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临沂西郊实验学校)
科学研究证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两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一次是识字达到一定数量(2200~2500字);越过临界点向阅读转化;一次是阅读达到一定数量(课内外合计大约250万字),越过临界点向快速作文转化。为了尽快实现这两次飞跃,让学生提前写话。我从一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加大学生的识字量。在学校倡导的环境识字的基础上,把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低幼版儿童刊物和绘本故事作为阅读识字教材,这样就减缓了识字坡度,效果更好。
每周的阅读识字课让学生每人选择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读几遍,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由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字词,集体认读、强化识记。然后让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段,或自己组词、造句、写话,并画图。例如,学生自学“雪”字,可组词“下雪、雪人、雪花”,造句:“下雪了,我在操场堆雪人。”自己写一段话:“寒冷的冬天来了,雪姑娘给我们送来了最好的礼物——可爱的雪花。雪花落到操场上,操场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地毯,同学们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开心极了!”同时在旁边画上小朋友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这样,学生阅读的识字本变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写话本,既生动又美观。
每周的阅读成果交流会,让学生把自己本周内读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可以讲述阅读内容,也可谈感受,或展示摘抄的优美词句。虽然展示的成果很稚嫩,但孩子们从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以此激励他们继续在书籍的海洋里散步,假以时日必能厚积薄发。
新课程标准对写话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话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写、乐写。兴趣是内驱力,只有对写话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才能保持这份兴趣。
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写话的素材。我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动手做小制作;组织一些有趣的室外活动,如放风筝、踢毽子、跳绳比赛、老鹰捉小鸡等。活动后,让学生回顾活动过程,谈谈收获或感受。由于是亲历,学生都能津津乐道,意犹未尽。然后,我再让其记录下来,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写话。写话就是用笔说话,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写话就像游戏一样好玩。当学生对写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再逐渐向学生渗透相关知识。如写话要先写题目,段首要空两格;写人物要抓住特点去写;写一件事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融入生活、感悟生活,从而积累写话素材。
我所在的学校校园既是一处充满人文教育的学校,又是一座浓缩的公园兼生态园。于是春天我带领孩子们去观察小草发芽、春花绽放、蝴蝶翻飞;夏天去看鱼儿嬉戏、草间觅虫;秋天观菊赏云、树叶飘落;冬天看梅花、赏雪景……学生“情动而辞发”,于是,一句句富有童真、童趣的佳句,便在孩子们的笔下流淌。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天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游戏或一种动植物等。在每天中午的观察交流会上,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人或事说给大家听,请大家评议。一开始,学生即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不知如何观察,我就和他们一起观察,同时告诉他们观察方法,指导他们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并鼓励学生将每天的“兴趣观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渐渐地,进行“兴趣观察”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把写话当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赏识便是激发兴趣最好的催化剂,老师只有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才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才能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健康成长。因此,我在写话教学中尤其注意讲评这一环节,在讲评中以激励为主,让学生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找到自信,在赏识中学会奋发。
每进行完一次写话训练后,我总是及时讲评,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并选出佳作进行赏析。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动听的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写话是一种美的享受。
赏析完毕后,把优秀作品贴在佳作园地或放在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一学期结束后把这些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在班里传诵阅读。每月评出一位小诗人、小作家。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写话练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也为将来的作文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