哲学、(中国)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他们的共同点是折中主义或兼收并蓄。

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儒家都致力于复兴各自的学说,并主动互联。中国折中哲学的代表有熊十力、冯友兰、梁漱溟、牟宗三、杜维明等。以下试举几位。

儒学“第三次浪潮”的支持者坚持认为,中国现代主义应以儒家思想改革为基础——即将儒家学说中的积极价值观与西方科学成果结合起来。他们认为这一思路促进了日本、新加坡、韩国的快速发展和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增长。必须承认,正是这种结合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其关键在于,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另一方面采用市场经济(及其市场竞争与定价、产权多元化、自由创业等已知属性),加诸历史悠久的儒家价值观基础。

北大人文学院院长杜维明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精华能够为中国进一步现代化提供驱动力,成为中国社会革新的精神动力。儒学不应被看作一种普通的哲学理论,它概括了千年以来的普遍真理,几乎适用于各种历史和社会环境。儒家学说的可行性蕴藏在其内容当中。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儒学在集体主义、家国价值取向、义务、孝道的基础上,为培育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典范做出了显著贡献。

杜维明还指出,科技发展给儒学带来了历史性挑战。因此,儒家哲学需要证明其相对于西方文明理想(特别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有自己的特性,但与所有社会主义一样也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

关于这点,有一篇题为《中国古典思想中的个人主义》文章挺有意思。作者认为中西方对个人主义的观点是有差异的。“个人主义”一般用来指天生的不可剥夺的特权、力量或与自己和个人相关的价值观,这在中国哲学传统中比比皆是。但与现代欧美“个人主义”不同的是,中国“个人主义”的表征并不强调个体间隔、完全独立和不同于外部力量的独特性。相反,中国传统的“个人主义”是在个人与外部力量的连接与统一中强调个人力量。因此,尽管现代中西语境都认为个人具有道德价值,可能成就不凡的人生,但西方传统趋于将个人看作分隔的无关联的事物,而中国传统则强调个人是家庭、社会、政治,至整个宇宙中的一个集成元素。

学界对中西分歧已经进行了广泛探讨。严复是近代中国西方理论的杰出传播者,是他向中国人介绍了达尔文、孟德斯鸠、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他指出,中国伦理准则注重亲属和从属关系,而西方更关注平等。

严复的行为体现了20世纪初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发生的重大变革。如果说康有为继续坚持中国哲学传统,致力于从内部进行改革;那么严复则让中国知识分子直接认识欧洲哲学。他还著书指出,这些与中国哲学完全不同的思想中也有值得挖掘的理论。在这个意义上,严复站在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边缘,用西方科学和实证主义方法来补充儒家和佛教经典思想。由于严复的努力,中国人开始将欧洲哲学当作一种独立的、从根本上不一样的世界图画。

中国社会变革的容许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变革者的意识形态取向。19世纪后半叶的杰出政治人物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换言之,在转化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元素发挥补充的作用,但不影响现有系统的根基。张之洞承认有必要借鉴西方科技成果,同时又拒绝放弃儒学。此后几十年,“本质”与“现象”的相互关系仍然是大家激烈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延续至今。

1918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指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也有一些中国哲学家以严厉批评传统精神文化、儒家观念和教条著称。例如,胡适就摈弃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系统,呼吁积极采用西方教育和科技成果,实现中国现代化。

包遵信也是儒学的批评者,他认为儒家思想由于本身特性的原因并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平台。科学民主与儒家学说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二者的哲学观是背道而驰的。混淆道德义务的客观必然性,最终取代伦理论述的正确逻辑和认识论建构,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缺点,而经典儒家思想就是其中的典范。经典儒家价值体系尊古卑今,將夏商周三代的先贤当作后世的道德模范,狂热崇拜经学典籍,必然导致对实务的贬低,对科学知识的虚无态度。传统儒家伦理的载体与现实没有任何联系,只是用一些学究道义来指导行为。传统中也有一些对现代文化有益的内容,但没有必要将其看作一种或唯一的价值观来源。

一些海外现代汉学家考查了这些儒学批评论。他们首先注意到,在某些方面(以《论语》为主要来源的)儒家原始教义与经注解读是有差异的。如果说“亚圣”孟子之说最为接近原典,那么朱熹、王阳明、康有为、熊十力等后世儒家经典注解者,都在致力于通过自己的阐述使孔子学说更明确更易懂。

汉学家阿列克谢·马斯洛夫(Alexey A. Maslov)认为,孔子的思想在12世纪时曾被大幅修改。朱熹集注儒家原典时,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很难理解(孔子弟子记录的)原文,于是他开始通过自己的注解用更简单的形式来阐述原典,试图揭示这些典籍的内在含义。此外,朱熹还集成了与道家、佛教的一些理论。此后中国人总是通过阅读朱子来理解孔子的教义,以至于19世纪所有西方汉学家翻译孔子学说时使用的都是朱熹的版本。

众所周知,朱熹是中国经学教育大家,他亲自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撰写注解,将“四书”作为儒学的启蒙读本。“四书”形成一个体系,成为明清经学教育的基础。如此日积月累,中国人成为当时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民族之一。这一切或许也为在新时代建立伟大的国家创造了条件。

在对儒家思想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中,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出一种折中主义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漱溟和冯友兰。

梁漱溟几乎一生都在为儒家思想辩护。可以说,20世纪的儒学真的需要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家、哲学家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者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儒家思想受到严重冲击。不过,梁漱溟并不是保守的儒者,他建议通过比较中国和欧洲文化来看待中国文化的价值及其独有的历史使命。贝淡宁(Daniel A. Bell)认为,梁漱溟是首位将中国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联系起来研究的现代哲学家。他的文化类型说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欧洲哲学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梁漱溟反对机械照搬外国经验。他认为,西方文化是奉行殖民政策国家的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并没有帮助。如果不能重建儒家思想,中国是无法实现大国复兴梦的。

冯友兰则在著作中试图将中国(儒释道)思想与西方哲学(主要是实证主义)结合起来。从形而上学的不足和功利主义泛滥可知西方哲学的脆弱;中国哲学有形而上的传统,体现为超越物质世界,超越可探知的现实。在冯友兰看来,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的,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的。笔者认为,这段论述更像是针对道家而非儒家思想。冯友兰说得很对,人们可能出于不同的价值观而采用相同的行为,但他们的价值体系是不一样的。

儒家思想是中国人的一种思考方式——这不仅仅指孔子教给中华民族的东西,其中真正独特的是“中国式意识”。包括孔子本人在内的中国人尊敬长辈,对“外族文化”宽容,对自己的文化怀有特别的尊崇之情,有礼,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所遵循的一套根深蒂固的准则。

最后,中国人自己是如何定义“儒学”的呢?

(孔子之后)几乎每一位中国重要哲学家都称自己并非创始者而是传承者。笔者认为中国哲学思想的特征非常独特,即先以老师其人为导向,再以其学说为导向。老师是永恒的,而学说可以随着时代精神稍作改变。

《大英百科全书》收录了一篇杜维明撰写的关于儒学的文章,其中有以下内容: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奉行着公元前6世纪孔子所传播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儒学。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改变,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人学习的实质内容、价值来源和社会准则…… Confucianism是一个西方术语,在汉语中没有对应词。儒学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社会伦理、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一种学术传统,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学有时被看作哲学,有时又被视为宗教,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包含了对祖先的崇敬和以人为本的深刻信仰。东亚人可能信奉神道,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或基督教,但是这些宗教信仰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儒者。

虽然常常被拿来与历史上的主要宗教相提并论,儒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有组织的宗教。尽管如此,它对精神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理论和实践在东亚各国的政府、社会、教育和家庭模式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说儒家思想就是中国传统生活和文化有些夸张,但两千多年来,儒家伦理价值观一直是人们精神的源泉,也是个人、群体、民族间人际交流诉求的基础。

现代新儒家(即所谓儒学“第三次浪潮”)的拥护者探讨儒家学说的实用主义,提倡积极入世、尊崇传统和道德伦理,则民族的成功复兴指日可待。

或许(中国的)现代化一直在等待马克思主义的到来。一方面是伟大的精神文化和古老哲学传统;另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方法、工业化、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实用主义 。二者的平衡搭配最终为20世纪末的中国复兴构建出必要模式,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大国之一。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人民历经磨难,建立了新中国。现在,中国政治已在这两者之间达成平衡: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国家的物质繁荣(这主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适应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存续千年、源于儒道等道德哲学学说的古代精神传统,塑造了现在的中国形象。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精神”与“物质”的折中,为今日中国的稳定和宏伟经济奠定了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儒家学说创造性互动和高效结合的能力。

前文已经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集体主义。那么二者的主要差异是什么呢?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当今中国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集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由其本质和起源决定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儒学主要是道德学说,马克思主义则是社会经济学说。集体主义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儒家集体主义还具有父权性质;而社会主义则以团结、平等、公平为基础,集体主义是必要的社会条件。中国人的心态一方面受儒学的精神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影响,预先确定了对于中国知识产权态度的特性。

这种心态要求中国快速发展——借鉴并运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创造知识衍生物——这也说明有必要让中外知识成果造福社会,免费或平价,为大众所用。另一方面,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使个人主义原则日渐生长,促使中国知识产权方面的实践逐渐达到世界水平。近几十年来中国知识产权立法的进化途径也证明了这点。

三、现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知识产权制度 [76]

1979年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知识产权开始得到认可和保护,中国成为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国之一。1980年,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这是一个全球论坛,关注知识产权政策问题,加强国际合作,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和信息。

自198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以来,中国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3年),该公约主要涉及工业产权种类,如发明专利、工业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商标专利等。1989年,中国签订《马德里协定》(1891年),进入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系统,该系统接受来自各缔约国的国际注册申请,确保注册商标在许多国家得到保护。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协议,1994年)的成员国,该协议规定随即在中国生效。

中国还进一步细化国家知识产权立法,特别是在专利、版权、商标方面,为保护国内外产权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创建成熟全面的法律依据。

事实上,中国已有三项国家知识产权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及基于此的大量附则和制度。中国还创建了多样化的司法行政体制来保护各级知识产权对象的专有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建立了知识产权专门法院,以便更加有效地解决纠纷与诉讼。

另一項保护专有权的举措是海关条例。1995年颁布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在国门实行严格控制,防止冒牌货进出口中国。

不过,虽然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执行在快速发展,并接近世界水平,中国仍然有不少知识产权侵权案发生。作为工业大国,中国有大量制造商,故而理赔案大多发生在知识产权专利领域。前文提到,中国1985年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94年又加入国际《专利合作条约》(1970年)。《专利合作条约》有一套统一的专利申请程序来保护各缔约国的发明。不过真正意义上的专利权保护还取决于地方司法机关对法律的解读,也受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影响。

所谓“逆向工程”也值得注意。这是指学习已有设备或程序及其技术资料,了解其运行原理,制造出功能上与原件相似的另一种设备、程序或物品,而非直接抄袭。逆向工程也称反向工程,即通过解构人造物品来展现其设计架构,或从物品中提取知识。这看起来与科学研究类似,唯一的区别在于科学研究通常是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

发明家、工业设计者和其他创新者需要在中国注册知识产权,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相关法律文书,才能使其在中国发挥效用。提交给中国专利局的申请书需要正确翻译成中文。虽然中国采用《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但其下还有子类别,子类别中的商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的性质。

中国并不强制要求版权注册。众所周知,新作品创作出来后就默认产生版权。不过仍然建议将作品送存国家版权局,以便发生侵权时法庭能够获得足够的证据。

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多种多样,其主要形式还是相关行政法、民法和刑法。中国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司法、行政机构大力保护被侵犯的知识版权,原告获胜的概率很大。向法院申请时的“王牌”是专利所有者的社会作用,比如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专利所有者对地方发展、生态安全的贡献,以及为本地消费者提供真正有用的专利产品等。

四、中国创新事业与知识产权的关联 [78]

中国是唯一一个发展了所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的国家,包含39个工业行业,191种类别,525种亚类别。因此,中国已经创建了世界上最全面的工业体系。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中国企业的看法是抄袭西方已有产品、品牌和商业模式,进行微不足道的改变以适应本国市场。而对西方项目的这种积极二次开发有其“副作用”,一方面产生了某种国家保护主义,另一方面产生了如今中国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两种副作用在IT行业都有所体现。由于商业模式相似,中国互联网公司常常被拿来与西方同行相比较。百度被看作中国的谷歌(Google),阿里巴巴被看作中国的易趣(eBay),而小米被看作中国的苹果(Apple)。这样的对比往往忽略了一个背景信息,即中国是创建和发展这些公司的基底。举例来说,阿里巴巴集团虽然在发展最初采用了易趣的模式,但经过多次变化后,如今其商业模式可以说结合了三大互联网巨头谷歌、易趣和亚马逊(Amazon)的模式。很多行业中国公司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将西方观念适用于本土市场的能力。这种不断微创新的发展形式影响着亿万人民的生活。

另一个范例是腾讯公司。腾讯2011年推出的微信,最初只是移动电话上的一个简单快速通讯系统,逐渐发展成全球性的超级应用,集成了WhatsApp、Facebook、Instagram、Skype、Uber等社交媒体的功能。现在微信在全球有八亿五千万用户。由于微信的成功,腾讯公司不断拓展并参与其他社交网络和移动服务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从移动应用的货币化体量来看,腾讯已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领先者。有意思的是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和Kik Messenger等西方社交媒体现在显然也在模仿微信的战略和功能。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在互联网金融、新社交网络、增强现实技术、超级计算机、智能交通运输等领域也超过了他国企业。

人们开始注意到,在现代历史上西方技术模式首次受到中国模式的挑战。2016年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Uber创始人表示,今后五年中国产生的创新、发明和创业将比硅谷更多。同年,科技博客“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s Technology Review)将百度、华为、腾讯、滴滴出行、阿里巴巴与Tesla、Nvidia、SpaceX、Facebook等一起列入“世界智能公司五十强”。

以上成果说明,中国正在从后来者转变为被模仿的模式。从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私营企业(甚至政府)借鉴中国IT商务发展经验来看,这是不争的事实。

移动支付、“线上到线下”(O2O)概念、共享单车服务,这些新奇便捷产品正在改变世界。而中国的创新还不仅于此,量子力学、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在积极发展。问题是,这些算是中国的创新吗?需要指出的是,“创新”并不等同于“发明”。发明指的是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或工艺流程。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具有强大的能力改进新技术发明,使其适应社会当前需求,得到广泛使用。

这种创新现象也是知识产权制度结构的主要方面之一。笔者曾发表文章对创新的本体状态进行部分研究。

当社会从经济、技术、司法范式向社会文化范式发展,知识产权背景下的创新问题变得更加实际。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创新概念产生的社会哲学邊缘问题。对创新概念与发现、发明、新改进,新颖等观念的关系进行语义分析,对于识别创新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强调社会文化背景下创新研究的重要性,考虑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整合的特定本体论地位。在研究(知识产权实质层面)创新的过程中,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往往只集中在技术、经济和司法范式。然而,如今的创新可以说是由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引起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换言之,创新可视为对已知方案的改进和应用,以满足社会需求以及文化和交流的需要。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已处于领先水平。问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能否适应现代或未来的中国标准?

不仅移动支付和O2O概念的运用给生活带来了重大改变,中国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超级计算机的生产规模。在2018年美国造出200千万亿次级计算机萨米特(Summit)之前,中国无锡国家超级计算中心2016年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93千万亿次)和广州国家超级计算中心2013年制造的天河二号(33.86千万亿次)曾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中国用这些超级计算机预测天气,调查气候变化,了解新药对人体的作用,对宇宙起源的物理过程建模,研究太空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并通过人工智能创造的前景来模拟人脑活动。

萨米特可以看作美国在中美之间知识竞争中的回应。中国不断制造出更快的超级计算机,其他国家不得不跟随。而计算机建模的发展对许多领域都有影响,如医学、制药、物流。现在中国的量子物理学与美国的研究也不相上下。

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已有15000项人工智能相关的专利申请。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增加了43.3%,产值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务院还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旨在使中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该规划确保了自动化研究所、北京企业大学联合体等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机构的资金投入。

可见,中国有意将重点放在科学和创新上,其国家发展战略也反映了这个方向。中国的科研人员数量和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一大批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园、创业加速器应运而生。目前约有145个高科技园区和数百个科技园在积极运作。除了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中国还拥有大量财政资源。特别是,中国科技部五年规划(到2021年)的预算达到了15800亿美元。

不容忽视目前中国在知识—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首先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创造的首批克隆猴“中中”和“花花”的诞生。中国在人类肺部组织再生制造领域的最新经验是再生医学领域的又一成功案例。中国的宇宙研究也取得了突破,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的航天器。这些事实都很有说服力。

中国创新正在成为一种地缘政治意义的因素。如上所述,中国的高科技发展规模令人印象深刻;但同时中国也没有忽视科技合作,目前中国在该领域的主要合作伙伴仍是美国。美国公司从中国获得巨额版税,作为中国工厂生产美国专利产品的报酬。这些专利费非常之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最终美国人几乎可以免费获得中国制造的产品。而中国则通过在其他市场销售产品来获得自己的利润。不过,目前美国对欧盟国家和中国的经济政策,似乎为中国和欧洲的融合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地缘政治时机。如果西欧为中国提供更加有利的贸易条件(如降低欧洲专利授权费),那么欧洲人将有机会从美国人手中夺取主动权,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这样的次序可能使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更具现实意义。

最后我们可以断言,中国绝不仅仅是“世界工厂”。现在中国自己的创新模式和IT企业正在迅速崛起。中国政府为年轻有为的创新者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中国已经成为硅谷的劲敌,而且很明显中国创新将继续给人类带来惊喜。因此,进一步发展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相当自然、客观、有希望的过程。

五、结论 [8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假设,儒家与西方人对于知识产权问题的态度是由其不同的精神伦理环境决定的:中国人可能在潜意识里(或者一定程度上在马克思主义层面)从集体主义的立场来看待产权问题;而欧洲人和美国人则是从个人主义的立场来看待这些问题的。

在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现代社会道德,这是由儒家的超越历史特性论阐发而来的。毕竟,儒家学说的核心原则——仁、义、礼、孝、智、义务、忠等——表达了任何历史时期人类存在的本义,揭示了人类的本质。

同时,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新马克思主义概念——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中国梦等——都是相当唯物主义的范畴,其主要意义是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知识产权社会制度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因素之一。要理解这种发展的主要先决条件,需要考虑中国现代性的两个关键因素——儒家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中国文化的优点在于其开放性,同时我们也要牢记新儒家的理论,即中国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诚然,马克思主义、经济的科学方法、大量工业技术、基本法律原则、现代人权标准等概念最初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而所有这些概念最终都被中国根据其本质和思维模式加以调整,以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中国法律体系大致接纳欧洲(大陆)法律模式的同时也大量补充了中国人的法律心理,这种法律心理产生于中国传统儒家执法观念的框架中。因此,尽管已经学习了罗马律法结构及其来源系统、法典编纂和司法技术,中国法律仍然是以一种改良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过去30至35年中,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建立了相当可靠的自主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这既是国家立法层面的实践,也是中国融入现有全球知识产权实践的产物。

通过分析(社会研究领域的)中国法律基础,我们得出结论,所有知识产权基本制度——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专利法(包含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工业设计专利)、商标及品牌、商业机密、新选育成果(植物育种者权益)、集成电路图设计保护、地理标志等——这些都是中国立法关注的问题。现在中国已有成熟的国家创新体系,那么知识产权监管和保护问题就有了完全不同的基调。

国家不再闭关自守,取而代之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全面联系和相互依存。这点在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和智力活动中同样适用。NBIC聚合(包括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正在深入展开。许多科技成果和各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共同价值观和公共领域。通过提高人们的知识、舒适感和财富,可以增强人类的整体潜力。

如果说一定历史时期内反对纯粹资本主义是一种客观需要,有些国家必须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另一些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的先决条件),现在我们也可以将其类推于知识产权领域。很顯然,当下需要对现有知识产权体系进行彻底的重组。现有知识产权体系是很久以前形成的,编撰法律文书所依据的信息现实、技术能力和社会条件已大有不同。旧体系在工业时代现代意识形态的框架下运行良好,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之后,人类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互联网的发明给传统知识产权制度造成决定性破坏(今天的知识产权制度就像是相对科学社会主义而言的空想社会主义)。毫无疑问,人类社会将找到适当的新方式来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活动,同时还要消除各种各样的版权说客,比如全球和本地的主要中间商、专利流氓、多余的调解人。

一套更加灵活、更能体现社会公平的新型知识产权关系体系正在旧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这是一个相当复杂,多方位又合乎逻辑的辩证过程。“自由文化”和“公共领域”概念只是这一进化过程的第一步。从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中,从技术现实中汲取力量,在(亟需改变的)旧知识产权制度的禁忌与禁例中一步步开辟道路。现在,中国正式加入了这场全球变革,成为强有力的影响中心。作为最大的创新力量之一,中国显然将在儒家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创造出知识产权领域的新标准。

(责任编辑:陈 真   责任校对:刘光炎)

猜你喜欢
社会关系儒学社会主义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关于信仰、道德、法律关系的探讨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谈儒学的“复兴”
儒学研究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