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2019-01-30 08:04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34期
关键词:师德师教育工作者行为习惯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纪小学)

在不同的时代,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任务也有所差异,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特点与教育发展要求,促进德育教育的与时俱进,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是影响其未来成长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点,积极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消除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应该在学生教育中只注重其学习成绩,而是以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基础,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综合型人才。但是,在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很多工作者的业务能力较低,而且德育教育方式较为单一,限制了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因此,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逐步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

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缺乏对自身工作的重视程度,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德育教育工作缺乏有效性。与此同时,德育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但是教育工作者没有顺应教育发展潮流,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导致德育教育的开展效果不佳,仍旧停留在灌输式教育的阶段,限制了学生的个人成长。

(二)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增强工作的灵活性。但是,在当前工作开展中存在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的问题。在活动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导致活动开展受到诸多阻力。德育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活动设计未考虑到实际工作需求,没有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互相渗透,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与其他学科整合不够

德育教育往往是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为主,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导致德育教育资源匮乏,给学生带来审美疲劳。比如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等。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的行为习惯,会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教师应该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还能够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教师也应该定期播放德育教育宣传片,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明辨是非,提升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知力。

(二)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小学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体,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将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工作中。教师每天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也是最了解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为此,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动态。当学生犯错后不应该一味指责,而是倾听学生的想法,并耐心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感化的方式纠正学生在思想上出现的偏差。很多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出现问题,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比如有的学生内向自闭,遇到事情不肯交流沟通,由此造成思想偏激问题。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多参与同学的游戏和活动,并让其他同学帮助其融入班级中,帮助其打开心扉,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德育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是决定工作成效的直接因素。因此应该逐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为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意识到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督促教师主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满足德育教育工作需求。教师还应该树立职业道德精神,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以便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聘请专业人员到学校内部开展德育教育专题讲座,让教师明确新时代德育教育的工作要求,整齐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师德师风建设,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

(四)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理论教育始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确德育教育的内涵,学校还应该组织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学生的行为习惯与道德修养形成于生活实践,德育教育也应回归生活,在教育活动中提升工作的有效性。比如在国庆节期间,学校应该组织开展“爱国爱家”主题活动,利用诗朗诵、歌唱比赛和话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实践中来,以主流价值观念引导其健康成长。在劳动节期间,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做公益,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艰辛,养成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将德育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底,在其生活与学习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式也能够调动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避免在此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

(五)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可以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为工作有效性的提升注入强劲活力。优秀传统文化是前人思想的结晶,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对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比如可以运用文天祥和岳飞的诗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诗朗诵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等形式,让学生的情感与爱国诗人产生强烈共鸣。还应该在德育教育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对于《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中的内容以新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德育教育工作人员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明确学生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体制改革当中,对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依旧存在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工作开展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实践性等问题。因此,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

猜你喜欢
师德师教育工作者行为习惯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新时代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研究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组织人事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