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少年宫)
如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师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和教学关键。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建构学生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内容,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培育人文精神和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大力推进书法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当前,书法教育的规范化已被提到国家政策议事日程,通过普及书法教育,教授传统优秀文化,加强年轻一代文化自信,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是,如何加强“文化自信”,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能简单的从现代书法意义上,认为教会学生读书写字就可以实现。书写训练只是表象的技艺技巧问题,这背后所蕴含的笔力功底之深厚,以及才华对世界观、人生观的表述无以至超越,这博大精深的文化文人情怀,才是我们值得学习和传承的精髓。下面对校外书法教育教学如何与提升学生人文核心素质密切结合、提升核心素养如何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进行深入探究。
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我们更应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党的新的理论指引,四大自信涵盖其中,即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中首以文化自信最为基础、广泛和深厚,这为我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的确,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中脱颖而出,离不开扎实的根基及其特色优势。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内涵丰富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样,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书法的传承关键在教育,自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广泛的重视。2013年1月,教育部又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书法教育总体目标与内容。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文化传承问题作再一次战略提升。由此可见,书法和书法教育在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的特殊性上决定了我们要把传统文化与书法知识统一在少儿书法教学中进行有机结合。
今天的书法教育已不是过去的那种枯燥单调的技能训练,书法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应努力向素质培养方面转变,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健全心智,优化人格素养,全面提高孩子的身心素质。书法教育作为一种手段,以其独特的方式,使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等特质与潜能得以表现。同时,书法教育也是提高人的审美意识教育的最好途径,并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现代少儿书法教育中,素质培养应贯穿于始终。校外书法教育从小就培养学生纯真的艺术爱好,陶冶了艺术情操。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校外教育现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重要精神,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做实书法教育,培养孩子们爱学习、讲文明、讲道德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营造积极向上向善的学习氛围,开展校外教育汉字书写的特色教学。
1.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汉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里面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密码。书写中国汉字,挖掘和展示中国特色文化魅力,要求我们必须对这些文化基因追根溯源,只有原汁原味地保护,才能永续传承。开展书法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继承并发扬至圣先贤留下的古代经典绝学智慧,为他们留下宝贵的人文财富。《少儿研墨书法素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精选楷书欧体46个基本笔画,按照横法、竖法、撇法、点法、捺法、挑法、钩法、折法分类,详细的笔法析解有助于学生扎实、系统地对笔法的训练和掌握。笔画对应的范字列举了书法五种字体的演变,配以按照古文特征手绘字源图画,并附上汉字字源的解说,让学生在形象可感、文字浅明的赏析中,掌握常用汉字的字义和不同字体的演变过程,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渐感受到传统文化气韵。汉字经过6000多年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一些字的演变,如“上”“下”“心”“成”等字从古文到今文,其字意、字形都能使学生感到有趣和新奇,越学越有味,乐在其中。《教程》以许慎《说文解字·叙》描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引,学生通过观察字形符号的特点,从有趣抽象的客观实体外形来理解词义,把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和今文字联系起来,然后把他们对应的独体字或合体字写出来。
《少儿研墨书法素养教程》开篇图例展示华夏古俗的执笔和书写姿态,古人书写姿势的变化是和书写载体、坐姿、坐具和书写承具四个因素相关联的。学生在了解古人书写姿势的同时,也注意到正确的写字姿势。该书结合范字,精选成语故事、国学典故,形象有趣的漫画为故事描述锦上添花,纷纷吸引读者的眼球。
2.创新与欣赏的有机结合
以往书法古帖欣赏侧重理论知识介绍,《教程》中“古帖欣赏”则运用放大镜把范字在字帖中放大,学生从生动有趣的师徒对话中了解古帖的历史背景、字体特点,如师傅告诉徒儿,“月”字出自《九成宫醴泉铭》,该帖记载着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之事。学生通过欣赏“月”字字形方正特点,知道自己学习的“欧体”运笔刚劲而凝重,峻利而含蕴,撇捺坚挺,气势开展。书法艺术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识字、写字要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学养。
在书法作品创作方面,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进行传统书法作品创作,然后家长和孩子参与增彩创意书法、丙烯颜料创意书法、立体创意书法、洒金宣纸创意书法亲子趣味体验。这样既可以增加亲子交流机会,也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在书写浓墨作品时,在未干的墨迹上撒些食盐,在墨迹干后可以看到线形结晶体,墨色丰富,视觉效果奇特;也可以尝试在木板上,用石膏粉和沥青按一定比例混合或者用石膏粉、白水泥、水和白胶按一定比例混合,以此当墨,以壶、勺、刷等工具当笔进行创作,由于用这些材料能画出凸起的图案和纹路,因而能产生临近感、现代感和时尚感。
3.课堂活动与思维拓展的有机结合
《少儿研墨书法素养教程》在介绍短撇和竖撇的时候,出现“夕”和“月”两个范字,这两个字在甲骨文字形上容易混淆,让学生难以区分。因此,书里在演变图说部分作了详细说明。如“夕”字甲骨文形似月亮,为新月形。因为月亮在黄昏时出现,所以本义指黄昏,又因为一般只有晚上才出现月亮,故“夕”又指夜间;“月”字甲骨文为月牙形,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月圆不及月缺的时间多,如果写成月圆形,又易与太阳等圆形物相混。
因此,在书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基于“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开展教学,鼓励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自主探究,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书法创作的快乐。今天的书法教育文化传承,应该要回归到书法艺术和书法教育的本源上,在进行正确的基本技法训练的同时,结合时代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书法艺术有机融合。书法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应更加丰富精彩,每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都在讲述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故事,愿这故事都能成为开启孩子文化灵感和文化自信的一把钥匙,让传承从孩子开始,让传统文化植根于每一个孩子的幼小心灵,怀揣中国的文化自信,助力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