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玮
摘 要 伴随着国内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中国近代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传统的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如果没有进行及时调整会给高校的近代史教学质量造成影响。文中对于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引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论述,并针对中国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教学 情感教育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58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WU Wei
(Biquan College of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domestic education reform process, the teaching leve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so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owever, in the tre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If it is not adjusted in time, the quality of modern hist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be affected.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gives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history for reference.
Keywords teaching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emotional education; application strategy
0 引言
情感教育(Emotional education),所謂的情感教育其本质是与传统的认知教育所相对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是完成整个教育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通俗地讲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为学习者构建出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能够通过教育者的讲解理解情感和认知之间的关联性,并且把情感因素里的积极性调动出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感,以达到培养学习者丰富情感和探究欲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
1 情感教育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的教学模式相比,情感教育是通过理智、道德以及审美等不同的情感结合学习者自身的认知、操控以及协调能力为基础,再依据学习者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综合能力的高低不同进行针对性、全面性培养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在运用过程当中将学习者的情绪变化以及学习体验作为重要基础,帮助学习者通过情感变化将学习效果扩展到最大。而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课程,而且它本身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受难史与抗争史,其间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素材。所以大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并且还要提高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近代史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判断问题。如果运用传统的灌汤式历史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专注讲解教材内容并记着板书,而学生低头一边听教授讲解一边记笔记。虽然看上去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是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沉闷、无趣,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许多原本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学生在接受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后,开始对中国近代史课程逐渐地失去了学习热情,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的负面情绪,这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而将情感教育融入到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不但可以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当中,感受革命先贤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能够体会到那些为国捐躯而牺牲的英难将士们的坚定与信仰,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时掌握更多的知识,在深化历史学习体验的同时,为今后的终生历史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2 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国近代史课时不稳定
在正常情况下高校“中国近代史”课程一个星期时间内设置的“中国近代史”课时为4个,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为一个学期。但国内有一部分院校除了设置本科阶段的课程以外,在专科阶段也同时设置了“中国近代史”这一课程,由于教学进度和对象的不同导致每个星期的课时变得无法统一,既有一周4课时也有一周6课时,而这些不同的教学进度也都必须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段内完成。还有一些师范类院校由于教师工作量过大或者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将“中国近代史”的课时进行压缩、减少,将原本一周4课时浓缩为一周3课时,而教授时长由原先的一个学期变成了一个学年。虽然看上去觉得课时长了对于学生学好该门课程是相当有利的,但是许多人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课时变长也就说明内容上和课量上会有所增加,最关键的是教师人为增设的内容是否与教学大纲相互统一,而且过长的课时也会给学生的正常学习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
2.2 教学模式单一化
许多高校教师在对“中国近代史”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仍然沿用着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课时仍然会保留着高中阶段历史老师的那种“我负责讲,你们负责听”的专制型教学模式,这种呆板、固态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史学思维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等方面是相当不利的。导致原本充满趣味的课堂出现了各忙各的情况,课堂氛围压抑而且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主动性都无法被调动起来,课程本身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大打折扣。
3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施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自身素养并展示个人魅力
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教学能力以外,还必须要拥有独特的文学思维,这样才能够完成传道授业任务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在课程学习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对于自身人格素养的要求上也必须要严格,并且对教育工作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上进心。例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攻读更高的学位,或者积极地参与到校外培训、学习当中,也可以和其他的兄弟院校主动进行学校上或者专业上的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为学生确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而且还能够在强化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魅力。
3.2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校教师在“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授課时必须要将课堂教学的重心向学生方向转移,让学生把握好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并以朋友或者同等关系的方式来对学生的“中国近代史”学习进行引导,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还可以可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加入到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当中。由于当前高校内的学生群主是以90后、00后为主,而这些新生代的学生他们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自由化特点,而这些人又是具有“孤独”特质的一代,他们在亲情与友情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缺失。一些学生对于人际交往会产生明显的恐惧、紧张心理;还有一些学生会将自已摆放在较高的位置,主要是防止自已与人交流的过程受到拒绝而不敢交往。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使得师生之间的“代沟”变得越来越明显。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课后的时间来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并及时、全面性地了解他们所关注的话题以及思想的活动状态,在与学生心贴心交朋友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关怀。所以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时,应当要先采取摸底调查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并做好相应的分析与了解,随后再运用“因势利导”以及“因材施教”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选择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最具普遍性和效率性的教学方式。而想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就必须要让师生之间产生最基本的相互信任开始做起。教师除了要懂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想法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学习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对自已、对教师充满信任,这样才可以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稳定,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活跃的同时全面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3 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具备体现出自身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于其他课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当中所包含的情感教学有着其他学科不能够代替的优点,特别是其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大量优秀的人文德育内容是其他学科无法望及项背的。有些人认为这些教材里的历史人物虽然为我们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许多历史的事件已经渐渐地远离了我们。显然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设置“中国近代史”课程的目的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以外,是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我们伟大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畏艰难、英勇献身的精神与革命气节,为后世子孙起到重要的榜校与表率的作用。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来为学生构建出有如亲身经历的学习情境。例如说在讲解“黄海海战”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对英雄邓世昌英勇抗敌到以身殉国进行大规模的细节讲授,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这位民族英雄产生强烈的敬佩,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澎湃的爱国情怀。在讲解“中日甲午战争”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带着情续的讲述日军如何占领旅顺,如何进行惨无人道四天四夜的屠杀,最后为了清理尸体只留了三十六个活口。学生的情绪也随之变化,开始谴责与愤怒。此外,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华夏民族特有的语言技巧(例如民谣、对联等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比如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以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珅一倒,嘉庆吃饱”等富有民间特色的短语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更加风趣,还能够透过这些短语了解到当中满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再比如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对联来让学生对林则徐的高尚的气节产生崇拜与敬仰。
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教师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到“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当中,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效果。而教师在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情境设计方面必须要有所取舍和侧重,必须要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内容与教学重点融合为一个整体,而不是运用过度情感渲染的方式来完成情感教学,这样做只会导致情感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时,必须要有一个明确、客观的立场,而不是采用全盘否定的态度,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突出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在中国近代史教学当中发挥出情感教育的作用与价值,教师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强化自身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将“生本理念”渗入到每个教学细节当中,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 刘占国,王文清.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刍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7(12):124-137.
[2] 赵世龙.浅析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矿业大学,2018(03):15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