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古猗小学 杨秀娟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日益成为国内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甚至已成为衡量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然而,什么是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转向何处?怎样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本文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C)通过对班级内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以个案对比的方式,证明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此为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提供参考。
心理学认为,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也叫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行为和认知等方面所采取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典型的方式和倾向,特别是在如何对待和处理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伙伴、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等学习因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偏好和态度。因受到学习者个体及多种学习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学习方式可以分成多种类型。于是,学习方式本身就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学习方式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和个性的发展。
因此,转变学习方式并非如我们误解的那样,纯粹地由原有的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新的学习方式转变。所谓“转变学习方式”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转变那种单一的、刻板的、过于强调机械训练和接受式学习的状态,而不是转变为另一种仍然是单一学习方式的状态。“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一方面决定于学生的已有心理水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式上的引导。因此,转变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式,然后可以根据学习的目标及要求,适时地加以引导。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影响变量和评估指标,是教学理念、教学观念现实化的中介。先进的教学理念、观点和理论要转变为教学现实,实际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必须最终落实在相应的学生学习行为上。
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加强对学习行为的研究,因为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从概念上讲,学习行为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运动、动作、反应和活动方式的总和,比学习方式的外延大。而学习方式亦即学习行为的方式,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学习行为之中,并通过具体的学习行为得以体现或落实。学习行为相对于学习方式来说更为具体和多样,而学习方式则侧重于刻画学习行为在具体展开路径方面的特征,显得较为抽象和概括。因此,要深入理解学习方式和进行学习方式的实践变革必须首先深入研究学习行为的转变。基于此,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首先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的学习需要经历模仿、练习、运用的过程。在不断的模仿、练习、运用过程中,学生需要与教师、与同伴进行言语互动,以自己的学习行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就要通过观察分析课堂上师生言语互动的水平。因此,为了研究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笔者在任教的班级中选择学业水平高的学生A与学业水平低的学生B两位同学,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C),通过对英语课堂上全体学生及所选学生个体的师生言语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学生群体的参与水平及学生个体的学习参与行为水平,对比学生A与学生B在学习行为表现上存在的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C),主要以记录编码的方式对课堂上的语言互动行为进行描述。在该系统中,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关系被划分为了 10 种类别(见表1)。其中,1-7 类指的是教师的语言行为,这方面含教师传授知识、表扬批评以及提出问题等语言行为;而8-9类则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行为,这方面则包含了学生的主动发言以及受到老师诱导而做出的应答;最后一类是指课堂中混乱或者沉默的状态。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中划分的10种互动行为,每种行为都用一个数字代码表示。运用该分析系统进行课堂观察的方法是观察15分钟的课堂。每3秒记录一次,每分钟分为20次,将每次观察到的行为属性按照相应代码记录下来(见表2),最后汇总得出师生言语互动的行为表现数据。以此反映师生言语互动中的行为比例、性质和互动时间等情况。
表1 弗兰德斯互动分类分析体系类别
表2 FIAC数据表
资料来源:David Hopkins, A teacher’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Open University Press,1993.p.111.
笔者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体系量表,对自己的一节录像课的前15分钟内的师生言语互动情况进行课堂观察,重点观察记录全体学生以及被选个体学生A、学生B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互动情况。统计结果如表3:
表3 弗兰德斯互动分类分析体系记录结果
通过对全体学生以及学生A、学生B与教师的课堂语言行为进行次数统计,表格中的编码 1-7 代表的是课堂教师语言,8-9 代表的是课堂学生语言,师生语言比率即教师语言总次数/学生语言总次数=93/101=0.92。
这一结果可以反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情况,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当教师语言行为与学生语言行为的比率在1-2之间时,课堂互动状态最佳, 大于2 时则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小于1则偏向于“以学生为中心”。可看出本节英语课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的,学生参与课堂热情比较高,表明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这一结果表明在本节课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主动学习行为,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自主性。
表4记录的是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师生互动比率统计结果。在本表中,
教师的间接影响比率越高,表明师生互动的质量越好;反之,直接影响比率越高,表明师生互动的质量越差。学生的主动比率、说话比率越高,表明该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率越高,学生以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与学习开展学习。而课堂沉寂混乱比率越高,说明该学生的学习行为自主性越差。
表4 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师生互动比率统计
由此表可以看出,学业水平高的学生以积极的学习行为,主动与教师开展语言互动,自主学习,获得了较好的师生言语互动质量,这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来说,无疑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而学业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疏离课堂的状态。以这种消极的行为方式进行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为了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调动那些采用了态度消极、行为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升学习品质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