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组织模式优化的乳品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

2019-01-23 03:30:04王晓萍任志敏傅金娣张月月
中国畜牧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原奶奶农乳品

王晓萍,胡 峰,任志敏,傅金娣,张月月

(浙江工商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18)

我国乳业发展起步较晚,前期发展过程较为曲折,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乳业经济才驶入发展快车道。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乳品产业亟待整顿转型。如今,距离“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已有近十年,我国乳业发展重心已逐步从数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并取得了不错成效。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3 712万t,乳制品产量2 993万t,生产规模排在美国和印度之后,位居世界第三;质量方面,2016年全国乳品抽检合格率为99.5%,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已连续8年保持在100%[1]。

乳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我国虽然是原奶生产大国,但不是乳业强国,目前我国乳业发展还存在乳品供需不均衡、质量安全问题、乳品产业链竞争力低下等诸多问题,其根本在于我国乳品产业链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产加销环节发展失衡,产业组织模式有待优化。当前正值我国乳业转型发展关键期,必然需要统筹考量各行为主体的根本利益及彼此间的协作关系,为此,本研究深入乳品全产业链内部,深度剖析产业纵向组织关系,以探寻出一套适合我国乳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组织优化运行模式,进而推进乳品全产业链的协同稳步发展,帮助消费者重拾国产乳制品消费信心。

1 我国乳品全产业链组织结构及松散耦合的组织关系

1.1 乳品全产业链组织结构特点 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链指具有不同价值创造功能的产业主体围绕核心产业通过控制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流动,在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制造到最终产品的销售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及终端消费者所组成的整个功能性价值增值结构模式[2]。我国乳品全产业链条长,产业价值增值环节多,涉及面广,涵盖了第一产业的畜牧养殖、第二产业的乳制品生产加工以及第三产业的乳品销售服务,对应的产业主体主要有负责原奶供应的奶农、乳品加工的奶企、以超市为代表的分销渠道以及最终消费者。乳品全产业链组织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乳品全产业链组织结构模式

我国乳业发展是“先拓展乳品销售市场,再关注奶源”,不同于乳业发达国家“先建奶源基地,再拓展乳品市场”,因此,在“三聚氰胺”事件出现之前,我国乳品产业主流的组织结构模式为“奶企+奶站+散户奶农”,奶农对于乳品生产企业而言,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而乳品生产企业在整个乳品产业链中占据着“链主”地位,如此必然导致极度不均衡的利益分配。有研究显示,我国乳品产业链上原奶供应、乳制品生产加工、渠道销售3个主要环节的成本投入比为7.5:1.5:1,而相应的利润所得比为1:3.5:5.5[3],产业链价值分配模式呈现不寻常的“倒U型”。奶农的奶牛养殖生产环节投入成本最高,承担风险最大,所获利益却最少,奶农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也就很难实现在原料奶的供应上保质保量,最终导致我国乳品产业组织结构中各产业主体之间风险难共担、利益难同享、松散耦合的组织关系以及难以协调统一运行的产业链。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整顿乳品行业,主要着眼于整个乳品产业链,用更高的质量安全标准和行业准入门槛推动乳品产业链逐步实现从松散状态向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方向转变。经过近些年散户奶农进小区政策的实施以及给予规模化牧场建设的政策扶持,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已取得一定成效,养殖小区和规模化牧场都得到较大发展。2016年国内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养殖比重高达53%,比2008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养殖小区/规模牧场+奶企”的产业组织模式正在逐步崛起,但对于小型奶企而言,散养奶农或奶站仍然是其主要的原料奶供应来源。

1.2 乳品全产业链松散耦合的组织关系存在的问题

1.2.1 奶农-奶企之间 乳品全产业链上最核心的关系应该是原奶供应者与乳品加工者,即奶农与奶企间的关系。纵观荷兰、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等乳业发达国家,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基本都已形成比较紧密的利益关系。以荷兰为例,其独特的“乳业合作社一体化”模式充分保障了奶农的权益,奶农不仅是原奶供应者,其与乳品企业之间紧密的产权关系使得他们还可以分享到乳品企业在加工、销售等环节上的利润,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已然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4]。

反观我国乳业,一方面,我国奶农多为散养户,规模小,资金技术有限,与乳品企业之间主要是以购销合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买卖关系,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再加上生牛乳本身容易腐蚀,不宜长时间储存,因此,奶农在原奶交易市场上很容易受制于乳品企业。区域内的乳品企业作为要素市场上的垄断购买者,掌控着原奶定价权,在面临原奶供过于求或者奶牛养殖成本上升等问题时,乳品企业往往会凭借其在产业链上的强势地位压低奶价,将成本压力转移给奶农,把奶农推向价值分配的边缘,以牺牲奶农利益为代价获取垄断利润,最终导致奶农“倒奶杀牛”。

另一方面,与国际奶粉相比,我国奶粉在价格和质量方面均不具有优势。据中国海关统计,我国2017年累计进口奶粉达71.81万t,同比增加18.9%,平均价格为3 020美元/t。另外,由于国际奶粉到口岸单价比国产奶粉价格低许多,受利益驱使,国内诸多乳品企业开始大量采购国外品牌奶粉,或原装进口直接销售,或对原料奶粉添加部分营养素后重新贴牌销售,又或是将大包奶粉复原后进行销售等,国际奶粉的大量进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原料奶的供需紧张状态,但也严重侵蚀了奶农利益,使奶牛养殖业雪上加霜。

1.2.2 奶企-渠道商之间 我国乳制品销售主要有直销和经销代理两大类,受消费者购买习惯影响,超市已成为乳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其在所有乳品销售渠道中占比可高达85%以上[5],因此,处于高位势的大型超市对于乳制品企业而言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是超市主要的获利来源,而超市定位于低价运营的模式又给乳品企业增添了诸多成本压力,鉴于乳品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消费者对价格又比较敏感,所以乳品企业基本不敢贸然提价,只能把成本压力转向上游,奶农利益又被进一步蚕食。

此外,2015—2017年我国乳品主要企业销售额如表1所示,在该数据基础上,利用贝恩提出的行业集中度测量方法(CRn)[6]对我国乳品行业进行测量后可知,我国乳品市场近几年的市场集中度虽然趋于稳步提升,但市场仍表现为过度竞争态势,具有寡头竞争型特征(35%≤CR4<50%),2015、2016、2017年我国乳品市场集中度分别达39.53%、39.45%、44.59%。由于竞争激烈,乳品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往往采取“价格战”策略,因此,在超市经常见到乳品“第二件半价”或者“买二赠一”等打折促销活动。低价倾销毫无疑问只会扰乱市场的有序竞争,削弱乳品全产业链的竞争力。

1.2.3 奶企-消费者之间 随着人们健康饮食观念的增强,国内乳品消费需求呈缓慢增长态势,从2012年的2 663.1万t增长至2016年的3 204.7万t,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74%。当前,发达国家人均乳品年消费量达220 kg,发展中国家为78.9 kg,我国仅为36 kg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外乳品深受我国国内民众追捧,2008—2017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从38.7万t增长到了247.1万t。如果将2017年乳制品进口量折合成生鲜乳,则高达1 485万t,占国内生鲜乳产量的40.6%[7]。乳制品的大量进口严重挤压了国产奶的销售空间,导致国内奶企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为了在乳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国内奶企不惜花费重金于各类营销活动。以蒙牛为例,自2010—2017年,蒙牛的销售费用从54.29亿元增长到了148.69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5.48%,远超其10.31%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作为2018年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蒙牛在世界杯上投出的营销费用高达20亿元。高昂的营销费用确实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知名度,但同时会增加奶企的成本压力,企业无法提价将成本转移给下游消费者,只能将成本转嫁给上游奶牛养殖户,削弱奶农利益,进而陷入“奶企成本压力大—不敢冒然提价—成本压力转嫁给上游奶农—奶农利益被剥削—原奶供应积极性不高—乳品进口量增加—国内乳品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国内乳业发展空间受限”的循环之中。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乳品全产业链上各经济主体之间利益脱节严重,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态势。相比较而言,奶农在产业链上的地位最低,经济利益最易受到损害,不管是终端乳制品降价销售还是国外奶粉进口增加,最终的市场压力都会通过产业链条逐级传递给上游最弱势的奶农,可以说整条产业链上的风险和经济损失基本都要奶农来承受[8]。由此可见,我国乳品市场不景气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奶农的市场势力太低导致的乳品产业组织结构扭曲,全产业链发展不协调。

2 产业组织模式优化为乳品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2.1 乳品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乳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阶段,乳品市场竞争已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升级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我国乳品全产业链涉及原奶生产、乳品加工和销售三大主要环节,只有充分保障奶农、奶企和渠道商的根本利益,使三者共赢,才能实现乳品全产业链的协同稳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乳业整体表现为“中间强,两头弱”的发展态势,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有待提升,虽然近几年“奶农—养殖小区—奶企”的模式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其经济效益并不高,奶农与养殖小区之间以及养殖小区与奶企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养殖小区大多呈现为“集中式散养”的状态,奶农与奶企之间“利益互坑”的现象也未得到有效改善,这严重阻碍了国内乳业市场的发展壮大。国内外乳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逐步提升奶农、奶企和销售商等经济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使各方地位对等、关系紧密、利益分配均衡,才能使生产环节有效衔接,保障乳品的有序生产、加工及销售,最终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的乳品[9]。因此,要提高乳品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意识,通过优化乳品产业组织模式,发挥龙头奶企的领头主导作用,加强乳业生产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平衡各方利益,进而促进乳品全产业链的协同稳步发展。

表1 2015—2017年我国乳品业主要企业销售额 亿元

2.2 奶农共建牧场企业是乳品产业组织模式优化的战略之选 通过上文分析我国乳品产业组织关系的现状可知,产业组织结构中各产业主体间的市场力量不均衡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合理是限制我国乳业发展的最大障碍[4]。其中,奶农作为原奶供应主体,是乳业平稳发展的基础,奶农与奶企之间的联系是乳品产业链上组织关系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组织利益联结机制,改变产业链上强势主体挤压弱势主体利益的现象,尤其要提高奶农的市场地位和收益,理顺奶农与奶企之间的竞合关系。

由于我国奶农分散且规模小,要想重塑奶农与奶企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奶农与奶企缔结成为利益共同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鼓励奶农出资共建养殖小区,转变奶牛散养模式为集中化养殖,在饲料供应、奶牛配种、疫病防治、原奶生产以及销售等方面采用统一经营管理模式;其次,在养殖小区的基础上引入商业资本,以商业资本为支持整合多家养殖小区,共同建设牧场企业,打造原奶供应商品牌,以品牌提升原奶价值,进而提高原奶供应者的议价能力[10];最后,作为独立经营的牧场企业,可大大提高原奶生产者的话语权,对奶企有更大的选择权,可以通过比较选择对自身利益更大的奶企作为合作方,与其建立长期的契约合作关系,让彼此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合作伙伴[11]。以企业化模式经营牧场,有助于提升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和奶牛养殖规模,平衡奶农与奶企间的地位关系。

2.3 以龙头奶企为核心,打造乳品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 为提升企业经营效益,降低乳品产业价值链风险,奶企作为产业链的核心,必需加强对乳品全产业链的协调控制。我国乳业要以龙头奶企为核心,通过优化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与横向市场结构,来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在纵向方面,乳业龙头企业应同时加强对上游的原奶供应与下游乳品销售渠道的控制,构建“牧场养殖—乳制品加工—乳品销售”完整且稳定的产业组织模式。上游的原奶供应环节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乳品产业链上比较薄弱的环节,奶农地位偏低,受原奶交易市场波动影响最大,我国乳品产业竞争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为此,乳业龙头企业可以自建优质牧场,也可以在自建规模化牧场的基础上,收购奶农的奶牛,吸纳奶农为牧场员工,或者奶农以奶牛为资产入股等,并对奶农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奶农的养殖技术,从而使原奶交易内部化,降低原奶交易成本与风险。此外,龙头奶企还应积极推动牧场企业建设,构建与牧场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如通过互相参股的方式加强两者之间的产权联系,龙头奶企参股牧场企业,可以拥有优先获得原奶的资格,牧场企业参股奶企,可以通过盈利返还的方式让奶农一同享受乳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以此激励奶农,提高奶农的积极性与责任心,为奶企提供优质原料奶。在产业链下游的乳品销售方面,随着电商网络发展的不断成熟以及人们对新鲜乳品需求的增长,乳品企业可在传统销售模式的基础上适度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以及线下品牌直营店,如“xx鲜奶吧”,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购物需求,从而改变乳品销售渠道中“超市独大”的现状,提升乳企的议价能力。

在横向方面,应加快推进乳品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乳业龙头企业可以发挥大企业的技术、资金、品牌优势,兼并重组中小型奶企,整合优化资源;另外,还可以考虑收购国外优质奶源基地和技术先进的奶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由于国内乳业审批制度愈加严格,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乳品企业间的并购整合浪潮将会进一步增强,这有利于乳品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其市场控制力。

3 优化乳品产业组织模式,提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对策

在政府层面,可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影响产业主体的行为,有效发挥其宏观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作用。首先,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化牧场的扶持力度,通过银行低息贷款、乳业专项资金等措施鼓励奶农成立养殖小区,并共建牧场企业,以共同经营模式开展规模化养殖,并引导牧场企业与奶企互相参股,两者之间建立起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亦或是鼓励奶企自建规模化牧场,吸纳奶农成为牧场职工,从而帮助解决奶农与奶企之间的利益冲突[12]。其次,为缓和因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原奶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对奶农造成的冲击,政府应完善原奶定价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引进原奶第三方检测机构,在设定原奶最低保护价的基础上,督促各方按质论价,并根据原奶生产成本与供需状况适时动态地调整原奶价格。最后,政府应加强对国外进口乳制品的质量检测,还要出台有力政策调控国外品牌乳制品进口数量,通过提高乳品进口质量标准限制其大规模进入,保障国内乳制品的供需平衡,为国内乳业发展创造空间。

在行业协会层面,乳业协会作为区别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元主体,代表乳品产业整体利益,乳业协会应牵头组织构建从奶牛养殖到乳品销售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13],对外争取各类资源,帮助解决乳业生产中面临的各类服务问题,促进乳品全产业链的协同稳步发展。一方面,乳业协会应加强饲草供应商、牧场企业、奶企、科研院校等机构之间的联系,在行业内积极开展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知识宣传、乳品质量安全普及以及政策法规宣讲等社会化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加强乳业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发布乳业市场相关信息,提高市场透明度,方便奶农、奶企、消费者等及时获悉所需信息,降低信息扭曲风险。

猜你喜欢
原奶奶农乳品
《中国乳品工业》征订启事
食品工业(2023年12期)2023-12-12 12:56:28
《中国乳品工业》杂志
乳品包装设计
食品工业(2021年4期)2021-05-08 08:40:44
抗议
畅谈(2019年4期)2019-03-30 10:16:10
原奶分级之后,怎么喝
“现挤牛奶”不安全
当代工人(2015年19期)2015-11-28 23:45:24
我国原奶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奶农“倒奶”无关“姓社姓资”
食品界(2015年3期)2015-04-02 04:53:26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
奶站取消之博弈分析:基于质量控制视角
物流科技(2013年10期)2013-09-03 08: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