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竹枝词在史料教学中的运用

2019-01-28 10:50周虹
速读·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竹枝词史料实证史料教学

周虹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举例来引证竹枝词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建立起竹枝词与史料、史料实证、史料教学之间的联系,实现史料教学的新突破,以期更好的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延展性,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关键词:竹枝词;史料;史料实证;史料教学

随着高中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和历史证据意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前的高中历史逐渐形成了“无史料不教学”的课堂特征。在浩如烟海的史学海洋中,面对厚重的历史典籍如何删选有利于课堂,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史料呢?那些晦涩的专业词汇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仅从正史中节选史料也易形成一家之言,而照本宣科的历史课堂势必会被历史所淘汰,那么该如何找回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让历史走得更远,换发更多的生命力呢?

近几年的浙江省学选考命题中接二连三的引入竹枝词相关的史料情境,来考察学生。如浙江省2018年11月选考第27题清代《都门竹枝词》,2018年4月学考第九题《清代北京竹枝词》等,一方面提醒着我们史料教学对于中学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新思路,即利用竹枝词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史料教学。

一、竹枝词与史料

什么是竹枝词?竹枝词又名“竹枝曲”或“竹枝歌”,最早源于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沿长江一带的民歌。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籃》中提到:“竹枝词本出巴渝,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①唐代诗人刘禹锡将“竹枝体”民歌引入文人的诗歌创作之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遂成为古典诗词体裁的一种。宋代以后,竹枝词渐至传播扩散产生了各种地方竹枝词,生动地记录了各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俗、方言等。②其本身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竹枝词算史料吗?竹枝词以平常语记录百姓身边发生的平常事和平常景,既有诗人“感于事,动于情”的文体意识,又汲取了民歌通俗明快的风格,显示出流畅、华美的气韵。竹枝词长于纪事,泛咏风土,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以至政治事件、社会兴革,皆可入诗,所以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③因此作为史料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竹枝词,自然可以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作为史料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

二、竹枝词与史料实证

新课程标准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④在教学中引入竹枝词就是希望能借助竹枝词的艺术魅力,形成历史线索;利用竹枝词的鲜活性,使抽象的历史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认知。将竹枝词作为历史史料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文本阅读能力与巩固学习历史的目的,而且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1.借助竹枝词的艺术魅力,形成历史线索

竹枝词是一种上接着屈原《九歌》,下连民间歌谣和地域风土人情的文学体式。自中唐刘禹锡以后一路流传下来,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魅力何在?

例如讲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这一课时,如果按部就班,那就变成照本宣科,一路从《诗经》到楚辞,再讲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果讲得过细,这堂课就将变成一堂文学常识课;如果加入几大篇幅的名篇名作,如屈原的《离骚》,李白、杜甫的诗歌,苏轼、辛弃疾的词等等,那课堂似乎又演变成了一堂文学欣赏课。怎么办?《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指出這课的基本要求是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建议借助表格法进行梳理。这样的课堂知识点是落实了,但是不管怎么上课,总感觉各文学体裁似乎是孤立的,学生全凭机械记忆。这就需要找到一个载体——竹枝词,能将这些文学体裁给串联起来,形成历史线索。

季羡林在《漫谈竹枝词》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南方荆楚一带的诗歌,比如《楚辞》,意象生动,幻想联翩……同北方以《诗经》为代表的朝廷或民间的诗歌迥异其趣……竹枝词在情趣方面比较接近《楚辞·九歌》等荆楚作品。”⑤因此利用竹枝词的起源来链接屈原楚辞的相关知识点。唐代刘禹锡在研究了《九歌》的制式特色后,创作了九首竹枝词。意为九变之歌,“灵异大者易感,小者难致”将之与《九歌》、诗歌相区别,引出唐诗的相关知识。宋代人们往往把竹枝词和词混淆在一起,然“其名约词,而无寄调”,两者虽都产生于民间,但却是两种不同的文体。竹枝和《竹枝子》(词牌)不能混为一谈。明清以后的文人竹枝词更多的以记述风土人情、泛咏名胜古迹见长,又有表现人情世态,爱恨情仇的,如“请罢七姑娘,烧余马粪香,才经鼠嫁女,几日又添仓”⑥以俚俗风趣的语言,更贴近百姓的生活,然俗中带雅,记述的风土人情内容详实,篇幅甚繁,且事无巨细,成为了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因此将竹枝词源于巴楚,成于唐宋,普及于明清的过程与上述文体形成对比,既可以明确各文学体裁的特点,又可以将各种体裁串联起来,形成新的历史发展脉络。

2.借助竹枝词的时代精神,感知历史底蕴

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开了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伴随西方的军事侵略,还有西方文明的大量涌入。这种文化侵略使蹒跚学步中的中国在保有原有封建社会文明的历史印迹的同时,还被深深打上了西方文明的标签,中西方文化在中国这具残破的躯体里发生激烈的冲突和交融,使得近现代竹枝词带有了独特的“混血儿”的时代烙印。

例如政治方面关于义和团反帝运动,学习过义和团运动的都知道这是一场近代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性质。那么怎么通过史料让学生体会到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精神呢?在教学中我展现了这样一首竹枝词:“洋气须教一例除,先烧电线火轮车。琉璃河接长辛店,此是鹏程发轫初”⑦学生一看就了解了拳民拆毁琉璃河长辛店一带铁路,焚烧电线杆的场景,通俗易懂的语言则更好地让学生深入理解义和团“扶清灭洋”盲目排外的特点,而七言四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更便于记忆。

又如社会习俗方面,余槐青的《上海竹枝辞》中有云:“公园见面便销魂,现代朱陈别有村。情爱终成商业化,结婚容易易离婚”,反映了近代上海传统的婚俗观念的变化。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那些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固有观念发生了松动,婚姻自主,自由恋爱逐渐出现,人们在对待婚姻问题上也变得随意大胆起来。这些情况在近代上海竹枝词中屡见不鲜。

再来说说经济,西方列强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大门。而大量通商口岸的开放加速了城市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商业发展起来,尤以上海的发展最为迅捷。如余槐青《上海竹枝辞》中关于交易所的记载:“凭空交易所如林,一现昙花少赏音。顺应潮流时涨落,风涛险恶是标金。”反映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初时盛极一时,可没多久却又纷纷倒闭歇业,因此风险极大。伴随外国人和全国各地商人的集聚,语言成为了阻碍贸易沟通的屏障,“贸易场中口角春,露天通事亦儒珍。外侨译学争权利,不向中华借舌人。”⑧懂华语的外国人和懂外语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外贸易的桥梁,混得风生水起,而那些专门替外国人在中国经商的中国人也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买办”。而近代并非只有上海在发展,其他近现代城市如天津、汉口等也纷纷兴起,我们都能从当地的竹枝词中找到它快速发展的踪迹和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当然近现代城市的这种发展表面看风光无限,实际却是以西方掠夺中国财富为代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的历史现象的展示,深入分析史料进而得出对历史的看法,这正是史料实证素养的核心要求。

3.借助竹枝词的鲜活特性,活化地方历史

虽然我们的教材较少涉及到地方文化的内容,然而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杭州人,理应对自己的家乡有所认知和了解。西湖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独特的历史故事,文化底蕴。了解地方文化,认知西湖,也是我们生长在这一方水土上的新杭州人应有的素养。西湖竹枝词在众多的地方竹枝词中数量并不算多,对西湖竹枝词的研究最早的是杨维桢《西湖竹枝集》“赤日行天午不知,老夫一榻号希夷。儿童那信松阴好,又到西湖唱竹枝。”⑨,而发展到鼎盛时期则要数清代。

西湖竹枝词内容丰富多彩,或歌咏男女爱情生活的,如元代释福报:“黄妃塔前日西沉,采菱日日过湖阴。郎心只似菱刺短,妾意却似湖水深。”咏唱男女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透着女子心头一丝丝的哀怨;又或歌颂湖光山色的,曾经苏东坡的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令杭州西湖闻名遐迩,文人的诗歌高屋建瓴,民间的竹枝词质朴清新,“杨花飞尽荷花开,南人北人湖上人。荡舟自唱黄陵曲,载得山头月子回”⑩;还有再现西湖悠久历史的。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杭州素有中元接祖的习俗,“七月十二接祖宗,西瓜老藕瞎莲蓬。”家家把藕、莲蓬、老菱等摆上供桌,以迎接祖先。到十五的正日子还要备碗素馄饨,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后来慢慢演变为放湖灯,许下美好的愿望。

总之,西湖竹枝词内容丰富,以赞咏风土、咏史怀古为主,兼有民俗风情,男女情感,经济发展等等。语言古朴直白,有较强的叙事和议论色彩,兼有抒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将竹枝词引入地方文化史的课堂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史料实证能力,也能加强对地方风土人情的了解,对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大有裨益。

三、竹枝词与史料教学

传统的历史课堂下,学生喜爱历史但不爱历史课。为了让历史课堂上出历史的味道,我们也会引入大量的史料,来提升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然而如何选取史料,应该选择哪些史料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课堂的关注度呢?

我之所以选择竹枝词作为史料教学的一种载体,原因有三:其一竹枝词涉及内容广泛,记载丰富。以往的正史都是由统治阶级编写的,侧重于对上层统治阶级的记录,而对普通民众的记载相对较少。而竹枝词来源于民间,是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上续写历史,通过阅读不同视角的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任何的历史结论和历史评价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建立在可靠的史料证据上的。?因此引入竹枝词不仅可以弥补正史之不足,还能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其二从文体角度来说,竹枝词的语言多以俚语或俗语为主,有别于诗词对平仄、押韵、律体等的高要求,普通人更容易上手,随手记录身边发生的平常事,而且语言幽默风趣,借此抒情达意,更能调动读者的兴趣,从而使历史变得生动鲜活,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其三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阐述,可以让学生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让历史更加立体有层次感,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心跳,走进历史;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竹枝词散落在民间,没有加以整理,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去,去收集整理阅读本地的竹枝词,进而了解地方文化,这种全新的历史学习方式,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当然我们在将竹枝词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如如何选取有效、恰当、合理的竹枝词作用于教学;所用竹枝词与教学内容的贴合度问题等等,这个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

注释

①【明】胡震亨《唐音癸 籃》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孙杰《竹枝词发展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年版,第9页。

③应可军《宁海竹枝词》,宁波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页。

⑤季羡林《谈国学》华艺出版社2008年版,本文原为《清代海外竹枝词》序。

⑥【清】屈复《弱水集》卷十三,乾隆七年(1742)刻本。

⑦廖西复依氏、青村杞卢氏所作《都门纪变百咏》,民国六年(1917)石印本。

⑧余槐青的《上海竹枝辞》,民国二十五年(1936) 铅印本。

⑨章微微《西湖竹枝詞之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第25页。

⑩应可军《宁海竹枝词》,宁波出版社2016年版,第99页,第84页。

?肖航《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第30页。

猜你喜欢
竹枝词史料实证史料教学
清代宋庆常《石阡竹枝词》勘误补正
书法《竹枝词》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