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新生适应期的表现及对策思考

2019-01-20 18:32庄建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适应期新生大学

庄建锋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新生进入新的校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会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即逐步从高中生的身份转换为大学生的身份,完成心理变化的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新生适应期”。在新生适应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高校、辅导员及教师、家庭和学生本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共同辅助学生尽快高效解决适应期的问题。

一、大一新生适应期的表现

(一)适应期及适应期教育

大学新生适应期可分为新鲜期(入学后1-3个月)、疲惫期(入学后4-8个月)和发展期(入学后9-12个月)3个阶段。

新生适应期的教育工作应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提高吸引力,针对三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新鲜期,应以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赢在大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为主,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励志教育、专业教育;在疲惫期,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级各类学生社团活动,通过学生会及社团招新、各类学生文体活动等吸引学生;在发展期,应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学风建设、文明养成教育、习惯养成教育、专业学术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自律意识,提高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过渡期。

(二)适应期的行为表现

1.学习方面

(1)学习主动性的差异。表现为学习主动性方面,高中阶段是在学校和家长督促之下被动式的求学,而大学阶段主要是自我加压主动求学模式。

(2)学习内容的差异。一方面,高中阶段是以高考大纲为纲领,指定范围非常明确;大学阶段的课程内容较为宽泛,需要同学们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拓展知识面,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明晰。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教师授课是以书本为纲,高校教师授课不再仅局限于教材,反而会更多引用教材外的知识,甚至是自编教材,授课内容更广。两者的差异让学生无所适从。

(3)学习目标的差异。一方面,高中阶段的目标是唯一目的,就是考取大学,而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多样性的;另一方面是对学习成功标准的判断方向上,高中是以考取大学、考取名牌大学为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大学的成功标准是多样性的。两者间的差异让学生很容易迷茫,不知所措,导致学业的困惑。

2.生活方面

(1)生活环境的变化

大一新生来自不同地区,对学校所在区域的适应方面是有着差异的,容易产生落差感。每年9月、10月份是新生肠胃疾病、人家关系紧张、心理问题、退学复读等特情的高发期,这些都是学生不能很好适应校区环境的外显行为。

(2)生活方式的变化

独立学院由于其学费较之公办院校相对较高,因此绝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比较注重个人的生活空间私密性,几乎没有住校的经历,因此在面对新校园新同学新舍友的情况下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绝大部分高中生几乎都缺乏独立的经济支配经验,进入高校后家长会逐月或一次性付给一学期生活费用,当面对可自由支配生活费的时候,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大学课余时间较之高中有很大的差别,如何更为高效地安排好个人学习与生活以及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挑战。

3.心理方面

(1)人际关系紧张

大学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同伴群体,因为不同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极其容易产生隔阂,进而爆发矛盾、冲突,影响同学感情和人际交往,如不能及时进行疏导、解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耐受力弱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最关键时期,也是压力较大的时期。有些同学兴趣爱好及特长较少,不能适应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的需要,而产生自卑或自暴自弃的心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可支配的生活费用较少,各方面支出与同学相比较为拮据,在同龄人之间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引发心理危机,出现诸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同学仍然懊恼高考成绩,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对所就读高校不满意,进而产生回避现实的阿Q心理等。这些都是心理耐受力较弱的表现,如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焦虑现象

焦虑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和学生所处的环境因素较为密切。较多的大一新生第一次面对独自生活、第一次面对新的人际关系、第一次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第一次主导自己的发展方向等,加上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产生焦虑在所难免。

二、适应性问题的原因

(一)内因

1.目标不明晰

高中阶段目标是唯一性的,进入高校后由于对成功的评价体系发生变化,导致学生在学业目标、价值观取向、成才方向、人生规划路径及目标等方面存在太多困惑,针对个性化发展缺乏设计科学规划,导致目标缺失或不明确,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况。

2.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学生面对相同环境相同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在生活环境适应方面,有的同学能够主动调整生活规律,主动迎合新环境,反之就会出现不适应问题;在学习环境方面,主动地调整和探索自我,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人际关系处理中,高情商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外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对其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同时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文化素养、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2.学校因素

新的校园环境、师生关系及学生与辅导员之间沟通都会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产生影响。新生在新鲜期过后,会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所处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和高中学校进行比较进而落差感,一山望着一山高;高校的授课方式与高中差别明显,学生在课后难以见到授课教师,产生的学业问题不能像高中那样及时得到解决,加之个人学习方式学习方法调整不到位容易产生困惑,得过且过;高校辅导员工作与高中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差距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些都是新入校大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

3.社会的因素

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样社会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素养、专业需求等方面也会产生影响。大一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对未来所学专业的不了解导致他们对未来就业产生顾虑,尤其是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大,导致许多大一新生对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焦虑;社会媒体对正能量的宣传力度和自媒体的转载力度远不如负面新闻宣传力度大,对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部分同学不思进取,幻想一夜暴富和产生“明星”的心理,导致心理失衡。

4.网络的影响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的发达,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均配备智能手机、电脑或其他先进的电子产品,但是有很多同学缺乏自制力,对新媒体的使用时间远比静心求学的时间久,课余时间陷在网络世界不能自拔。

三、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工系统人员,应高度重视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积极创设优良校园环境氛围,高屋建瓴地规划教育方案,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指导和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1.入学教育

高校应积极策划高质量的入学教育方案,充分认识入学教育工作是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纽带作用,对培养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要积极设计内容多样、形式新颖、参与度高的入学教育活动。诸如校情校史教育、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名师大家讲座、法律知识普及、朋辈引领教育等,这对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大一新生把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在学生会、社团及其他校园组织中的锻炼,积极发挥自己的热情和特长,既锻炼他们应对各种竞争与挑战的信心,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提高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

3.朋辈帮扶与心理团辅

高校的灵魂在于传承,传承体现在学生之间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为此,应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及优秀学子的榜样示范作用,做好朋辈指导、帮扶工作。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月,应安排学生干部、优秀学子、学生党员作为班级辅导员助理,开展优秀学子交流会、学生工作答疑、社团介绍及大学适应等工作,以便帮助其更快、更有效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心理普测工作是一项常规的重点工作,对测量结果应安排心理辅导员及时介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帮扶;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及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或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提升学生心理耐受力,做好特情学生预警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心里困惑,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4.完善资助体系

随着独立学院迅猛发展,难以避免地会产生一批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学生经济压力大,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困难。高校应从价值观教育、国家政策帮扶、高校建档管理、开拓社会助学资源、人文关怀及心理帮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指导其更快调整好心态和状态,适应大学生活。

(二)教师层面

1.辅导员工作

辅导员应尽快熟悉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家庭状况、性格特点等,对贫困生、单亲或失孤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重点关注,通过深入宿舍、召开主题班会、一对一沟通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状况,努力成为其亦师亦友的人生导师。

2.专业教师工作

专业任课教师应针对新生的特点实施教学任务,讲解大学授课方式及要求;讲课速度适当放缓、调整授课难度,注重培养新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和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开展各专业、各年级间的学习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学生代表为新生作学习讲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家长及本人层面

1.家长层面

家长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只做“后备军”,要定期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通过学生层面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及生活,并给予指导;主动和辅导员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积极配合高校做好教育工作。

2.个人层面

学生是解决适应性问题的主体,学生要不断调整自我的身心状态,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学生本人应悦纳自我、了解自我、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主动权,积极主动地融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减少依赖感,逐步走向独立。根据自身条件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清晰的规划,如出现适应不良、产生焦虑与失落的情绪也是正常的,不用过于紧张,应及时向同学、老师求助,保持一颗积极健康的心态。

高中和大学存在完全不同管理模式与教学理念,许多独立学院新生入学后面对新环境普遍产生了适应不佳的状况,进而影响了他们在高校的学习与生活。独立学院学工系统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对新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适应期;学生应科学认识和悦纳自我,主动提升综合能力,以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猜你喜欢
适应期新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缩短进城农民的“适应期”——千阳县抓党建引领进城农民融入城市
大学求学的遗憾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探寻高一学生如何顺利度过数学“适应期”
新生娃萌萌哒
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