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1]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要前提。红色文化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寻求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经历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内容的先进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红色文化的教育性表现在,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有效载体,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亲和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通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需求,使受教育者在态度和情感方面认同、亲近和接纳,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产生吸引力和感召力。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形态多元,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利用丰富的精神内涵与育人资源,在实现红色文化传承的同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教育过程,涵盖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素养、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包括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内在亲和力需要教育活动本身具有感召力,外在亲和力是通过途径和手段体现内在亲和力,使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产生亲近感。红色文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提供动力和源泉。
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亲和力主要来自人们对获取知识、探究真理及教育活动本身价值实现的期待。[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科学的、大众的、民主的文化,具有丰富知识魅力,能够满足受教育者对知识获取的需求。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具有革命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蕴含历史文化底蕴和革命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民主体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群众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精神财富,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提供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的形态和内容都是人民群众长期革命实践的智慧结晶。红色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推动发展,并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弘扬和传承的,红色文化中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人民主体性的体现。
第二,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当今时代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价值追求复杂多样,各种思想交融交锋。只有尊崇科学和真理,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本着科学理性原则的先进文化,才能发挥价值导向和凝聚共识的作用。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壮大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蕴含着艰苦奋斗精神、长征精神、不怕牺牲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等丰富的红色精神。这些特定的精神指向见证了中国革命、社会建设的历史价值,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为人们树立科学的价值导向。
第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实现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作为观念形态的红色文化,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代发展进程一致,不仅彰显民族精神更被赋予深刻的时代价值。正是由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使得红色文化在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仍然表现出广泛的影响力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外在亲和力是内在亲和力得以实现的途径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发挥内在的感召力,而且需要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产生认同和亲近,只有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同时发挥作用,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发展。红色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和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的内容,多样性属性和多元化形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教育形式,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外在亲和力提供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介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影响互动的效果,只有教育活动双方共同认可和接受的教育介质才能更好推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红色文化包括大量的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烈士故居、展览馆等物质资源,是承载特定时期革命精神的物化产物。将这些物质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受教育者近距离与革命事件和革命人物对话,在可观可感过程中接受和理解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有助于实现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感染力,拉近受教育者与教育活动的距离,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外在亲和力提供情感氛围。
红色文化的精神资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外在亲和力提供驱动力。习总书记指出,精神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神凝聚力。将红色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丰富教育活动的精神内涵,保障教育活动的政治方向,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红色文化蕴含了理想信念、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凝结着革命理论和革命经验,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被赋予时代的内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置于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思想困惑加重的现象。红色精神中蕴藏的忠贞不渝、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力量,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清醒的认知,激发内心的热情和感动,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满足大学生在精神层面的需求。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振兴过程中不断形成的精神财富。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红色文化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资源,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对教育活动的认同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具有独到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
很多高校积极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红色文化的广度不够,深度不足,没有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中选用了红色文化作为部分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对接。但是由于受到知识背景、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合理的资源整合,影响了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红色文化深度不足。很多高校将红色文化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利用红色文化物质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故居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实践活动经费和活动形式的限制,实践活动大多只能是集体形式在短时间内完成,使得受教育者不能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无法达到“内化于心”的教学目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需要教育活动的内容具有认同感和感召力。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是由于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红色文化认同危机,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一方面,传播环境的多维性对红色文化主导性产生冲击。全球化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带来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加速了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或重建,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中国优秀传统的价值体系。自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传播,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带来极大挑战,红色文化的主导性和引导力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文化多元化弱化红色文化的吸引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交织,多元化的文化和多元化的价值观扩散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多元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大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甄别能力和社会阅历,不能全面理解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特征,对红色文化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需要充分满足大学生的主体性诉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红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对于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高校在运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期望获取知识、得到关怀关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忽视了大学生对于得到关怀关注、追求个性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如,虽然很多高校在运用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加入了一些实践感悟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教学参与需求,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没有实现艺术性和教学性的有效统一,没有全面满足大学生对教学主体性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强弱关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4]1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分析系统中的各要素,立足学生需求、把握时代问题,采取有效可行的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发挥红色文化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有效性,首先要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可以从强化融合的主渠道、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和健全有效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合力。
一方面,强化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主渠道。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社科类教育相结合。挖掘和利用本地红色资源,特别是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让受教育者不仅掌握红色文化的内容,而且了解红色文化形成过程、发挥的作用以及承载的时代价值,增强受教育者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另一方面,构建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习总书记指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网络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借助网络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新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高校通过开设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网站、经营红色文化公众号等形式,实现将红色文化的“人、事、魂”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同时开展一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红色故事等线上活动,调动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关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亲和力,需要教育内容充满感召力,只有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认同,才能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与时俱进,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渠道和内容。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开辟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形式传承红色文化,将大学生关注的、富有时代特征、蕴含红色精神的时代楷模事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讨论、反思等方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使青年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激发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其次,提高红色文化教育者亲和力。具备扎实红色文化理论功底和高尚人格魅力的教育者,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产生亲近感。教育者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红色文化教育观念,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红色文化知识。在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对红色文化理论的阐释力的同时加强品行修养,做到人格认识与人格行为相统一,彰显高尚的人格魅力。
最后,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高校在利用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重视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实现红色精神与校园文化精神有机融合。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园设施中加入英雄形象,开设红色文化宣传专栏等方式,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物质环境;同时开展富含红色文化精神的诸如红色讲坛、红色文化演讲系列主题活动,用红色精神渗透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当前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善于接纳新生事物、追求个性发展,只有掌握大学生发展需求和成才期待,满足大学生的主体性需求,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一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大学生对学习成才的需求。大学生学习成才中有着对个性发展的需求,期待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可以设立大学生红色文化社团,并根据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爱好,在社团内设立理论研究部、活动策划部、作品设计部、微视频制作部等红色文化活动部门,将红色文化教育理念与社团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定期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引领学生深入认识红色文化本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强化实践体验,满足大学生社会参与的需求。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更期待社会价值的实现,高校通过“传播红色文化,开展志愿服务”的形式,让大学生以传播主体和服务主体的身份开展活动。志愿服务中蕴含的奉献精神、互助友爱精神、乐于助人精神与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核一致,大学生通过切身参与志愿活动,感受和领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实现满足大学生社会参与需求的同时,促进大学生与教育主体间产生亲近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