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磊,刘长全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2.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732)
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奶业发展,2017年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提出“全面振兴奶业”和“做大做强民族奶业”,2018年6月国家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的纲领性文件,旨在全面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奶业在生产、贸易、市场和成本效益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总结当前奶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于促进奶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1 奶业生产大幅增长,养殖水平和乳品质量明显提升 当前,中国奶类产量保持在3 600万t以上,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牛奶产量占奶类总产量的比例约为96%。整体来看,国内牛奶产量的变动走势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之前的缓慢增长时期,1978—2000年牛奶产量从88.3万t增加到827.43万t,年均增长10.70%;第二阶段是21世纪初至2008年的快速增长时期,2000—2008年牛奶产量从827.43万t增加到3 555.82万t,年均增长19.99%;第三阶段是2008年至今的徘徊时期,该期间由于牛奶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及消费者信心不足,牛奶产量基本在2008年的水平上下波动(图1)。2000年以来,在牛奶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乳制品产量也大幅增长,2008年以来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0—2017年中国乳制品①本文中,“乳制品”和“乳品”是2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生鲜乳经加工后的产品,后者是指包括生鲜乳在内的奶业相关产品产量从207.49万t提高到2 935万t,年均增长16.86%。
图1 中国奶业生产变动趋势
在产出增长的过程中,中国奶业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和乳品质量都有大幅提高。一方面,奶牛养殖规模化趋势明显。在政策因素、消费市场低迷以及产业内部的歧视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8年以后,奶牛养殖呈现散养户加速退出、大规模养殖的存栏数占比大幅增加等趋势。2017年,全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6%,比2008年提高了36.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奶牛单产水平和乳品质量明显提高。2017年,奶牛年均单产达到7 t,比2008年提高了45.83%。根据国家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数据,2008—2017年每毫升生鲜乳体细胞数从61.0万个降到28.7万个,下降52.95%。
1.2 牛奶生产区域分布趋于分散,乳制品加工集中度不断提高 当前,牛奶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份,2017年以上5省的牛奶产量分别为 693、539.5、458.1、310.5、266.2万 t,分别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19.58%、15.25%、12.95%、8.77%和7.52%(图2)。以产量排名前五的省(区、市)的产量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来衡量集中度,2010年以来牛奶生产的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68.28%下降到2017年的64.08%。与牛奶生产与供给趋于分散的区域布局不同,中国乳制品加工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7年,全国奶农专业合作社达到了1.6万个,乳品企业自建和参股的奶源基地比重已经超过30%,奶业企业前20强的市场份额超过55%[1]。
图2 中国牛奶生产区域分布趋势
牛奶生产区域分布趋于分散的原因在于当前畜牧业养殖呈现由北方向南方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在畜牧业发展布局上,国家要求在优化发展传统农区和农牧交错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南方草山草坡地区,另一方面是随着生产技术提高和标准化养殖推进使得奶牛养殖向南发展得以实现[2]。2010—2017年全国牛奶总产量下降了0.86%,但牛奶产量最高的内蒙古产量下降了23.44%,排第二的黑龙江产量也下降了2.35%,其他大多数地区由于现代规模牧场的快速发展,其产出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宁夏牛奶产出水平提高幅度最大,达到了81.31%(图2)。
1.3 乳制品进口快速增加,进口集中度较高 海关数据显示,2008—2017年,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量从38.7万t增长到247.1万t,年均增长22.9%。2017年,中国进口乳制品折合成生鲜乳达1 485万t②按照干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与生鲜乳1:8折,相当于国内生鲜乳产量的40.6%。分类别来看(图3),干乳制品进口量自201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00万t以上,2017年进口量为147.2万t,同比增长13.2%。进口干乳制品主要是原料奶粉和乳清粉,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料奶粉被还原用于包括常温液态奶在内的乳制品的生产,替代了国内生鲜乳的供给。液态奶的进口量近年快速增长,2017年液态奶进口量为70.2万t,是2008年的84.6倍。其中,鲜奶进口量的同比增长速度从2016年的38.0%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5.3%,虽然酸奶进口量同比增长速度较2016年也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62.7%的高位。近2年,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量快速增长,2017年达到29.6万t,同比增长33.8%。
图3 2006—2017年中国乳制品分品种进口量变化
中国乳制品进口主要来自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乳业发达国家或地区。从进口量角度看,当前中国乳制品五大进口来源国分别是新西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荷兰(表1)。1999年以来,新西兰一直是中国乳制品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2008年中国与新西兰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后中国从新西兰的进口量更加快速增长。分品种来看,新西兰是中国奶粉和鲜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美国是乳清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荷兰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而德国是酸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乳制品在进口来源国呈现多元化的同时,也具有进口集中度较高的特征,尤其是奶粉、酸奶和乳清的进口集中度更高,2017年中国奶粉进口量的77.0%来自新西兰,酸奶进口量的64.6%来自德国,乳清54.9%来自美国。
表1 2017年中国乳制品进口量来源地及进口量所占比重
1.4 生鲜乳价格大幅波动后低位徘徊,乳制品价格持续攀升 201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生鲜乳价格波动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4年2月之前的大幅上涨阶段,该期间生鲜乳价格从2012年6月初的3.28元/kg增长到2014年2月中旬的4.27元/kg,上升了30.2%。第二阶段为2014年2月—2015年2月的快速下跌阶段,该期间生鲜乳价格从4.27元/kg快速下降到3.43元/kg,下跌19.7%。第三阶段为2015年2—8月的低位徘徊阶段。第四阶段为2015年8月以来的生鲜乳价格低位周期性波动阶段,波动范围基本在3.4~3.6元/kg。
与生鲜乳市场的波动趋势不一致,201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乳制品价格持续攀升(图4)。中国乳制品消费以液态奶和奶粉为主,液态奶消费量在2015年达到高峰后开始下滑,奶粉消费量也出现增长停滞的现象。在乳制品消费需求疲软的影响下,2015年以来液态奶和奶粉价格增速放缓。2012年6月初至2015年6月初,中国液态奶零售价格③本文液态奶价格是商务部监测数据中的“牛奶零售价格”和“酸奶零售价格”的算术平均值从10.53元/kg增长到12.33元/kg,月均增长0.44%,国产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零售价格从148.55元/kg增长到164.28元/kg,月均增长0.28%。2017年底,中国液态奶销售价格和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零售价格分别达到12.94元/kg和174.78元/kg,2015年6月至2017年底,液态奶和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价格的月均增长率分别为0.16%和0.21%。
图4 中国生鲜乳价格与乳制品价格走势
1.5 奶牛养殖成本先升后降,成本节约与利润提高的规模效应不明显 中国奶牛养殖总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而饲草料投入、人工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是奶牛养殖生产成本的主体。根据国家发改委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2016年养殖规模小于10头的散养户的单位主产品(生鲜乳)的总成本为2.85元/kg,其中精饲料费和青粗饲料费构成的饲草料投入占生产成本的67.60%,人工成本占26.22%,固定资产折旧占11.82%。2006—2016年,以2014年为分隔点,奶牛养殖总成本呈现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以散养为例,单位主产品的总成本从2006年的1.47元/kg一路上涨到2014年的2.98元/kg,年均增长9.24%,之后下降到2016年的2.85元/kg。从各分项投入的成本来看,2006—2016年,奶牛养殖中单位主产品的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及土地成本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饲草料投入的变动与总成本的变动趋势一致(图5)。因此,2014年以来奶牛养殖总成本的下降主要是饲草料的投入尤其是精饲料费下降的结果,而玉米和豆粕价格大幅下滑是造成2014年以来奶牛养殖精饲料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农业农村部集贸市场监测数据,自2015年初至2017年底,玉米价格和豆粕价格分别下降了20.1%和11.6%。
图5 中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单位主产品成本变动趋势
从不同养殖规模之间的成本比较来看,虽然近年奶牛养殖规模化趋势明显,但大规模养殖却表现出明显的不经济性。2016年,小规模养殖的单位主产品的总成本比散养低2.46%,而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分别比散养高5.61%和10.88%(表2)。中国奶牛养殖规模不经济与其过快的规模化过程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大规模资本进入形成的规模养殖场,高额投资的经济成本与固定资产的快速折旧都提高了单位成本;对于散养户快速退出后由小区转成的规模牧场,一方面因为基础设施、卫生条件等未能同步改善,另一方面因为牛群管理精细度下降后规模养殖所需的管理能力、疾病防控能力等未能同步提高,导致乳房炎、蹄病、子宫炎等疫病高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位养殖成本[3]。动态来看,2006—2016年,尤其是2012年以来,奶牛规模养殖在成本节约方面的作用比较明显,即规模养殖的单位成本增幅和年均增长率均低于散养,且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单位养殖成本增幅和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12—2016年,散养的单位主产品总成本增长13.10%,而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养殖分别增长8.60%、4.51%、1.61%。
但是,规模养殖在提高净利润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规模养殖中大规模养殖的单位主产品净利润反而最低。纵向看,2012—2016年,大规模养殖净利润的提高幅度高于中规模,低于小规模。这主要是因为小规模奶牛养殖户和散养户的交奶价格基本持平,但大规模牧场的交奶价格远高于小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而且也高于中规模,虽然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的单位成本高于散养和小规模养殖,但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每公斤牛奶的净利润仍高于散养,小规模养殖由于其突出的成本优势每公斤牛奶的净利润最高[2]。
2.1 奶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国内卖奶难与大量进口并存中国奶业开放程度较高,成本和价格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生鲜乳收购价格来看,2009—2014年,中国牧场生鲜乳收购价格持续攀升,自2011年开始明显高于新西兰、美国、德国等奶业发达国家和主要乳制品出口国家。2016年,按美元计算的中国生鲜乳收购价格比美国高46%,比德国高62%,比新西兰高114%[4]。从与主要用于乳制品加工的原料奶粉的价格比较情况来看,自2011年开始,中国进口奶粉折原料奶后的到岸价格基本上一直低于国内原料奶④此处,“原料奶”即为“生鲜乳”。为了便于理解,本文“生鲜乳”和“原料奶”通用;收购价格,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低于国内规模牧场的原料奶生产成本。根据农业农村部和海关数据,2017年底,国内原料奶收购价格比进口奶粉折原料奶后的到岸价格高31.1%,国内原料奶生产成本比进口奶粉折原料奶的价格高23.8%。
表2 中国奶牛不同养殖规模的成本和净利润差异 元/kg
中国进口奶粉折原料奶后的到岸价格长期低于国内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和生产成本,导致国内乳制品进口快速增加。对于基地型乳制品加工企业而言,一方面其市场份额受到以进口奶粉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的挤占,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都不占优势,其产品利润空间大大缩减。对于奶牛养殖产业而言,较低的进口原料奶粉价格倒逼国内乳制品生产企业压低原料奶收购价格,有的企业还限量收购原料奶,这造成奶农“卖奶难”和大面积亏损,加剧产业波动。2008年以来,中国奶农“倒奶杀牛”现象不断发生,尤其是2014年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的奶农大面积“倒奶杀牛”,对奶牛养殖业造成很大冲击。
2.2 进口乳品销量占比大幅上升,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缺乏信心 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监测的东北某大型超市的销售数据,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进口产品⑤此处,进口产品是以产地为衡量标准,而不是以品牌为衡量标准。因此,进口产品的品牌既包括完全进口的国外品牌,也包括既在国内生产也有进口的国外品牌在液态奶与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量中的占比都有大幅攀升。2008—2017年,该超市液态奶销售量中进口产品的占比从1.2%增长到41.4%,最高达48.4%;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量中进口产品的占比从16.4%增长到70.0%(图6)。从价格对比来看,进口液态奶均价曾长期高于国产液态奶,“三聚氰胺”事件后进口液态奶均价一度达到国产液态奶均价的2.1倍,自2016年起进口液态奶均价才开始低于国产液态奶。而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均价长期高于国内产品,且进口与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价格差距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有大幅增加。2008年,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价格比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平均高32%,2012年差距增长到80%,2014年以来虽然有所下降,但2017年仍高达61%(图6)。
图6 进口与国产乳制品销售量占比与价格比较
虽然进口乳制品的平均价格远高于国产乳制品,但进口乳制品的销售量占比大幅上升,可见中国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缺乏信心。这一方面是由于居民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加之国内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居民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不足问题仍未完全恢复。另一方面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通常把高端乳制品作为质量保证的代名词,更加青睐进口高端产品。2015年以来,中国不断健全乳品质量管理体系,先后出台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的鉴定》等法规,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随着国内乳品食品安全形势改善,消费者在国产与进口乳制品间的选择倾向会有所调整。2015年以来,前述监测超市液态奶销售量中的进口产品占比呈下降趋势,也说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正在逐步调整。
2.3 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市场风险主要由养殖环节承担 养殖环节在中国奶业产业链上处于弱势分配地位,突出表现在终端乳制品价格与原料奶价格之比大幅高于奶业发达国家,消费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主要是由养殖环节承担。以国内某奶牛养殖与乳品加工一体的上市企业为例,该企业生产的原料奶部分用于自有品牌乳制品的生产,部分销售给其他乳制品加工企业。该企业半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该企业原料奶生产的现金成本为2.42元/kg,原料奶销售均价为3.68元/kg(图7)。如果原料奶成本在液态奶生产成本中的占比按85%计算⑥对多数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年报数据的分析显示,液态奶生产中直接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83%~90%之间,则该企业液态奶生产成本为4.33元/kg。同期,其液态奶平均出厂销售价格为9.4元/kg,进入前述监测超市的价格为19~20元/kg,约为原料销售均价的5.3倍,而超市最终零售价格在21~22元/kg,约为原料销售均价的5.8倍,大幅高于美国与欧盟等奶业发达国家和地区。1995—2016年,美国液态鲜奶与原料奶平均价格之比的均值仅2.33,最高值也只有3.33。在英国和法国,自2014年以来,液态鲜奶与原料奶平均价格之比的均值分别为2.27和3.62,最高值分别为2.84和3.95。
图7 奶业产业链价格形成与利益分配关系——以某企业为例
21世纪以来,在一系列保障措施的支持下中国奶业经济有了较大进展,奶牛养殖水平和乳品质量明显提高,但中国奶业发展仍面临产业竞争力不强导致的乳制品进口快速增加、乳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的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缺乏信心、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导致奶农利益受损等挑战。因此,需要推进奶业节本提质增效、提升中国奶业品牌竞争力、完善产业链利益链接机制,以促进中国奶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第一,促进奶业技术进步,推动奶业节本提质增效。中国奶业节本提质增效必须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一要大力引进和繁育良种奶牛,建设国家核心育种场;二要加强优质饲草料生产,加强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收获、加工等技术的研究;三要完善奶业技术推广体系,普及推广机械化榨乳、TMR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四要强化疫病防检疫力度,加强对乳房炎、酮病等奶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二,提升中国奶业品牌竞争力,逐渐恢复消费者信心。提升中国奶业品牌竞争力需要将质量安全置于首要位置,持续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建设[4]。一要完善法律法规与管理架构,继续完善乳制品相关质量标准,严格规范和监管复原乳使用;二要加快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乳制品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挤奶、储存、运输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规范与质量控制要求得到落实,在质量检测等环节引入由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第三方机构,实现质量监管的规范、公开、透明;三要规范乳制品市场竞争行为及广告宣传,防止乳制品企业利用消费者信心不足过度宣传“高端”乳制品,将消费者引向“高端化”的非理性消费模式,避免过度宣传“高端”产品对消费者关于乳制品总体质量安全的认知的负面影响。
第三,完善奶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奶农与加工企业的共享共赢。实现奶业振兴需要促进奶农发展和巩固奶业发展的养殖业基础,改变当前奶业产业链上畸形的利益分配格局。一要完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加强奶农组织建设,减少无序竞争、过度竞争对市场波动的放大作用,通过建立集体谈判制度提升奶农整体议价能力,让奶农更多分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增值收益;二要加快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制度,保障奶农公平交易权利;三要鼓励支持乳品企业通过自建、收购、参股、托管等方式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自有奶源的比例,促进种养加工一体化发展,实现奶农和乳品企业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