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玉珺
作者单位:510000 广州血液中心贮血发血部
在临床输血治疗中, 红细胞是重要组成成分, 而红细胞保存期间, 其功能性以及结构性损伤造成的相关输血危害也不容忽视[1]。在红细胞输注的过程中, 其有效性以及存活率主要受到库存时间以及温度的影响, 即贮存环境与红细胞衰老密切相关[2]。成熟的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和携氧功能, 而携氧功能是临床输血保障其正常功能的关键因素[3]。因此本文选取本院采集的20例CPDA-1抗凝新鲜全血, 即对不同时间及温度保存血液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站采集的20例CPDA-1抗凝新鲜全血, 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4], 其中男10例, 女10例。每例患者取1袋血液。
1.2 方法 将大部分血浆于封闭条件下分离, 然后制备成悬浮红细胞, 红细胞保存液为MAP, 然后将每袋悬浮红细胞平均分成4等份, 设为A、B、C、D组, 并分别保存于不同温度(4℃、10℃、16℃、25℃)的冰箱中, 取样测定分别于24 h、7 d、14 d、21 d、28 d时进行。氧亲和力采用血样分析仪测定;采用直观方法测量携氧量:将红细胞0.5 ml配置成MAP 50 ml, 在37℃、标准大气压下, 将空气混入溶液中,对溶液中氧分压变化进行测定, 当其在100 mm Hg(1 mm Hg=0.133 kPa)稳定时, 对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I进行测定;当在400 mm Hg稳定时, 测定S2, 有效携氧量计算公式:20×(S1-S2)=Q, 之后绘制氧饱和度曲线, 最后记录氧亲和力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时间及温度保存下红细胞的氧亲和力值以及携氧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时间及温度的红细胞氧亲和力值比较 A、B、C组24 h、7 d、14 d、21 d、28 d时测定的红细胞氧亲和力值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时间及温度的红细胞携氧量比较 A、B、C、D组24 h、7 d测定的红细胞有效携氧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组 24 h、7 d、14 d、21 d测定的红细胞有效携氧量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28 d时测定的红细胞有效携氧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1 不同时间及温度的红细胞氧亲和力值比较( ±s, mm Hg)
表1 不同时间及温度的红细胞氧亲和力值比较( ±s, mm Hg)
注:与A组比较, aP<0.05;与B组比较, bP<0.05;与C组比较, cP<0.05;与本组24 h比较, dP<0.05
组别 24 h 7 d 14 d 21 d 28 d A 组 28.4±1.4 26.5±1.9d 24.1±1.0d 22.6±2.0d 22.2±1.6d B 组 28.3±1.2 25.2±1.9ad 23.4±3.6ad 18.1±2.4ad 17.8±3.2ad C 组 26.6±2.5ab 20.8±3.6abd 15.2±2.8abd 11.5±1.9abd 10.8±2.7abd D 组 21.4±3.6ac 14.3±5.2acd 10.2±3.2acd 8.5±3.0acd 5.2±2.2acd
表2 不同时间及温度的红细胞携氧量比较( ±s, ml)
表2 不同时间及温度的红细胞携氧量比较( ±s, ml)
注:与A组比较, aP<0.05;与B组比较, bP<0.05;与C组比较, cP<0.05;与本组24 h比较, dP<0.05;-表示无数据
组别 24 h 7 d 14 d 21 d 28 d A 组 4.65±0.33 3.37±0.29d 2.81±0.22d 2.22±0.35d 2.23±0.14d B 组 4.62±0.26 3.25±0.26d 2.56±0.36ad 2.00±0.33ad 1.93±2.24ad C 组 3.12±0.22ab 1.42±0.33abd 0.92±0.26abd 0.51±0.23abd -D组 2.57±0.31abd 1.16±0.30abcd - - -
血液在离体后, 其保存条件的不同, 会使得红细胞氧化、生化状况、形态等损伤产生程度不同的改变。在自然衰老期间, 红细胞膜形态的改变不可逆[5]。有关研究表明, 在存储14 d后红细胞悬液会开始产生光滑球型红细胞, 而3周后会产生棘型红细胞 (占比 80%)[6]。
本研究中, A、B、C组不同时间时测定的红细胞氧亲和力值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温度24 h、7 d测定的红细胞有效携氧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C组24 h、7 d、14 d、21 d测定的红细胞有效携氧量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 红细胞离体时间越长, 则可出现氧化、生化状况、形态等损伤,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同时间下, 红细胞氧亲和力和有效吸氧量均明显降低[7,8]。同时温度对红细胞功能存在显著影响, 相同时间下4℃时红细胞氧亲和力以及有效携氧量更高[9,10]。该研究结果证实, 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红细胞氧亲和力值以及有效携氧量等与24 h前相比均降低,这表明自然衰老是离体红细胞存在的主要变化, 且存储条件无法逆转这一变化[11]。因此在血液管理的过程中, 医院、血站等需加强周转库存血, 并制定严格的出入库制度, 尽可能地缩短血液保存时间, 以提升临床输血的质量。
综上所述, 不同时间及温度保存血液对红细胞功能具有显著影响, 即4℃后时间越长、温度越高, 则红细胞携氧能力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