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工匠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019-01-20 18:32蒋慧杰杨中保王元鸷董紫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徒校企技能

蒋慧杰,杨中保,王元鸷,董紫君

(1,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2,3.深圳市栋森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1)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都更为迫切,高职院校作为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更需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近期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建筑工程领域多家企事业单位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刚入职企业时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在校内实践基地学习所掌握的实践技能不足,入职企业时需要同本科院校毕业生一样接受企业组织的岗前技能培训,然而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理解能力与吸收能力普遍较强,相比较而言企业更乐意接受本科院校毕业生;第二,在入职企业后不能尽快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职业素养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影响下社会公众对产品服务质量的高标准、高要求。因此,为了提升人才培养中高职教育的战略地位,更需要加快从体制、机制上实现对高职人才工匠型培养的突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明确了企业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教育部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规定,校企双方要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协同原则,协同制定和完善包括人才培养制度及标准在内的实施方案。因此,本文针对现阶段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及试点工作实施过程中显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建筑市场现代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研究,以有效推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对工匠型人才的培养。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传统学徒制主要是通过明确师徒关系、训练年限和合法契约,促使师傅指导学徒学习包括技艺背景及实践经验在内的传统手艺。这种师徒之间的技能传授关系主要依附于雇佣关系,师傅作为雇主对学徒言传身教,徒弟则通过观察、实践进行自我感悟、总结。受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学徒多能够养成尊师重道、惟精惟一的服务态度。但受雇佣关系的牵绊,需要学徒帮助师傅更好地完成利益工作,因此这种状态下的学徒制并非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制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传统学徒制→学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企业经济体制下师傅与雇主之间的雇佣关系逐渐薄弱直至脱离,我们需要在传承与发展其尊师爱徒、言传身教以及惟精惟一的基础上实现与现代高职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以“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制度”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学徒制。

随着1993年英国正式提出“现代学徒制”概念,这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逐渐被公众认可,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推广。鉴于各国基本国情的不同,现代学徒制的实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比如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以及瑞士的“三方协作”等。其中,相较于英澳美等国家面向社会青年的职业教育形式,德国以双元制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贴近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需求,其有效结合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实现了职业教育系统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培养了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通过对西方现代学徒制发展趋势的研究,关晶、石伟平(2011)将现代学徒制定义为具备“以二战以后出现的德国双元制为典型、适应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代性要求、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并纳入了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特色的学徒制形态;赵鹏飞(2013)指出,国内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借鉴并遵循德国“双元制”中“双元育人”“双重身份”、产教融合以及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基本原则。当代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下,全球竞争日益加剧导致产品创新周期大幅缩短,知识经济与“产品导向”生产组织形式的结合应运而生。陈俊兰、赵志群(2014)认为,现代学徒制应该是集包括创新精神、自我实现与终身学习等在内的现代学校教育理念与生产现场的学徒培训和就业于一体,较传统职业教育更为经济有效,且实用性与针对性较强的“合作式职业教育制度”。然而多数学者在研究以及各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认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对产教研培养所必需的实践指导与理论教育融合的本质意义却较为忽视。徐国庆(2017)针对这部分内容指出了现代学徒制理念的四个本质:基于稳固师徒关系的技术实践能力学习方式、针对现代工业与服务业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徒制、新型师徒学习方式与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以探索构建确立现代学徒制形成的社会建构观。

综上所述,与传统学徒制相比,接受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实践技能操作,还需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岗位职业素养。特别是随着近期“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系列节目的播出,以及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概念的正式提出,表明现阶段人才质量中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诉求已经逐渐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因此,在传承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岗位执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还需要学习“德国制造”精神,传承与加强学生对包括精益求精的技术美学标准、根治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以及产品实现的社会角色荣誉等在内的工匠型职业精神素养的培养。

二、国内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情况

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改革的快速发展,国内职业院校从21世纪初逐渐开始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如,2006年9月,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为“定岗双元制”培养模式,与舍弗勒公司共同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学生在获得学历毕业证书和“AHK”证书后,地方劳动局免费给学生颁布对应专业的“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继此之后,2015年9月经太仓市政府的支持,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舍弗勒集团和上海同济大学启动“舍弗勒双元制应用本科”项目,深化了本科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及校企合作的教学融合,探索了技术技能应用人才的继续教育;自2007年开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借鉴现代学徒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职业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开展“带徒工程”,聘市级及以上首席工人、技术能手指导特长生的项目开发、技能竞赛等;2009年出台《“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实施方案》并正式实施,截至2015年末,累计选拔培养学徒1723人、年平均246人,实施专业达到26个、占全校专业的84%,较好地实现了学徒执业证书获取率100%、就业率100%、对口率80%、起薪达平均水平的120%等量化指标。

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中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或者是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以企业师徒关系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要校企之间以工学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各自工作优势,探索构建高效融合产教研的新型职业教育制度。随着各地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逐渐升温,教育部及各省市试点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然而有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制度的构建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校企双元育人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前提准备,工学交替作为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工作,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专业课程标准建设、产出及评价、结业标准等内容入手,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目标,对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进行探索研究。

三、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面临的困难及针对性建议措施

与开展现代学徒制较为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起步较晚,在政府投入力度、企业参与度、学生意愿等方面仍存在着大大小小的不足。由于首批试点项目可借鉴经验的有限导致其对准备工作预估不足,培养过程中有关师资质量、课程标准、考核标准以及结业标准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而且截至目前该批试点尚未正式结束,培养过程中采用的解决措施尚不足以形成经验借鉴。因此,本文主要从师资质量、职业素养、课程教育、考核标准以及结业标准等观点出发,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面临的困难

1.“双导师”团队师资质量偏差较大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授给学生更加科学严谨的知识技能,但多局限于专业通用性内容。由于学校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匮乏以及校内专业设备的更新滞后,无法对应指导学生在实际岗位所需要的的特性知识与技能。随着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停留在以校企合作为背景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基础上,而是需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协同工作,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充分发挥校企各自的指导优势。然而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企业师傅虽然具备足够的专业实践技能,但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培训,往往会有“肚子墨水倒不出”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过程中,首要工作是要储备好一支专业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队伍。

2.基本职业素养的匮乏

随着德国“工业4.0”概念的提出,我国也逐渐开启了工业发展的智能化进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技术精湛且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予以支持,尤其是对人才惟精惟一、刻苦钻研的工匠态度等职业素养的重视。通过对市场走访调研,企业选聘员工时会对应聘人员的综合执业能力进行考察,其中更为看中的是应聘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现阶段我国技术型人才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自入职企业接受技能再培训能独立承担项目后,因不满足于当前的发展现状而寻求其他的就业机会,导致市场就业总体呈现出高流动的发展趋势。虽然人才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但是培训期间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在员工受训完成后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回馈,这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想要提升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加强知识技术型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

3.理论课程单一,实践性质较差

现阶段职业教育采用的教材多是借鉴以理论知识体系为主的本科教材,课程设置未充分考虑市场对知识技能的需求,课堂教学多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出色的专业课程开发人员较为稀缺,课程开发的顶层架构不够完善,导致我国至今尚未建成权威的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发展,多数职业院校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走访调研国内市场岗位需求,构建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比如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等。然而学校在借鉴国外教学优势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师资力量、设备规模及对外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校内实训课程的检验多局限于学生通识性的知识技能,导致学生在面对市场需求时不具备足够的岗位执业能力。因此,这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职业人才的培养需求,需要加快现代高职教育的创新改革。

4.考核标准太过单一

对学生实施考核评价是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转变教师评价观念以及深入校企合作的有利切入点,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内容以及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现阶段职业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简化学生的考核形式,对学生多采用以标准答案性质为主的校内考核,不仅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创新发散精神,其评价标准与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标准的契合度也不高。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对职业教育中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规定以外,对于学生学业评价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度较为欠缺,特别是涉及学业考试设计、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等方面较为粗范。现阶段人才培养看中的是学生应聘企业时的综合职业素养,其考核评价不能局限于标准性知识和技能的鉴定,需要创新改革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并加大企业的参与力度,提高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5.“双证”标准难以落地

现阶段高职教育中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较为薄弱,虽然教育系统加强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但是建设内容尚没有彻底摆脱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的框架,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依据受教育程度将国家职业资格划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个层级,以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双证”融通。然而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只是把职业资格证书的部分考核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却无法直接依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因此,为了加快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建立一套兼顾学校培养标准、国家执业资格标准及企业工作岗位需求标准的教学认证体系。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的针对性建议措施

1.双导师“团队责任化”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支专业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队伍。一方面,由于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同时扮演者教育者的角色,企业师傅需要在自身已经具备较高的执业技能、良好的道德素养基础上,有效掌握包括教育目的、师徒关系及技能学习规律等内容在内的教育学基本知识,以把自身所掌握的技能有条理、有逻辑地传授给学徒,实现学徒培养从非结构化发展到结构化发展的转变。企业通过选派中青年骨干师傅到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再教育,由企业制定相应的外派师傅管理办法,明确师傅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待遇及考核细则等,让师傅在学校安心接受教学指导,以提升自己的指导教学水平,充分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学校可以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聘用合作企业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不仅可以节约学校经费,还可以将最新的专业发展技术传授给学生,通过专、兼职教师合作授课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及教师业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现阶段职业院校选聘的教师学历多在硕士以上,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由于缺乏企业实践环节的熏陶和历练,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学校可以通过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学习行业领域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养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外派教师管理办法,明确教师在企业锻炼的时间、待遇及考核细则等,让教师在企业安心锻炼学习,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自觉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职业素养工匠化

高职教育作为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摇篮,无论是满足市场需求还是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对准职业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态度的培育应当同专业知识技能培育同等重视。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双方均要对学生/学徒职业素养的培育发挥育人主体的作用。其中,一方面,企业对“学徒”职业态度的培育主要是师傅从职业生涯、角色模范及社会心理三个维度对“学徒”进行培育,师傅通过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经历及周边工匠型师傅的个人魅力对学徒言传身教,逐步将“工匠精神”内化到教育过程中,并在对学徒工作、处事的认可和关怀中逐渐从社会心理角度提高学生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通过制定“学徒”的实习工作规范以培养学徒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通过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组织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活动以及开展“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个人事迹”等专题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并培养他们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执业精神,之后由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职业岗位对职业素养的需求以及基于工作本位开展任务教学或项目教学,强调学生个体对实践过程的主动探索,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耐心、仔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学生/学徒在通过学业考核及企业实习工作考察后,企业会与表现优秀的学徒正式签约。

3.课程标准岗位化

鉴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授课实施的关键是校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标准进行协同制定,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岗位资格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相关课程的建设目标及职业能力目标等。校企协同构建课程标准体系时,针对专业能力与素质要求建设职业素养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及专业综合能力三部分内容,由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协商以明确自身的课程分工及工作职责,并根据课程要求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及对应的前导和后续课程。其中,涉及专业课程部分需要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结合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市场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由企业协商确定开设课程及实训项目,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以及适合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标准。通过这种由国家主导、高职院校冲锋、企业跟随形成的良性循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由校企共同发挥育人主体责任的现代学徒制。

4.考核标准多元化

为了增强现代学徒制人才教育的有效性与吸引力,需要校企协同构建一套兼顾理论与实操技能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学徒在这种模式教育下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进行考核评价。在现阶段职业院校常用的学科考试及学生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增加对行为层、结果层的评估,既要客观地反映学生/学徒执业能力的提升情况,还需要体现学徒教育对企业效益提升的重要作用。现代学徒制要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由学生确定师傅、师傅对学生/学徒的执业情况进行评判,还需要学生/学徒对师傅的授业情况进行反馈,通过师徒之间彼此的交流协商,确保学生理解掌握技术技能的质量,良性促进授业效率的提升。

5.结业标准证书化

自1993年英国正式提出现代学徒制概念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史,现已基本上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其中最为关注的是英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职业资格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学徒获得的资格认证不仅可以得到全国雇主的认可,同时还可以与普通教育证书互通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需要,不可能将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证书同等替代,而是两者同时兼顾。通过将专业教育、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融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学习制度,推进各种模式的教育学历成果互认,打破制约技术人才培养的天花板,为需要的学生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为这些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途径。校企共同制定岗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考核标准及考核程序,遵循合作企业考核为主、高职院校考核为辅;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考核为主、理论知识考试为辅;日常的行为工作业绩为主的现代职业考评原则,共同实施对学生的素质测评、专业选拔,实现对职业技能证书和毕业证书的同时兼顾。

四、结语

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及产品创新周期的大幅缩短,建筑市场产业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经济与“产品导向”生产组织形式的结合有效契合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不仅得到了国家、省部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还获得了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的认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本文针对试点工作存在的包括师资团队建设、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标准建设、考核评价及学生的结业标准等内容在内提出的针对性措施,以期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学徒校企技能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魔术师的学徒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拼技能,享丰收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