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苗苗, 张 霞, 李治芳, 王文苹,2,3∗
(1. 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 宁夏 银川750004; 2. 宁夏回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宁夏 银川750004;3. 回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宁夏 银川750004)
作为制备载药缓释微球最常用的方法, 乳化-溶剂挥发法工艺过程中因所用溶剂理化性质、 移除速率的差异, 可影响微球形态、 粒径、 释药速率等性能[1]。 其中, 二氯甲烷是制备微球最常用的有机溶剂, 当与其他溶剂混合制备微球时, 可与药物、 载体、 内外相间产生相互作用, 进而影响载药微球性能, 故考察溶剂体系与微球常规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丹参酮ⅡA是丹参中提取得到的脂溶性菲醌类化合物, 对冠心病、 心绞痛、 心律失常等疗效显著, 临床应用广泛[2], 该成分微溶或部分溶于水[3], 自身具有荧光特性[4], 有利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直接观测药物分布特征。 因此, 本实验以其为模型药物, 采用二氯甲烷及其混合溶剂体系制备丹参酮ⅡA-PLGA 微球, 通过荧光分析考察混合溶剂对微球中药物分布的影响, 并尝试将溶剂特征与微球性能相关联。
PL203 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QL-861 涡旋仪(海门市其林贝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T10BS25 均质机(德国IKA 公司); DF-101S 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FD-1C 冷冻干燥机(北京德天佑仪器有限公司); THI-100 恒温培养摇床(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 公司); Microtrac X-100 粒径测定仪(美国霍尼韦尔公司); FV1000-IX81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日本Olympus公司)。
丹参酮ⅡA(南京景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批号JZ2015082403)。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90 kDa, 50/50, 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批号16030206); 聚乙烯醇1788 型[阿拉丁试剂(上海) 有限公司, 批号G1509033]。 二氯甲烷、乙酸乙酯、 丙酮、 二氧六环、 乙腈为色谱纯(美国Fisher 公司); 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水为纯化水(实验室自制)。
2.1 丹参酮ⅡA平衡溶解度测定 分别取0.5 mL不同溶剂至离心管中, 加丹参酮ⅡA至过饱和, 置于恒温气浴摇床(25 ℃, 100 r/min) 中平衡48 h,8 000 r/min 离心5 min 后吸取上清液, 加甲醇稀释一定倍数。 采用HPLC 法测定[5][柱温30 ℃; 检测波长270 nm; 流动相甲醇-水(93 ∶7); 体积流量1.0 mL/min], 以溶液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 进行回归, 得回归方程为Y=0.018X - 0.157 ( R2=0.999 9), 在 1 ~25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再计算丹参酮ⅡA平衡溶解度, 并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溶剂的沸点、 黏度等有关参数[6], 结果见表1。
表1 丹参酮ⅡA 平衡溶解度测定结果(±s, n=3)Tab.1 Results of equilibrium solubility determination of tanshinoneⅡA (±s, n=3)
表1 丹参酮ⅡA 平衡溶解度测定结果(±s, n=3)Tab.1 Results of equilibrium solubility determination of tanshinoneⅡA (±s, n=3)
溶剂 沸点(101.3 kPa)/℃ 黏度(20 ℃)/(mPa·s)极性 平衡溶解度/(g·100 mL-1)二氯甲烷 40 0.43 3.4 6.67±0.25二氧六环 101 1.54 4.8 1.30±0.03乙酸乙酯 77 0.45 4.3 0.35±0.01丙酮 56 0.32 5.4 0.44±0.02乙腈 81 0.36 5.8 0.20±0.01
2.2 微球制备 精密称取PLGA 270 mg、 丹参酮ⅡA30 mg, 加入2 mL 混合溶剂, 涡旋溶解。 将上述溶液加到40 mL 聚乙烯醇(2%) 溶液中均质剪切(8 000 r/min) 0.5 min 制备O/W 初乳, 转入800 mL 聚乙烯醇(1%) 溶液中, 40 ℃下磁力搅拌3 h, 离心(3 000 r/min) 2 min 后收集微球,冷冻干燥, 即得。
2.3 载药量、 包封率测定 精密称取微球粉末10 mg, 加入0.3 mL 二氧六环溶解, 再加入适量甲醇至5 mL 量瓶中定容, 超声30 min, 再离心(12 000 r/min) 5 min 取上清液, 按“2.1” 项下方法测定丹参酮ⅡA含有量, 计算载药量、 包封率, 公式分别为载药量= (微球中药物含有量/微球质量) ×100%、 包封率= (微球中药物含有量/投药量) ×100%, 结果见表2。 由表可知, 当微球理论载药量为10%时, 不同溶剂体系所得微球的包封率均约为90%, 表明O/W 法制备微球过程中药物损失少, 这与丹参酮ⅡA水溶性较低有关; 二氯甲烷-丙酮载药量和包封率最高, 并与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这是由于丙酮能与水混溶, 并较其他3 种溶剂沸点更低, 能迅速扩散至外水相中, 使PLGA 快速沉积, 从而阻碍了药物扩散损失[7]。
2.4 粒径测定 取微球粉末约30 mg, 均匀分散于10 mL 0.5%聚乙烯醇溶液(含0.1%聚山梨酯-80) 中, 超声10 min 后取适量混悬液, 采用粒径测定仪测定, 结果见表2。 由表可知, 二氯甲烷与不同溶剂混合后制得微球的粒径均约40 μm, 差异较小, 其原因可能是二氯甲烷所占溶剂比例大、 挥发快, 是影响微球成形的主要溶剂[8]。
表2 微球性能考察结果(±s, n=3)Tab.2 Results of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microspheres (±s, n=3)
表2 微球性能考察结果(±s, n=3)Tab.2 Results of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microspheres (±s, n=3)
注:与二氯甲烷-丙酮(2 ∶1)比较,∗P<0.05
溶剂 固含物/% 载药量/% 包封率/% 粒径/μm二氯甲烷-二氧六环(2 ∶1)15 9.26±0.11 92.56±1.12 41.68±24.89二氯甲烷-乙酸乙酯(2 ∶1)15 8.95±0.35∗ 89.48±3.48∗ 39.98±21.84二氯甲烷-丙酮(2 ∶1)15 9.80±0.12 98.01±1.18 38.72±22.60二氯甲烷-乙腈(2 ∶1)15 9.40±0.32 93.95±3.17 37.12±26.28
2.5 体外释药行为 精密称取微球粉末10.0 mg,分散于10 mL pH 7.4 磷酸盐缓冲液(含2%聚山梨酯-20) 中[5], 置于恒温气浴摇床上(120 r/min、37 ℃), 分别于4 h 及3、 8、 18、 28、 38、 48、58、 68、 78、 88、 98 d 离心(3 000 r/min) 2 min,定量取上清液, 同时补充同温等量缓冲液, HPLC法测定丹参酮ⅡA累积释放量, 绘制体外释放曲线, 结果见图1。
图1 微球体外释放曲线Fig.1 In vitro release curves for microspheres
由图可知, 不同混合溶剂中微球均呈现明显缓释效果, 突释率均较低(4 h 释放率约5%), 28 ~68 d 释药速率明显加快, 98 d 后基本完成释药行为; 二氯甲烷-二氧六环释放最快, 可能是由于二氧六环沸点高, 固化过程中易残留, 在微球冷冻干燥过程中形成微孔通道, 有利于释放介质渗入; 丙酮沸点低, 溶剂扩散速率快, 使得微球快速固化,表面较致密, 故二氯甲烷-丙酮释放速率最低[9]。再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相似性判定[10], 发现二氯甲烷-二氧六环与二氯甲烷-乙酸乙酯、 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与二氯甲烷-乙腈、 二氯甲烷-丙酮与二氯甲烷-乙腈之间的释放行为无显著差异, 其余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最终, 测得释放量在25% ~40%之间, 这可能是由于丹参酮ⅡA外部环境影响所致[3], 随着含水量增加及空气(氧气) 存在, 使得释放介质中该成分发生部分降解[11]。
2.6 药物分布相关参数测定[12]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 取3 ~5 mg 微球于5 mL 离心管中, 加50 μL 纯水振荡1 min 使其分散均匀,吸取适量置于载玻片上, 将盖玻片缓慢盖于液滴上, 用封片剂封片, 543 nm 波长下观察并拍摄各体系载药微球, 结果见图2。 由图可知, 不同混合溶剂中微球荧光分布均由边缘向中心减弱, 表明丹参酮ⅡA在微球固化过程中随溶剂挥发而向外迁移, 最终趋于微球表面分布。
图2 微球CLSM 图Fig.2 CLSM images for microspheres
以二氯甲烷-二氧六环为例, 所得CLSM 图在ImageJ-win32 软件中将荧光强度转换为数值信号,通过Origin 8.0 软件绘制荧光强度-微球半径图, 所得曲线沿X 轴中心点对折。 在Analysis 模块下, 曲线进行多项式回归处理使其平滑, X、 Y 轴同时统一为100%; 截取从原点开始5%的Y 轴, 找到对应X 轴的坐标(图3A); Y 轴上余下的95%曲线进行Log10 回归后曲线拟合, 得到曲线方程及斜率(图3B)。 其中, 图3A 中原点到5%Y 轴与所对应的X 轴为曲线平缓区, 其半径比代表药物在球心分布的比例, 其值越大, 代表药物在球心部分分布越多, 而上升区为剩余95% Y 轴与对应的X 轴,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表明趋于微球表面药物分布越多[13]; 图3B 中对数处理后的曲线与一元一次方程拟合度较高(R2=0.99), 方程斜率表示微球固化过程中药物在微球表面扩散的速度, 斜率越大,表明药物向微球边缘扩散越快。 再比较各体系曲线拟合参数, 结果见表3。
图3 CLSM 图数据处理Fig.3 Data processing of CLSM images
表3 微球曲线拟合参数Tab.3 Curve fitting parameters for microspheres
由表可知, 各体系微球平缓区半径比及上升区斜率从F1 到F4 逐渐增加, 呈正比关系。 联合表1发现, 混合溶剂随着其极性增加, 平缓区半径比及上升区斜率提高, 这是由于二氯甲烷中引入极性较大(水溶性较大) 的乙酸乙酯、 二氧六环、 丙酮、乙腈, 虽然沸点高于二氯甲烷, 但它们可显著增加混合溶剂在第二相中的溶解度, 在形成O/W 初乳后可较快地被萃取或扩散至水相中。 因此, 在该溶剂中溶解度较好的丹参酮ⅡA易随溶剂扩散至微球表面, 并发生沉积[14]。
2.7 微球性能与溶剂性质的相关性 通过SPSS 17.0 软件, 对突释量[15]、 包封率、 上升区斜率,以及各溶剂沸点、 极性、 黏度、 饱和溶解度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 结果见图4。 由图可知, 药物突释量与其在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 溶剂黏度呈正相关关系, 如药物二氧六环中溶解性最好, 导致微球在固化过程中随着溶剂挥发更易将药物带到表面, 使其突释增加, 结合图2 可知药物更趋向表面分布[12]; 微球包封率、 上升区斜率与溶剂极性呈正相关关系, 表明溶剂极性是固化过程中影响药物迁移速率的主要因素[16]; 包封率与溶剂沸点成反比,溶剂沸点越高, 则其在微球固化过程中不易除去,导致药物突释增加[17]; 除二氯甲烷以外的溶剂改变了体系黏度, 黏度越大, PLGA 越易沉积, 进一步阻碍药物向外迁移, 故斜率与溶剂黏度呈负相关关系。
图4 微球性能与溶剂性质的相关性分析Fig.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icrosphere performance and solvent properties
本实验采用O/W 法制备丹参酮ⅡA-PLGA 微球, 体外释放结果表明, PLGA 在40 d 左右降解,释放98 d 后残余微球中丹参酮ⅡA很少, 几乎可忽略不计。 由此推测, 累积释药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成分从微球释放至介质中后, 在水性环境和光热作用下发生一定程度的降解[3,11]。
微球的粒径、 载药量、 包封率、 体外释放是评价制剂的重要指标, 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过程中, 通常选用沸点低、 易挥发的有机溶剂, 如二氯甲烷、 乙酸乙酯等。 作为乳液法制备微球的“隐形” 因素, 溶剂主要发挥溶解聚合物与药物、影响微球固化过程、 形成特定形态表面或内部结构的微球等作用[18]。
迄今已有许多文献报道了溶剂在微球领域的应用, 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溶剂影响微球的分布, 不同溶剂具有不同物理性质(如黏度、 表面张力、 水中溶解度、 蒸气压等) 及对药物、 载体材料的溶解能力,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微球粒径、载药量、 包封率, 从而影响微球稳定性、 体外释放等[19]; (2) 溶剂可制备安全性更高的载药微球,评价微球性能优劣的参数之一为终产物溶剂残留量, 乳液法所用的有机溶剂具有一定毒性, 而且该方法制备微球时溶剂易残留, 故选用毒性较小的溶液制备PLGA 微球, 并通过溶剂萃取使其残留量减少, 可提高微球的生物安全性[20]; (3) 溶剂可用于制备功能型PLGA 微球, 沸点低、 与水相容性好的单一溶剂与混合溶剂可制备外观形态不同的多孔、 中空型PLGA 微球, 进而影响微球性能[21]。本实验发现, 溶剂在乳液法制备微球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溶剂制得微球的药物分布差异较大,但影响其形成及性能的机制有待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实验通过O/W 法制备丹参酮ⅡA-PLGA 微球, 考察混合溶剂性质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并将两者进行关联分析, 发现尽管混合溶剂均以二氯甲烷为主, 但其对微球仍有较大影响(主要涉及载药量、 体外释放、 药物分布等), 而且其特性与溶剂特征参数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综上所述, 研究可为微球成形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有利于优化处方工艺, 并更好地调节微球载药、 释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